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章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35)
中美民办( 私立) 高校社会捐赠差异的成因及对策
李文章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35)
社会捐赠是众多国家私立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的重要补充。与美国私立高校发达的社会捐赠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在这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导致差距的成因,大致包括政府政策、社会文化和学校自身三个方面。要解决这个问题可借鉴美国经验,重点提升“三力”:完善教育捐赠政策支持系统,强化民办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驱动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捐赠环境,提高民办高校社会捐赠的牵引力;塑形象、强实力、调结构,增强民办高校社会捐赠的吸引力。
民办高等教育;私立高等教育;民办高校;私立高校;社会捐赠;中美
随着全球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急速扩大,办学经费增长相对滞后的问题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难题。社会捐赠作为高校办学资金来源之一,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近年来,不少学者对高校社会捐赠的意义、影响因素特别是美国私立高校社会捐赠的历史及发展情况等进行了广泛讨论。与国外私立高校发达的社会捐赠相比,我国民办高校的社会捐赠极其匮乏。探寻我国民办高校社会捐赠的推进策略,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私立高校社会捐赠情况
在美国私立高校形成与发展历史中,社会捐赠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很多私立高校就与社会捐赠结下了难舍难分的复杂关系,社会捐赠成为学校资金运转的一部分,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便是分别为纪念捐赠人约翰·哈佛和伊莱休·耶鲁而命名的大学。捐资修建体育馆或教学大楼,在美国私立高校中是很普遍的做法,通常会在建筑入口处突显捐赠者的姓名。而且许多高校都是由创办者争取资助者的支持并募集到足够的办学资金建立后起来的。对美国私立高校来说,筹集资金的活动是多样的,最普遍的方式是依靠校长或教师单独劝说捐赠者进行捐助,捐赠的具体形式没有特别要求。最受欢迎的是现金捐赠,另有图书、有价证券、不动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其他形式的资助。就捐赠来源对象而言,主要包括校友、非校友个人、企业、基金会以及宗教组织等。
对于私立高校来说,募集私人资金特别是建立基金,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了一项关键的事情①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刘济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尤其是在近代,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政府公共财政经费又不足的情况下,私立高校对捐赠收入的依赖要远远大于公立高校。1949—1976年期间,礼品及捐赠收入占私立高校资金收入的20%;而同期公立高校仅占3%①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李子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页;第237页。。私立高校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的社会捐赠收入,与其积极的募捐活动密切相关。1957年,哈佛大学的募捐活动获得了高达8 200万美元的捐赠,而此后不久,斯坦福大学开展的一场募捐活动获得了1亿美元的捐赠②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李子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页;第237页。。随着私立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美国私立高校获得的社会捐赠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据统计:2000年,美国捐赠规模最大的120所一流大学的捐赠基金市值约1 931亿美元,在该年全美捐赠规模最大的前26所一流大学中,公立大学仅6所,而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占77%。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188亿美元),占120所大学市值规模的9.76%③Thomas D S,Charlene M H,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2,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3,p.401.。2012年,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市值总额近4 246亿美元,是2000年的2.2倍,相当于该年美国大学教育经费总额(5 061亿美元)的83.89%。在该年度全美捐赠基金市值规模最大的前30所一流大学中,非营利性私立大学有21所,占总数的70%。其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位列前三甲④Thomas D S,Sally A D,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3,2016-06-12,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13/tables/dt13_333.90.asp.。
可以说,无论是从获取社会捐赠的能力还是从实际获得的社会捐赠规模总量来看,美国私立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正是得益于如此强大的社会捐赠的支持,美国私立高校才拥有更为充裕的资源保障,继而涌现出一批实力超群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我国民办高校社会捐赠情况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民办高校白手起家,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5月,我国民办高校已达722所(含独立学院275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28.28%⑤《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2015-05-2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4/201505/187754.html。。然而,办学经费严重匮乏问题始终制约着民办高校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究其缘由,与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狭窄有着直接关联。除了学费,民办高校在政府财政拨款、科研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收入微乎其微。与国内公办高校和美国发达的私立高校社会捐赠相比,我国民办高校社会捐赠明显滞后。目前,学费收入是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结构较为单一。《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中有关数据表明: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资产来源中,举办者投资占38.55%,办学积累占41.65%,社会捐赠仅占2.39%⑥转引自曾小军:《民办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不足的制度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68页。。即便是10年后,在社会物质财富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民办高校获得的社会捐赠仍极少。以民办高等教育大省——广东为例,根据2012年民办高校年检数据,在所统计的48所(其中2所资料缺失)民办高校中,办学经费完全来自学生学费收入的学校有17所(占35.42%);办学经费九成以上来自于学费的学校有23所(占47.92%);学费收入占总收入八成以下的学校有3所(占6.25%)。在其他经费收入方面,只有9所民办高校获得政府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55%、4.75%、4.19%、2.71%、1.71%、0.58%、0.56%、0.10%和0.09%;另有5所民办高校获得少量的科研收入;仅1所民办高校获得捐赠收入5万元⑦李文章:《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趋势——广东为例》,《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第7-12页。。
