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军 陈德玺 郦 伟
(1.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佛山 528137;2.惠州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教育与教学管理
发展哲学视野下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转换逻辑
——从“创新强校”到“高水平大学”
张会军1陈德玺2郦 伟2
(1.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佛山 528137;2.惠州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近年来,广东省先后推出了“创新强校”“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大学”等发展目标。从发展哲学视角对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目标进行透视,发现其存在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但整体教育影响力偏弱、马太效应依旧突出导致两极分化不断拉大、发展目标之间互相掣肘以及发展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错位的逻辑矛盾,须注重高等教育发展顶层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长远性和战略性,促进广东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哲学;教育发展目标;创新强校;高水平大学;广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备受关注,从国家到高校、从民间到学界,人们对高等教育以怎样的发展目标作为引领、以怎样的逻辑进行转换及以怎样的方式达到怎样的目标等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要摆脱“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弱化阶级性、突出服务性,“还原高等教育的本来面目,将传承知识和科研探索确定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①陈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理念的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29页。。也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将“人”遗忘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②肖川:《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哲学审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评介》,《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第111页。。还有学者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采取“规模发展、分类发展、重点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和创新发展”③刘献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及面临的主要矛盾》,《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第1、5页。等方式,暴露了“发展目标同与异”的矛盾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移与借”的冲突,在追求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又陷入美国式和德国式高等教育理念的怪圈,亟须提炼出本土的发展目标,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它“比通识教育对教育的认识更深入、更根本”④刘献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及面临的主要矛盾》,《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第1、5页。。这些主张为从发展目标视角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广东居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内地各省(市、区)的高等教育来说具有“排头兵”的作用。近年来,广东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建设思路和办学模式,先后提出了“创新强校”“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大学”等发展目标。本文引入发展哲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互动效应中定位教育发展目标的逻辑起点、梳理演变的逻辑机理以及诊断逻辑转换的冲突,以丰富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对高等教育实践有所助益。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类生活方式、观念或技术的呈现,即“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这个历史的逻辑起点,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研究的重点,而将这一研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就催生了发展哲学。因此,发展哲学是“以最一般的概念、逻辑的形式反映社会发展存在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邱耕田:《发展哲学的五大前沿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29页。。在实践中,该研究领域呈现出“相关理论观点政策化、实践化”和“与其他相关发展学科渗透化、交叉化”的现象③邱耕田:《发展哲学的五大前沿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29页。,为破解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困惑提供了方法论来源。立足实际,适时提出“创新强校”“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大学”等发展目标,是广东高等教育自觉寻求自身教育发展规律、规划自身发展路径的积极尝试,对深化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但“从生存论的角度来看,建设一流高校和学科的呼声反映出当前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生存焦虑,需对教育理念变迁的逻辑演变进行梳理”*陈德玺、郦伟、许秋娟:《唯物史观视域下教育理念嬗变的逻辑论析》,《理论研究》2015年第4期,第28页。。
(一)经济发展下行倒逼高等教育改革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幸免,中国也在这场危机中饱受冲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经济发展增速减慢,中小企业减产或倒闭、外企撤资。因各国和国内部分省市对这场危机的危害评估不足,各领域出现了一些生存难的问题。为了保增长、稳民生和促就业,广东率先制定并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外需急剧减少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交织在一起,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与较高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交织在一起,经济运行困难加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9-01-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8644751.html。这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错位、创新乏力、能耗过高、空间不协调、管理不到位和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广东提出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
