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第一中学 黄荣全
语文教材校本化开发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福建省建瓯市第一中学 黄荣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化课程开发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和个性化都极为突出的基础学科,如何有效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中语文教材的校本化又是重中之重。语文教学,“教什么”重于“怎么教”。在校本化研究方兴未艾之时,我校“高中语文教材校本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要有效实现语文教材的校本化开发,必须遵循六项原则:以学生为本、兴趣与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系统化、“三维目标”相统一、“泛与精”相结合、注重发挥教师特长。只有将六项原则有机结合,方可积极推进语文教材校本化的发展与落实,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 校本化开发 遵循原则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选择已成为校本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教师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课程改编任务。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所面临的课程改编任务更为突出,因为现代语文教育没有一个学科基础,没有一个“语文学”在支撑着它,在这一点上,它与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其他课程不一样。它不直接呈现教学内容,而只呈现承载教学内容的文章,一般来讲,其他课程的教师,不会面临一个教学内容生成的问题,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老师走进教室之前就已经存在于教材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这些预先存在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就可以了。但语文教师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篇课文教什么。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它可教可讲的内容是很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语文课程实际的开发者和再创者,没有语文老师的具体开发,语文教学内容就只能处于“潜在”状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怎样去开发尚处于“潜在”状态的语文教材,语文教材的校本化开发应注意哪些原则,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巢宗祺先生说:“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根据不同学生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来拉动语文教学。不同的途径可以通向同一个目的地。”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且必须有能力对尚处于“潜在”状态的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开发。通过多年的语文教材校本化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要有效实现语文教材的校本化开发,应该掌握以下六个原则。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语文教材校本化开发的出发点和终极追求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为教学的成功与否,落脚点并不在教师自己做得怎么样,而是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换立场,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堂课应该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如果我们的立场错了,那么我们的方法越高明、教的内容越多,教学效果反而越差。所以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化的开发,首要原则就是要有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离开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需求,任何的校本化都是意义不大的。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前题之一,就是了解学情,了解学情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问卷调查。为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材校本化研究的前期,认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以高一高二两个年段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从两个年段分别随机选四个班级,共计400多人,发放问卷400多份。调查共设计六个大项,47个问题。这份调查提供了切实有益的数据,为我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因此,只有在调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开化语文教材校本化的研究才会有的放矢。
在对教材进行校本化的开发时,要注意自我探索,自我建构,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语文教材的校本化才有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校本化的语文教材没有兴趣,不喜欢校本化的语文教材,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们在对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化开发时,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如戏剧教学,我们知道学生喜欢表演,就以课本剧大赛为抓手,通过组织开展课本剧大赛,来落实戏剧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改编经典名著,在改编的基础上表演,由此,激发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表演经典名著的热情,戏剧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新诗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选择学生喜欢的新诗作为教学材料,让新诗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心灵。如汪国真的诗歌,贴近学生,学生喜欢,我们就选了汪国真的诗歌作为新诗教学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来落实新诗的教学。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些“例子”,如果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校本化的语文教材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知识体系系统化原则,也可算是“统筹原则”,即三年一盘棋。为此,教师要认真阅读、钻研教材,只有教师熟知教材,了解教材的总体要求、重点、难点,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对高中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有个总体的把握,再根据学生的学情瞻前顾后地构思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谈对语文教材的校本化开发,才不会导致“随心所欲”地处理教材。在对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化开发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随心所欲”地处理教材的现象,因此,在语文教材校本化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精心设计三年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以保证校本化课程开发的有序进行。
图(1)“校本化国家语文课程”课程设计
在对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化的开发时,必须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校本课程自由度比较大,因此,“三维目标”的统一显得特别重要。校本课程开发若不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失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如果学生的知识得不到丰富,能力得不到提高,则失去了校本课程开设的价值;若不注重过程、方法,这本身就悖离了课改理念,“三维目标”缺一不可。在语文教材校本化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扣紧“三维目标”,以“三维目标”为基点,以核心素养为方向,帮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获得发展。我校的课本剧表演,就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综合性品质和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还通过大量的语文活动,如读书竞赛、诗歌朗诵赛、手抄报等,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环境,去完成任务,去发展个性,通过活动增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利用文本,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化开发,必需注意“泛与精”相结合的原则,“泛”而不“精”,提高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精”而不“泛”,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就不会广博,语文能力也会受到制约。开发校本课程既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学习平台,又为学生指明了精心钻研的方向,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及其自主选择权。因此,我们在对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化的开发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掌握好“泛与精”相结合的原则,如在新诗教学中,我们就特别注意到“泛与精”相结合的原则。我们校本化的新诗教学分为四大模块:“精讲模块(10首)”、“精读模块(30首)”、“泛读模块(30首)”、“拓展模块(个性化阅读)”,以保证新诗教学的基础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发展性。在课时的安排上,新诗教学20个课时,精讲模块6个课时,精读模块10个课时,泛读模块4个课时。我们希望能以教师的示范性讲读,指导学生的精读,引领学生的泛读,进一步带动学生的拓展性阅读,兼顾点面,追求深度和广度。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而言,“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对语文教材的校本化开发,离不开我们的教师。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又有三年一盘棋的思想后,这时,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特长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语文教材与其他课程的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直接呈现教学内容,而只呈现承载教学内容的文章,它需要语文教师去开发。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语文课程实际的开发者和再创者,没有语文老师的具体开发,语文教学内容就只能尚处于“潜在”状态。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要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但学生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发展,一个没有个性、没有专长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的。因此,在对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化的开发时,必须注重发挥教师特长的原则,必须注重发挥教师的个性。如我校杨关水老师对作文教学有兴趣、有研究,我们就请他组织开发“思维和作文”校本教材;周文娟、余应美老师阅读了大量的现代散文,对现代散文情有独钟,我们就请他们组织开发散文阅读的校本教材。根据个人特长,分工协作,互帮互助,通过集体的努力,形成了具有建瓯一中特色的语文校本教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对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化的开发,就是一种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的一条幸福的道路。如果教师在对语文教材进行校本化的开发时,能够把握好以上的六条原则,那幸福将会如潮水般涌来。
(注:本论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科研基地专项课题“高中语文教材校本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黄荣全,建瓯一中高级教师,福建省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福建师大兼职副教授,福建教育学院语文与课程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