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亚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以评促控”的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
——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
汪小亚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大学英语教改实施10年来,口语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但任务型口语教学因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口语学习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而影响着教学实效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学设计并探索有效的监控与评价机制。“以评促控”监控与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口语水平为目的,以评价促监控,从过程和成果两个维度着手,一方面通过监控学习行为变化来评价、检验口语学习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监控学习成果质量来评价、检验口语任务及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该机制在提高学生口语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确有实效。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以评促控;监控;评价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各界对英语口语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10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卓有成效,但口语教学仍是相对薄弱的环节。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要性。在随后展开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许多高校在教学模式上把传统的听力课程改为听说课程或视听说课程,增设口语课程,强调综合课程中的口语教学,其中开展任务型口语教学成为口语教学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诸多学者对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从口语教学模式、口语教学策略和口语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但口语学习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相关研究涉足尚少,且未有发挥监控和评价的承辅作用、提高口语教学效果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为背景,调查任务型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两个维度对口语教学成效进行监控与评价,并利用评价对监控的反拨作用探讨“以评促控”监控与评价机制,最后对实验效果进行验证分析。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法,在教学中以交流为目的,通过语言的使用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从而习得语言②华莹:《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及对策》,《海外英语》2013年第1期,第55页。。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是在活动教学和交际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指学生为了做成某件事情而进行的有明确目的的语言活动。随着《课程要求》的颁布,小组任务型教学法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目标对学习过程起到导向作用,因此制定口语学习目标和计划非常必要。在口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对学生口语学习目标缺乏引导的问题,导致学生忽略或不能自主制定学习目标。
(二)任务设计不合理
口语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应体现真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和非良构等特点。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非良构问题或任务,吸引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探讨,在互动中锻炼口语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口语任务往往不够合理,也未能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口语任务。
(三)教学资源不充足
收集或创造口语学习资源非常必要,可由教师推荐或提供,更应鼓励学生自主查找或编撰,并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口语准备活动普遍表现懈怠,不能积极查阅资料、自主编纂或共享资料并开展互动交流,在网络交互或课堂口语教学中常无话可说。
(四)交互环境不支持
创设开放的口语交互环境至关重要,特别是自主学习交互软环境的设计。一是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自发开展口语交流学习,建立和谐的交互软环境。二是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加以调整。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布置任务,不太关心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也很少对学生就自主创设口语学习环境给予相关培训,学生缺乏自主创设口语学习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五)元认知策略不熟悉
自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主控制能力,因此元认知策略成为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指导包括自我监控策略、自我指导策略和自我评价策略等。完整的元认知指导过程应包括学习前的自我意识引导(理解自我学习特征、分析口语学习任务、制定口语学习计划和目标及创设口语学习条件等)、学习行动的执行控制指导(理解口语学习的意义及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等)以及学习的监控、评价与调节指导(对学习活动作出及时反馈并据此调整心态和学习策略)。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缺乏对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引导,学生难以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监控、指导和评价。
(六)监控与评价不到位
为保证口语教学质量,一方面师生应协同合作,整合教学过程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发,对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控与评价。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教学参与程度的监控与评价;二是对教学过程性要素的监控与评价,并加以完善。当前许多教师在进行任务式口语教学设计时,往往忽略教学各要素间的整体协同效应,设计缺乏系统性。也有些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系统设计,但因对学生缺乏正确引导,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持续的监控与评价,不能保障口语教学质量。