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发展理工类高等教育,力图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的教育高地;要求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大幅提升大专院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近年来,广东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强校”“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大学”等目标,将创新作为高校办学水平的试金石,着力提升工科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广东的这些举措契合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展逻辑,纲要明确:力争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国家规划层面,其逻辑出发点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拐点的到来倒逼高等教育进行深化改革。
(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教育应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可为的是积极服务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化方面发挥引领、催化和助推作用;不可为的是精神不能丧失,保持相对独立性和开放性,真正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学研之间没有太多的体制壁垒,政府一般不干预高校自主办学,大多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研究成果;高校为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也愿意为社会提供人才、技术和咨询等服务,通过开放式办学,共享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这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形成非官方的第三方办学评价体系。在这种体系下,高校不断向社会输出复合型人才,大幅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支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传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失灵。高校“绝不能搞自我封闭,而是要以开放的姿态,在继承的基础上建构和创新适合的发展路径,以期在庇佑‘中国梦’实现的征途中切实发挥引领和保障的作用”*陈德玺:《“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思考》,《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 3期,第77-82页。,这就涉及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生成机理和运行逻辑。
(一)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生成机理
学界在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时较常采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在历时性维度上,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持续更新、追求超越,反映出广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期望;在共时性维度上,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并未打破时空局限,仅通过教育话语言说经济状况。
1.四大发展目标历时性出场。近年来,广东高等教育频频更新发展目标,在执行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提下突出自身的发展诉求。2014年“创新强校”发展目标旨在落实“创强争先建高地”和“四重建设”,以创新为抓手,全面提升广东高等教育在国内的影响力和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着眼于全面提升全省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目前该发展目标支持下的系统工程已接近尾声,期间也相继制定和出台了资金安排方案、中期考核以及验收办法等文件,投入资金20余亿元。2015年“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立足实际,要求用5—10年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点学科。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等7所高校入选,拟投入资金150亿元。同年提出的“高水平理工大学”发展目标,旨在重点打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工程类高端人才培养高地,计划三年内投入50亿元,重点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并采用省市共建的方式,要求各地政府划拨比例等于或略高于省财政的配套经费。2016年“双一流”发展目标的核心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旨在推动内地高校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该发展目标由国家率先提出,广东对此作了积极回应,拟投入250亿元专项资金予以重点建设。仅东莞理工学院一家就斩获37.5亿元,在内地高校中居于榜首*《广东省“双一流”经费突破250亿领跑全国,东莞理工学院豪揽37.5亿成最大赢家》,2017-02-09,http://learning.sohu.com/20170209/n480276243.shtml。东莞理工学院除获广东省和东莞市35亿元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经费支持外,还积极从东莞市区镇企业募集2.5亿元社会捐赠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此外,也要注重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塑造,因为“如果没有适宜的文化氛围,当其他地方有更优越的条件时,这些人才可能随时离去,数字指标也随之而去。”*张烁:《“双一流”:怎么看,怎么干》,《人民日报》2017年3月16日,第17版。
2.四大发展目标共时性对撞。我国任何领域的发展都是对改革发展总命题不同角度的诠释。广东在不同时段中提炼的一些鲜明发展目标,不仅仅是单向度的生成,更是多线条、多方向地铺开。这些发展目标兼顾当下、着眼未来,既有基于实际衍生而来的,也有外部引入的,在历时性涌现的同时也暗藏共时性逻辑。首先,广东高等教育领域在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近三年提出了四种发展目标。从形式看,不同发展目标是相互叠加的,区别在于外延的大小;从建设情况看,相关高校名单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重叠性更高,且绝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及核心城市。这难免令人生疑:是否存在重复投资或重复建设,教育资金安排的制度正义和分配正义如何决断?其次,把近三年投放到广东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历程中去考察,广东先试先行,虽掌握相对灵活的政策,但没有经验和先例可循,可见“即使到目前,‘摸着石头过河’仍是中国改革安排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模式”*王曦、舒元:《“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反思》,《世界经济》2011年第11期,第4页。。必须指出,教育和经济建设的运行法则具有不可通约性。经济试错的运行周期相对可控,而教育试错周期很长,可能导致一届学生甚至一代人错失良机。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富有新意且成效卓越,但依旧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逻辑进路,即高等教育在走特色化道路的同时,绝不能无视“守常”。