从中美两国民办(私立)高校社会捐赠情况对比中可发现,私立高校在社会捐赠规模及范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美国社会捐赠甚为发达,已成为扶持私立高校尤其是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为高校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抵御政府不当干预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中国民办高校的社会捐赠微乎其微,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个人财富及富豪数量急剧增长的现实不相匹配。
(一)政府政策因素
从政府在民办(私立)高校社会捐赠中扮演的角色来看,中美两国有明显不同。
在美国,政府较早意识到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智力支撑作用,积极帮助高校筹集经费,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自私立高校开办以来,美国联邦及州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法规激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帮扶私立高校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教育捐赠激励体系。美国政府特别注重采用法制手段解决教育问题,如为支持和促进社会捐赠进入私立高等教育领域,不断修订和完善《遗产税法》《国内税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及时调整社会捐赠优惠幅度。现在,经过多次修改的美国国内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可抵税比例维持在50%、企业所得税的可抵税比例维持在10%左右。此外,还建立了较完善的捐赠减免税法律程序和规则,以降低社会捐赠的运作成本。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制设计合理,考虑到了个人和家庭的负担,有关捐赠的减免税法律程序和管理规定明确、可操作性强,推动了捐赠事业的发展①周贤日:《美国教育捐赠税制及其启示——以美国〈国内税收法〉501(C)条款为视角》,《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第73-83页。。
在我国,政府在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中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明显欠缺,缺乏足够的激励性制度安排,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法规不协调。《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而《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民办学校举办者获得“合理回报”。以此推理,我国民办学校不在公益事业捐赠法涵盖对象中,自然也就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措施。二是限制过多。《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要求企业及个人必须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进行教育捐赠,直接向单位或个人捐赠的不能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三是税收优惠力度欠缺。现有税收法律规定,如果个人捐赠额为其收入的30%以内,企业捐赠额为其税前利润的12%以内,所捐赠财物免税,但如果大于该限定时,只能享受限定比例内捐赠财物的减免税优惠。这就意味着捐赠者所捐赠的财物并不能全部享受税前优惠。
(二)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行为选择,中美两国在民办(私立)高校社会捐赠上的差异,恰恰反映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其中,宗教的影响最为深刻和持久。
美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自欧洲移民来到大西洋西岸起,宗教在美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寄托和激励作用。美国人尤其是富裕阶层乐意从事教育捐赠,从根本上说是受宗教思想影响的结果。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亨利·艾伦·莫(Henry Allen Moe)所言:“宗教乃慈善之母,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产生过程中,莫不如此。”②Lively S,Abrams K,The Pink Swastika:Homosexuality in the Nazi Party,Founder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66,p.8.在基督教教义看来,富人要想进入天堂,唯一的途径就是将自己的财富捐赠出去。美国现代私人慈善事业的奠基者、石油巨子约翰·D.洛克菲勒,也明确地将他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归因于自己对基督教浸礼会根深蒂固的信仰③Bowne B P,The Principles of Ethics,American Library,Harper&Brothers,1892,p.188.。此外,美国人重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作用。宗教的传统文化和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共同促进了美国私立高校社会捐赠的繁荣。
梁漱溟指出:“两千余年中国之风教文化,孔子实为其中心。”“而孔子不论生死鬼神,不是宗教。”④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50页。他认为,中国以道德代替了宗教。罗素在论及中国历史相传的文化时,认为有三个重大的特殊点,其中之一就是“以孔子之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⑤任火:《当代新儒家若干观点评析》,《渤海学刊》1992年第2期,第94页。。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历史漫长的社会。所谓伦理本位,即主张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关系,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邻居关系和朋友关系等。在以伦理为纽带的社会中,财产既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社会,而是属于伦理的。与西方社会视财产如身体之于个人自由不同,伦理社会中与夫妇、父子情如一体一样,财产是不可分割的,不属于个人独有,人们注重的是财产的世代积累、子孙继承及家族享用。因此,在中国社会中,人们往往优先将伦理关系作为疏财救济的第一准则。这种由家及外的伦理关系,制约了人们对公共捐赠的热情。
