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则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语言与文学
清诗丛考
——以丁澎、张云璈、舒位、黄体芳为中心
朱则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清代诗歌研究薄弱,有待探讨的问题很多。诸如作家室名、堂号的取意和作品的题材佐证、标题确认、作者归属之类,无不需要关注。现就涉及丁澎、张云璈、舒位和黄体芳等作家的若干问题作一些考察,供有关读者和学者参考。
清诗;考证;丁澎;张云璈;舒位;黄体芳
清代诗歌研究薄弱,无论在作家还是作品方面,都存在大量有待探讨的问题,乃至各种实质性的错误。本文着眼浙江,以丁澎、张云璈、舒位和黄体芳等作家为中心,对若干具体问题作一些必要的考察或引申,为此后的清代诗歌研究提供参考。
清初著名诗人丁澎,字飞涛,号药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为“西泠十子”之一。他在明末曾中举人,入清后又举进士,出仕新朝。后来因事被谪,谴戍辽东靖安,期满归里。虽然他的民族成分属于回族,又一度在清朝应举出仕,但诗歌创作同绝大多数清初诗人一样,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这令人想起他的一个室名“扶荔堂”。
大凡人们给自己的书斋、堂室取名,总有某种起因,且往往带有某种微妙的含义。丁澎的“扶荔堂”,是不是因为周围种有荔枝之类的植物,这一点尚未留意,但西汉确实有一个宫苑的名称叫“扶荔宫”。据佚名《三辅黄图》卷三记载:
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宫(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异木……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余本。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枝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①佚名:《三辅黄图》,出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页。
这个记载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扶荔宫”系汉朝的宫苑;二是汉武帝对荔枝情有独钟;三是“扶荔宫”的建造是由于汉王朝攻破了南越。以此结合清初诗人习惯以历史上的汉朝来暗指明朝,同时又以边疆少数民族来暗指清朝的普遍做法②朱则杰:《清代诗歌中的一组特殊意象——“汉”与“胡”》,《学术研究》2003年第2期,第113-116页。,那么丁澎取“扶荔堂”为室名,很可能有意通过与“扶荔宫”之间的这层联系,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推翻清朝、复兴明室。假如真是如此,那么它比起王士祯的名作《秋柳四首》之三颔联“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①惠栋、金荣:《渔洋精华录集注(卷一,上册)》,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53页。单纯哀悼故国沦亡,在寄意上无疑要深刻得多。同样,丁澎的名作《听旧宫人弹筝》写道:“银甲斜抛雁柱飞,玉熙宫里尚依稀。不须弹到回波曲,说着先皇泪满衣”②丁澎:《扶荔堂诗集选(卷十二)》,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刻本,第3b页。,尽管直接点到明朝的宫苑,但显然也不如“扶荔堂”这个室名更具有积极的意义。后来他将自己的诗文集取名为《扶荔堂集》,不知是否也有着这样的考虑。
至于“扶荔”这两个字本身的意思,明人杨慎《丹铅总录》卷四“花木类”“扶荔宫”条有一个现成的解释,附此作为参考:“‘扶荔’者,亦若‘扶竹’、‘扶桑’云。《汉书》地名亦有‘扶柳’。”③杨慎:《丹铅总录》,出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71页。
附带关于前面《三辅黄图》的那段文字,清人金荣《渔洋山人精华录笺注》在注释上引王士祯诗句时曾经转述过,但齐鲁书社点校本《渔洋精华录集注》在移录之后标点为:“元鼎六年破南越,王于上林苑中,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④惠栋、金荣:《渔洋精华录集注(卷一,上册)》,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54页。这里的“王”字,应当紧接“南越”,逗号移后才是,盖“南越王”是一个完整称谓,而“于上林苑中,起扶荔宫”者乃汉武帝,并非“王”。
已故刘声木先生《苌楚斋三笔》卷九“张云璈等名斋”条说:
钱塘张仲雅明府云璈,生平诗学陈简斋殿撰沆、赵云菘观察翼,合二人字中“简”“松”二字以名其堂,因以名集。钱塘顾伴檠明府澍,生平诗学袁随园明府枚,字学梁山舟学士同书,亦合二人字中“随”“山”二字,名其斋曰“随山书屋”,亦因以名集。语见《随山书屋诗存》四卷序中。⑤刘声木:《苌楚斋三笔》,出自《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上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66页。
这里以为张云璈“简松草堂”之“简”指陈沆,可以说犯有多方面的错误。
首先是涉及张云璈。其《简松草堂诗集》卷首有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九秋”赵翼序,曾说:
张仲雅孝廉……今过江枉访,以所著《简松草堂集》问序于予。予先叩其草堂名何义,孝廉曰:“干宝《搜神记》云:‘偓佺好食松实。以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受服者皆三百岁。’然此神仙之说,某意不在是。某生平酷嗜袁子才及先生之诗;袁号‘简斋’,先生字‘云松’,合二公字号,适符此松名,遂以颜吾斋,聊志景附之意焉。”噫!可见其意念之谦而嗜好之癖矣。⑥张云璈:《简松草堂诗集》,出自《续修四库全书(第147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这就明确交代,“简”在张云璈乃指袁枚(子才其字)。袁枚、赵翼诗歌齐名,并称“简松”确实也非常巧妙。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九十四张云璈名下所附“诗话”,称其“生平慕袁简斋、赵云松,故取《搜神记》语以‘简松’名其堂”⑦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第5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929页。,概括最为精确。
其次是涉及顾澍。其《随山书屋诗存》凡四卷,卷首“道光四年”甲申(1824)“嘉平立春后十日”自序说:
吾乡随园、山舟两先生,一以诗鸣,一以书显,各有天授,非后学所能几及。余诗学随园……书学山舟……心摹手追,老而弥笃。窃以“随山”名其居,而镌于私印,志不忘也。昔吾乡张大令仲雅以儒者服官,诗学简斋、云松,曾合“简松”名堂,且名其诗集;余之“随山”,亦即仲雅“简松”之意。来年太岁在酉,新正试笔,当以《随山书屋诗存》名之。⑧顾澍:《随山书屋诗存》,出自《清代诗文集汇编(第80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这应该就是刘声木先生所本,然原文并没有说“简斋”指陈沆。刘声木先生之所以想不到“简斋”“随园”同样都是指袁枚(别号),如果从文章写作技术角度看,那应该归咎于顾澍此序在同一概念的使用上未能保持全文一致(或者予以特别交代),客观上引起读者不必要的误解。
最后是涉及陈沆。陈沆室名乃“简学斋”,也用以名集。又历史上陈姓著名文学家,有宋代陈与义号“简斋”,不知刘声木先生是否受到某种牵连,误把“简斋”当作陈沆。另外再一起参考今人江庆柏先生编著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将袁枚、张云璈和陈沆三人的生卒年排列于此:1.袁枚: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至嘉庆二年丁巳(1797);2.张云璈: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至道光九年己丑(1829);3.陈沆: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至道光六年丙戌(1826)①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4、389、430页。袁枚据注卒于该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公历为1798年1月3日。。从生年来看,三人依次间隔都是30余年,张云璈处在中间,正常情况下也只能学袁枚而不会学陈沆。因此,即使陈沆别号“简斋”,以张云璈“简松草堂”之“简”指陈沆,这在人物时代上显然也存在混淆。
附带关于张云璈以“简松草堂”名集之意,赵翼该序曾引申为“盖将兼二人之长,以独擅一家之胜,故托斋名以寓意耳”。这当然是赵翼的谦逊语,不过性质上还是从诗歌创作本身立论的。而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二十“张云璈词”条说:
钱塘张仲雅明府云璈……诗以“简松堂”名,意在宗法袁简斋、赵云松二家。当袁、赵盛时,人趋若鳬;殁未十年,无不反唇相稽,几不容于坛坫中分一席地。明府诗不类二家,顾取以名堂,殆有慨于儇薄之徒,故为是矫情举耳。②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出自《词话丛编(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34页。
按《简松草堂诗集》卷十六一首长篇杂言古诗《听人论袁简斋先生诗文,退而成篇》,确实叙及“先生之死惜不久”,而众人“毁誉不肯相为同”,“大都誉者阿,毁者谩;誉者不敌毁者半”③张云璈:《简松草堂诗集》,出自《续修四库全书(第147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2-493页。。因此,其以“简松草堂”名集,在某种程度上“有慨于儇薄之徒”的生谀死讪,带有社会学之意义,这未尝不存在可能性,至少不妨碍兼作这样的理解。按此思路,顾澍以“随山书屋”名集,同样可作如是观。
舒位诗歌风格奇肆,取材也往往比较特别。如其《瓶水斋诗集》卷十一有一首长篇杂言古诗,题为《浙东渔者于海畔网得大龟,重六百斤。杭州破迷禅师进香普陀,以一万钱赎归,集僧众舁龟上招宝山绝顶,浮巨舶面海放之。龟回波俯首者三而逝》④舒位:《瓶水斋诗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426页。。从标题可知,此诗所写故事不但千载难逢、离奇怪异,而且甚为感人。
近读2002年1月15日《浙江日报》,在第2版“本省要闻”专栏中看到一则图片新闻,画面很大,拍摄的是三位渔民抬着一只巨龟,从船舷处将它推向大海,标题为《海龟归海》,说明文字如下:
1月12日,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月岙村“浙普渔42118”号渔船在东海渔场进行拖网作业时,误捕了一只长1.5米、重100公斤的大海龟。1月13日下午,船老大竺和根得知目前舟山没能力饲养活海龟后,就同船员们一起将这只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大海龟放回了大海。
与舒位该诗相比照,发现两件事在内容上竟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考《瓶水斋诗集》内部作品编年,舒位该诗作于“昭阳大渊献”亦即嘉庆八年癸亥(1803)春天,相距刚好200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不知浙东普陀一带是否还曾捕到过大海龟并被人重新放归大海,想必即使有也不可能很多。正因如此,浙报才会将这件事列作“本省要闻”,也正因如此,舒位该诗才显得更为奇特。