(二)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运行逻辑
1.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看,高等教育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俄国普列汉诺夫在继承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五个方面,即“生产力的状况;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反映这些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关系”*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95 页。。这段话意在强调社会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经济基础发挥制约作用的前提下,不能忽视思想文化以及教育因素的作用,要遵循基本规律。充裕的办学经费是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等职能的先决条件。尽管广东高等教育在资金方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并不从容。发展哲学认为,发展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条件”*李恒瑞:《发展观念的革命: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论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一味拔高发展目标,并不见得就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须有政治、社会等其他领域的相互协同。
2.从主客体互相转化的逻辑关系来看,仅持有巨额财富而不去改变或巩固基础,是不可持续的。政府是政策落实的关键,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广东省政府的主体积极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尤其看重其经济地位所奠定的厚实物质基础。在这四个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中,“创新强校”建设具有普遍性,相关配套经费也能落实,但面广量大、针对性不强,收效甚微;“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则不同,政府仅扶持3所高校,释放出强烈的做大做强理工科高校的信号,服务于广东制造业强省的发展战略。这3所高校所在城市都是首屈一指的富庶之地,能获得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
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来自国家层面和自身层面的叠加影响,既要对国家的总体要求有所回应,也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这种生存逻辑折射出其发展中的现实纠结。
(一)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羁绊
1.经济总量全国领先,高等教育影响力偏弱。2015年广东GDP达到7.2万亿元,居于榜首*《2016年全国31省市区GDP排名出炉 哪些省份发展迅速?》,2017-02-27,http://www.ysslc.com/caijing/yaowen/256466.html。值得指出的是,广东省近年GDP在全国发达省(市、区)排行榜中一直稳居第一。,当年用于教育投入415.29亿元*《2015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02-29,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gb/201605/t20160516_327975.html。,涵盖142所高校,2016年增至147所高校;同期江苏GDP为7.0万亿元,用于教育投入1 718.8亿元,涵盖137所高校*《2015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02-29,http://www.jssb.gov.cn/tjxxgk/xwyfb/tjgbfb/sjgb/201602/t20160229_277995.html。,2016年增至166所高校*《全国最新院校名单公布,广东普通院校数量全国第二》,2016-06-06,http://learning.sohu.com/20160606/n453273375.shtml。。与江苏相比,广东教育经费投入仅占江苏的1/4,高校建设数量也存在一定差距。广东高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分布在广州及其周边城市。2016年广州、深圳和佛山的GDP分别为19 610.94亿元*《践行新理念 引领新发展——2016年广州市经济运行情况》,2017-01-24,http://www.gzstats.gov.cn/tjfx/gztjfx/201701/t20170124_25528.html。、19 492.60亿元*《深圳去年实现GDP1.949万亿元》,《深圳特区报》2017年1月24日,第A01版。和8 003.92亿元*《2016中国城市GDP排名出炉,佛山居15位》,2017-02-06,http://mt.sohu.com/business/d20170206/125608019_355821.shtml。,高校数量依次为近70所、17所和6所。广州经济产值在全省独占鳌头,教育和经济匹配度较高;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经济发展水平紧随广州,但高校数量偏少,与城市发展水平不相称;佛山作为地级市,经济实力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但高校仅6所。另一组数据更能说明广东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2015年全省科技成果为2 133项,专利授权总量为241 176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5.3万亿元*《2015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02-29,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gb/201605/t20160516_327975.html。,而同期江苏专利授权为25万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2015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02-29, http://www.jssb.gov.cn/tjxxgk/xwyfb/tjgbfb/sjgb/201602/t20160229_277995.html。。可见,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快速发展的经济并未有效改善教育滞后的局面,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待提高。
2.马太效应依旧突出,两极分化不断拉大。从目前广东各办学层次高校的发展实际来看,“抢饭碗”“争地盘”的现象悄然形成,在工程类高校中出现了“一超多强群弱”的格局。“一超”指双一流的华南理工大学,“多强”指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高校;“群弱”指以理工为主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也正是在这一战略布局下,各高校之间拉大了发展差距,体现为地域空间分布不均匀、学科布局不均衡以及政策、平台支持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在推进“创新强校”到“高水平理工大学”的过程中,广东双一流大学以及省重点高校获利最大,地方高校得益较少,导致后者优质师资和生源的流失。
(二)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矛盾