(三)高校自身结构性因素
社会捐赠的发达与否,与私立大学自身发展差异同样密切相关。大体来说,中美民办(私立)高校迥异之处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校办学性质差异。美国政府对私立高校采取分类管理制度,每一所私立高校的办学性质是非常清晰的:要么为非营利性,要么为营利性。两类私立高校的发展目的有本质区别,前者以完全公益性为目标,后者以追求利润为旨趣。正是这种界限分明的属性定位,使得非营利性私立高校相对容易获得社会捐赠。而中国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是含糊的。说它是营利性组织,但其法人登记又是非企业单位法人,且不符合《教育法》中关于“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的规定。说它是非营利性组织,但在办学过程中,大部分举办者通过各种隐匿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而这不符合国际通行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定义标准。这种“非驴非马”的状态,影响了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正确认识,进而阻碍了社会对民办高校应有的捐赠。当然,《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的实施,将有效改善这种局面。
2.学校发展水平差异。美国私立高校之所以能比公办高校获得更多的社会捐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私立高校。这些私立高校凭借为美国经济迅速腾飞、科学进步、文化繁荣创新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赢得了社会的青睐和支持。在我国,民办高校整体办学能力和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同类公办高校,大多数处于高等教育系统生态链的底端,而捐赠者更愿意把资金捐赠给优秀、富裕的大学。
3.董事会构造差异。在美国,私立高校董事会拥有名副其实的最高决策权力,其主要成员多是企业家、工商界著名人士、政府官员、家长和校友等校外人士,数量一般在20—40人。由校外人士组成的多样化的董事会成员,拉近了私立高校与社会的距离,为学校募集捐赠开拓了人脉关系。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多由举办者个人或家族成员组成,是典型的家族式管理,其成员构成和来源较为单一,且人数较少,平均为8人①王一涛、刘继安、王元:《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实际运行及优化路径研究》,《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第30-36页。。这种缺乏诸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封闭型董事会,不利于学校与社会建立广泛联系,阻滞了社会捐赠的广泛性和潜在性。
(一)完善教育捐赠政策支持系统,强化民办高校社会捐赠的驱动力
1.加强教育捐赠法制保障。为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和个人向高校捐赠,美国联邦政府专门制定了税收法律条款,针对高校捐赠的鼓励性政策包括给捐款人提供适当的税收减免、鼓励公众向大学募捐的配套资金政策等。目前,我国有关教育社会捐赠优惠扶持政策散见于诸多职能部门的政策文件中,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设计,尚未有针对教育领域社会捐赠的专门法律法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滞后,根本原因不在于经济发展落后和慈善资金不足,而在于法制欠完备②蔡红英:《中国非营利组织税收问题研究》,《研究与探索》2004年第11期,第51-55页。。因此,我国应在立法上明确教育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在原有《公益事业捐赠法》等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教育社会捐赠法规”,明确各级各类教育捐赠优惠扶持的对象和政府在教育捐赠中“管理者、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职责,明晰捐赠主体的责任、义务及捐赠程序等;完善《教育基金会管理办法》,加强教育捐赠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监督,建立健全我国教育社会捐赠法规体系,确保教育捐赠运行的法制化。
2.健全税收激励机制。税收是许多国家激励教育捐赠的重要财政手段,税收政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捐赠意愿。学者奇夫和斯坦伯格就所得税对私人捐赠的“挤出”效应进行了研究,一致结论是:政府放弃部分税收会促进私人捐赠。针对我国社会捐赠意愿不强的现状,政府须积极强化税收杠杆作用,健全税收激励机制,通过税收撬动“沉睡”的社会资源。③转引自尹琳:《高校社会捐赠研究的文献综述》,《北方经贸》2015年第6期,第18页。其一,扩大税收减免范围。目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所针对的公益性组织群体较为有限,政府应本着“发展教育”的目的,将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都纳入税收减免优惠范畴。其二,优化捐赠工作机制。大力改革社会捐赠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吸引社会捐赠的导向,明确捐赠程序与步骤,丰富税收激励捐赠的方式和渠道,简化社会捐赠的审批程序,提高捐赠者的积极性。其三,逐步试点遗产税。征收高额的遗产税,是美国富人积极投入捐赠事业的重要反向激励政策。针对我国富人对慈善事业热情不足的现状,应考虑逐步试点开征遗产税,以此倒逼富人主动参与公益事业。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捐赠环境,提高民办高校社会捐赠的牵引力
1.培育现代社会主义慈善文化。人们的教育社会捐赠行为,一部分可归因于正式制度如法律法规的显性激励,但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慈善文化的认知和认同。2014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着力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培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有利于引导公民投身教育捐赠事业。
慈善并不是人的天然本性,教授和学习慈善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①罗伯特·L.佩顿、迈克尔·P.穆迪:《慈善的意义与使命》,郭烁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页。。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慈善文化教育,积极培养社会公民的公共责任担当意识,养成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教育捐赠自觉内化为人们心中的自由观念,成为人们自由意志的积极主张和主动选择;加强慈善行为的宣传,广泛利用互联网、微信、报刊、电视及广播等媒体,大力彰显各类教育捐赠典型,引导社会公众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弘扬中华民族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为民办高等教育社会捐赠增添文化动力。
