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目前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欲望不强等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已成为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只有具备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才会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学生只有有兴趣,喜欢语文这门学科,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一方面,学生学习语文不但不厌倦,反而情趣盎然,真正在快乐中学习;另一方面,老师也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使课堂活跃,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兴趣,为语文课奏响优美的旋律。
一、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老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完全可以断定,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常教常新。
二、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教师应提倡勇于质疑,敢于问难,乐于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有好奇心,由好奇而发问是求知欲的表现,是他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表现。虽然有些问题可能幼稚,却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的实际状况,清晰地呈现学生的思维流向。对于学生的大胆质疑,教师必须学会准确判断,因势利导,还要设法为那些不爱说话的学生的生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在课堂上,适时适当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辟蹊径,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在课堂上要准备随时处理难以预料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
三、渲染情境,拔动体验琴弦
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展示课文画面,以准确传递情感,渲染情境,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引发他们涌动的情思,引领他们走进文本。《雨巷》教学中,我有这样一段语言描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通过老师低沉哀婉的语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很快融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一任思想感情的野马与其一同驰骋,因而也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感情冲撞力。教师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并且教师的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在课文结尾,我又用音乐渲染情境,播放一曲《丁香花》,创设忧郁的“情感场”,从而再次唤起学生对伤感美的真切体验,借用音乐微妙的语言,把学生带到充满诗意的意境中,拨动学生情感体验的琴弦,引领他们全身心进入文本情境。
四、注重想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课堂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想象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如果不展开想象,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置身于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获得独特的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课堂教学,老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扩大自己的想象空间。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呢?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或者也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是借助想象,却似乎感受秋天槐树落蕊落满地面的画面,欣喜而又好奇。然而被人清扫之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进入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感受到故都秋的悲凉。
总之,我们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