1.发展目标之间相互掣肘。广东提出的四种发展目标也反映出一些问题:首先,单个发展目标界定的科学性、准确性不足。比如,何为“创新”?在发展哲学看来,创新至少涉及要素和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改变要素使结构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调整结构使功能发生改变,从而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因此,在落实“创新强校”发展目标时,高校须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设计。其次,各发展目标间内涵交叉、相互包含。比如,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创新,而“创新强校”也涉及创新,存在逻辑矛盾。最后,教育目标变更过快。一个目标的实现既需要持续的引导,也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过于频繁的变更反而会让高校无所适从。
2.发展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错位。从“创新强校”到“双一流”,反映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亟须高等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从而助推广东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首先,高等教育目标过多地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就会造成脱节,比如“创新”的落地就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其次,教育始终离不开外部环境制约和因战略定力研判失准而带来自我价值认识迷失的双重挑战,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实践中,“以工程教育理念与创新思维意识为意识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为能力培养目标的新型工程教育体系尚未形成。这必然会阻碍教师工程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工程教学能力的提升。”*卞小强、魏博、杨火海:《〈华盛顿协议〉视野下实施“卓越计划”的对策思考——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71页。最后,广东的经济地位也不完全是高等教育的突出贡献所致。国家选择广东建设经济特区,主要是考虑其毗邻港澳地区和辐射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形成汕头、深圳和珠海三足鼎立的特区经济格局。正是有了国家政策、外向型经济以及本土实干精神、旺盛消费潜力的带动,广东才在全国经济中奠定了龙头地位。也就是说,尽管广东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更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实体经济及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广东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结构调整和要素整合,尤其要突出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方能保持经济优势。从2008年至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进路来看,至少说明以下三个论断是成立的:一是广东经济的发展过度依赖政策、资金等增量的投入,其他社会有机构成发展要素得不到充分的激活,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二是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经济总量偏低,其他建设领域的发展也相对迟缓,高等教育发展更是滞后,部分地级市甚至没有本科高校,即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并以为GDP累积就能实现社会发展的均衡化思维定式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三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转型具有被迫性。看似顺势而为的内在动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以速度和规模的突破来实现引领发展已经备受批判,因为“学术研究贵在创造,而创造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做出第一的、率先的和旷古绝伦的学术成果”*刘道玉:《学术研究可以慢下来》,《光明日报》2017年3月28日,第13版。。高等教育要尽可能避免走经济发展的老路,遵循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发展规律,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目标。无论何种发展目标,都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研究的也只是一个断面或片段,其内涵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或调整、或丰富、或摒弃。从“创新强校”“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大学”到“双一流”,充满了变数。如何在目标的易变性中把握科学性、在技术的即时性中坚守超前性,以摆脱以往建设项目的宿命等,值得深思。
Transformation Logic of 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Philosophy:From “Innovation College” to “High Standard University”
ZHANG Huijun1, CHEN Dexi2& LI Wei2
(1.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DepartmentofFoshanPolytechnic,Foshan,Guangdong, 528137,China; 2.ArchitectureandCivilEngineeringSchoolofHuizhouUniversity,Huizhou,Guangdong, 516007,China)
Guangdong has launched several development ideas of “innovation college”, “high standard university”, and “high standa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philosoph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uangdong and its perspectives. Despite of its total economy being first in the country the overall education influence is weak, and the Matthew effect is still prominent leading to gradually widening polarization gap. There exist constraints between education concept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cientific, long-term and strategic design of the top-leve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conscious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philosophy;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innovation college; high standard university;Guangdong
10.3969/j.issn.1671-2714.2017.05.015
(责任编辑毛红霞)
2017-03-0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学科共建项目(GD14XZX01);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5-580)
张会军,男,黑龙江北票人,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