补记:杭州《都市快报》2004年3月27日第6版“浙江新闻”有一篇《我救海龟一条命年年它会谢我恩》,讲“舟山市浙远东802号渔船大副老周”1998年9月“出海去北太平洋钓鱿鱼”途中,在“东经153度30分、北纬41度20分(约位于日本以东千岛群岛北端)”位置曾救过一只大海龟。据说“挣脱了[绳子]束缚的大海龟入水后,做了一个翻身动作,并浮出水面探头望了望我们,似乎是在表达谢意,随后便消失在海面”。这与舒位诗歌标题“龟回波俯首者三而逝”十分相似。不过,该文所述“现在每年出海途中,那只被救的大海龟都会浮上来跟我打招呼”,甚至还“像是听懂”人话,能“带我们去鱿鱼好钓的地方”等,则不免带上了更多的神话色彩。
《温州文献丛书》第二辑所收《黄体芳集》,系今人俞天舒先生多方搜集汇编而成,其功甚伟。该集卷六为诗歌,共二十七题。但其中有两题存在疏误,兹订正于此。
(一)第十五题《感时》标题
此题为组诗,凡二首①黄体芳:《黄体芳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4页。。据当页脚注,知其辑自孙延钊《瑞安五黄先生系年合谱》“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条,谓“春首,漱兰先生有感伤时事诗云”(黄体芳字漱兰)。现今的标题,猜想就是由“感伤时事”截取“感”“时”两字而来。但检《温州文献丛书》第三辑所收《孙延钊集》,《瑞安五黄先生系年合谱》“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年)”条附有孙延钊“所见五黄先生遗作诗文之未经刊印者”的“汇目”,其中“漱兰诗”内这一组原作“感事(二首,见袁昶《水明楼集》)”②孙延钊:《孙延钊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页。。又据该“汇目”此题之前的“题丁氏《双烈图》(三首,见钱塘吴庆坻《蕉廊随[脞]录》)”③孙延钊:《孙延钊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页。及之后的“喜闻壶公奉召入都(二首,见钱塘吴庆坻《蕉廊随[脞]录》)”④孙延钊:《孙延钊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页。,对照吴庆坻《蕉廊脞录》卷六“黄体芳诗”条⑤吴庆坻:《蕉廊脞录》,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86-187页。,猜想“汇目”这三组诗歌实际上都来源于《蕉廊脞录》。而《蕉廊脞录》该处“于袁忠节[昶]《水明楼集》得附刊先生诗四章,并录之”,其中这一组也题作《感事》。
另外笔者按照《蕉廊脞录》《孙延钊集》提供的线索,在浙江图书馆查阅了宣统元年己酉(1909)上海时中书局铅印《袁忠节公遗诗》中的《水明楼集》,见到袁昶该组和作的标题也正是《和漱丈感事》⑥袁昶:《袁忠节公遗诗》,宣统元年己酉(1909),上海时中书局排印本,第5b页。。这样,这组诗歌本来的标题也就可以确信无疑了。虽然这里的“感时”与“感事”总体上都是“感伤时事”之意,但从文献角度看,还是“感事”更符合原始的面貌。
(二)第十七题《喜闻壶公奉召入都》正文
此题也是组诗,目前凡四首,起句依次为“龛拯端须仗异材”“弱翕强张局势艰”“不召斯人已十年”“皖水舟中递好音”⑦黄体芳:《黄体芳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检上及袁昶《水明楼集》,前两首系袁昶和作,题作《和漱丈喜闻壶公师奉召入都》⑧袁昶:《袁忠节公遗诗》,宣统元年己酉(1909),上海时中书局排印本,第5b-6a页。;后两首为所附“原作”⑨袁昶:《袁忠节公遗诗》,宣统元年己酉(1909),上海时中书局排印本,第6a页。,即黄体芳原唱。也就是说,《黄体芳集》将袁昶两首诗歌也当作黄体芳的诗歌。
有趣的是,上及《蕉廊脞录》该条据袁昶《水明楼集》抄录《喜闻壶公奉召入都》两首,偏偏就是袁昶的和作而非黄体芳的“原作”,这应是一时疏忽所致。而《黄体芳集》之所以误收这两首诗歌,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Analysis on Qing Peotry:Focused on Ding Peng,Zhang Yun'ao,Shu Wei,and Huang Tifang
ZHU Zejie
(Media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 Schoo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8,China)
The study of Qing poetry has been weak,and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explored.The arrangement of the poetry in the work,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 lost work,authors'birth and death,identity and anecdotes,even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copyright,all require our attentions.Various issues involving Ding Peng,Zhang Yun'ao,Shu Wei,Huang Tifang and analyzed for readers'reference.
Qing poetry;analysis;Ding Peng;Zhang Yun'ao;Shu Wei;Huang Tifang
10.3969/j.issn.1671-2714.2017.01.009
(责任编辑:金菊爱)
2016-10-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4ZDB076);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136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3NDJC024Z)
朱则杰,男,浙江永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清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