胡雄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不仅是步入科学殿堂的重要阶梯,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努力让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实践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新始于问题。”学生有疑问才能思考,有思考才能探索,有探索才能有创新。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教师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改革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温床。
一、灵活提问,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问在学生的“疑”处,让学生在怀疑中起争论,在争论中辨别是非,最终经过同学思想的交流。教师适时的引导,使问题得以解决。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消除惧怕心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对胆小、基础差、不善于提问的同学,应该放低要求,多启发,多尝试,并及时鼓励;对好问但又抓不住要点的同学应予以肯定,保护其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再培养学生会提”的原则出发,耐心引导,逐步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情景,想从数学的角度提问”的自觉意识。只要学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在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可以使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及批判性。而教师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引导,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所要提的问题,事先周密地考虑到、设计好,并根据课堂上教与学的发展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一旦问题出现,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例如,在复习比例的意义时,出示4/6=2/3,问:“为什么说它是个比例?”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之后,可是有的学生举手说:“这个式子也表示把一个比化简”。还有的学生举手说:“这个式子也表示把一个分数化简”。根据学生的这些回答,教师马上灵机一变,针对性地提问:“①我们在前面学习比的时候,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简)。②如果等于号后面看作一个分数时,是什么意思?(是4与6的比的比值)。③等号前后都看作分数时,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简)。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性,即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以拥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目前可发挥的创造潜能就可独立解决问题为标准。教师要创设一个生活情景,使学生并不陌生,再引导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广泛地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总结了全课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给学生出一道抢答题:小明今年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又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之前,我让各位学生自己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量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告诉我,我就会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们一个个积极的给我提问,我准确回答出答案,他们觉得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这么厉害呀?”在之后的自学中,学生就会带着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疑惑进入导学案的学习中,有的小组甚至自发的进行了比赛,看看谁能最快的回答出问题中角的度数,甚至在课堂上向我挑战,提出了“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这样更深刻的问题。这种考虑到每位学生喜好和能力的情景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由通常的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向教师提问,这在无形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形象和定位。
三、探询性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验证数学公式的过程中,釆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冷静考虑,并给予合理处置。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这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还能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如教学“9的减法”,教师出示情景:“9个气球,飞走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教师这时可以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这样你就有可能听到“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5表示飞走的个数,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如教学“十几减9(8)”,课的开始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问学生15-9你会算吗?
学生:15-9=6 因为10-9=1 1+5=6
学生:15-9=6 因为15-5=10 10-4=6
学生:15-9=6 因为15-1-1-1-1-1-1-1-1-1=6
学生:15-9=6 因为15-10=5 5+1=6
但是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在课堂中没有生成,这时教师可以补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计算呢?”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马上会说:“因为6+9=15,所以15-9=6”。通过补问,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使课堂显得更丰富多彩。使用探询性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之后,教师提出“现在有没有同学要说说其他分数的大小比较”,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方向马上发生转变,进而自然地进入另一个知识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建构阶段。
【参考文献】
[1]刘莉娅.《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