2.发挥非营利性组织的教育捐赠功能。捐赠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公民与社会三方的协同。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组织的崛起,非营利性组织在社会捐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主体,成立慈善基金会管理捐赠资金,是当今世界诸多国家捐资者的普遍经验。目前,我国以慈善组织为代表的各类捐赠力量还比较薄弱,组织数量偏少,社会功能有待完善。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组织,支持、探索、培育网络慈善等新型慈善组织形态,明确慈善组织的独立法人地位,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积极扶持慈善组织的成长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推进非营利性组织的分类管理,引导慈善组织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塑形象、强实力、调结构,增强民办高校社会捐赠的吸引力
1.坚持公益导向,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公益性是教育合法性和合理性的逻辑基点。一方面,要强化公共责任意识。民办高校尤其是举办者应坚守育人在先、个人利益在后的办学原则,把承担教育公共责任作为出资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强化法治思维。坚持依法治教,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明晰举办者、董事会和校长之间的权责关系,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健全内部财务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民办高校只有从办学思想到办学行为均树立起正面的社会形象,才能为赢得社会捐赠奠定声誉基础。
2.追求卓越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民办高校要赢得社会捐赠,关键在于深挖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一要重视科研引领作用。民办高校要真正成为“大学”组织体系中名副其实的一员,就必须重视科研投入和学术人员的培养,在学术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二要着力打造特色与品牌。特色与品牌是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最终体现。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灵活的办学机制和灵敏的市场反应优势,从注重规模的低成本、低质量发展方式,向注重内涵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凝练人才培养特色、打造学校品牌,让学生、校友、家长和社会均感到满意。
3.强化多元治理,丰富董事会成员构成。组织结构影响着组织功能。借鉴国外董事会成功的运行经验,我国民办高校应尽快调整董事会结构,完善董事会功能。现代大学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需要获得足够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董事会作为民办高校最高决策机构,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不仅是民主治理的需要,更是广泛汇聚社会资源的途径。董事会成员的来源范围越广,利益相关者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深外界对高校的认识。民办高校应严格限制家族成员人数,增加企业、社区、家长和校友等代表,丰富董事会成员的来源渠道。同时,要明确董事会成员的筹资职责,强化“造血”功能。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民办(私立)高校社会捐赠的差异,是政策、文化和高校自身等综合性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政策是驱动社会捐赠的重要推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捐赠行为;文化是影响社会捐赠的隐性动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捐赠理念;高校自身发展是影响社会捐赠的重要因素,左右着人们社会捐赠的选择。因此,要推进民办高校社会捐赠工作,需政府积极有为、社会文化积极转变和高校自身积极转型,共同形成合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和人们觉悟的提高,民办高校获得的社会捐赠会越来越多。
社会捐赠是一把双刃剑,获得的社会捐赠越多,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受到外界的限制也就越多。面对社会捐赠,民办高校既需要主动热情,也需要冷静审慎。如何在赢得更多社会资源的同时保持民办高校应有的内在品格,有待进一步思考。
The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 on the Social Don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governmental(Privat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LI Wenzhang
(Non-gover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 of Institute of Educatio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Guangdong,510035,China)
Social donation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funding sources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Compared to the social donation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USA,there are significant gaps i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The causes of the gap include government policy,social culture,and university itself.To solve the issue of lacking social donation and enrich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while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USA,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three forces”:improving educational donation policy support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driving force of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social donation;creating good education donation environment and improving the traction force of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creating images,strengthening the strength,adjusting the structure,and enhancing the attraction force of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social donation.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private higher education;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private universities;social donation;China-USA
10.3969/j.issn.1671-2714.2017.01.002
(责任编辑:毛红霞)
2016-06-20
李文章,男,江西贵溪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民办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