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研究的一个热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使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为学生如何学。Holec指出,学校应该设立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语言和交际能力;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即学会学习*转引自惠亚玲:《外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 期,第20页。。从学习者角度看,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意味着获得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时间、地点、进度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徐锦芬、彭仁忠、吴卫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第64页。。总之,学习者应对计划、监督和评估三大环节负责。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可通过持续的监控与评价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以有效完成口语学习任务,不仅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
从监控层面上讲,教师可从自控与他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口语自主学习过程监控。自控包括:了解学习意图并确立学习目标、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创造真实性口语学习资源、创设交互性口语环境、采用有效的口语互动策略、自我努力程度、调整口语学习进度、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补救等情况。他控是指自控之外的外在监控因素,主要包括同伴监控和教师监控。从监控的操作方式上讲,自控可通过组内自评和小组自评的方式实施,他控可通过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实施。两者结合的评价方式能有效促进“自控—他控”监控模式的实行。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承辅作用,设计“以评促控”的监控与评价机制,能有效促进学生投入口语学习,也能辅助教师及时获得反馈并作出调整。
“以评促控”监控与评价机制强调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形成实时监督、评价反馈、实践反思与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
(一)设计原则
一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预期。二是重视形成性评价,使监控与评价嵌入整个口语教学中。三是基于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开展监控与评价,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上,而不仅仅是判断语言知识的习得上。四是学生对评价进程和评价质量承担责任,提高自我评价和互评能力。五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二)适用范畴
1.多维度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主动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及自我监控计划,培养其为自己学习负责的观念。口语学习的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文化意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等。
2.情景化学习方案的设计。教师应对学生的口语学习内容或学习形式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设计有利于提高听说等应用能力、实用性强和信息互动的语言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评价、成员及组间进行互监互评。
3.生态化学习环境的创设。环境因素可以直接给人的感知和行动提供认知给养,能够唤起人的某种反应或行动,即感知驱动行为*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外语界》2012年第5期,第63、64页。。教师应充分考虑环境要素(条件资源、学习氛围和课堂文化等) 对学习者认知心理和学习行为的潜在影响,引导学生自主营造生态化互动学习环境并相互监控与评价。
4.真实性学习资源的创造。真实性教学资源是指源于现实生活或自然的语言使用环境的语言素材②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外语界》2012年第5期,第63、64页。,主要包括口语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和课堂言语活动的真实性两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真实性的口语学习资源,以促成课堂真实口语活动的良好输出,并进行监控与评价。
5.有效性学习互动策略的应用。有效的口语学习互动和交流所必需的策略已经得到广泛讨论,包括使用后续问题、请求和给予阐释、修正、请求和给予帮助*徐锦芬、寇金南:《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策略培训实验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第86-87页。。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使学生习得口语学习策略,并自主监控执行效果。引导小组成员互相鼓励、帮助和监督,并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
6.实时性学习效果的反馈。学生应积极应用元认知策略、自主监控学习效果并开展多方位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口语训练过程性要素的实践效果与口语训练质量的关系上,判断各过程性要素是否实现及效果大小。监控与评价方式可采用组内和小组自监自评、成员和小组互监互评以及教师监控与评价等。学生根据反馈信息综合评价自己及所在小组的表现及水平,及时进行调整。
(三)适用类型
“以评促控”监控与评价机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过程及反思的监控与评价,主要用于课外口语学习准备环节,面向学习计划、组内学习过程、组内学习效果;二是基于绩效及反思的监控与评价,主要用于口语学习成果展示环节,面向自由评论、小组互评、小组自评及教师评价(见图1)。为使该监控与评价机制更具操作性,可配合使用“口语学习监控与评价表”作为学生的口语学习档案(以小组为单位),全程监控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图1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过程性+绩效性”监控与评价机制结构图
1.基于过程及反思的监控与评价。这是将监控与评价嵌入口语学习过程,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监控与评价。该方式关注学习者的行为表现和能力发展,采取等级式、分数制或描述性量表等形式监控并记录学习行为的变化和情感意志的表现程度,具体体现在学习参与度、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评价过程及“评价表”设计主要包含“口语学习计划表”“组内学习过程监控表”和“组内学习效果监控表”。“成员自评”要求组内成员在学习结束后根据自身努力程度、参与情况、贡献程度和口语训练效果等情况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自评”可由小组长对总体执行情况及学习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2.基于绩效及反思的监控与评价。这是以小组口语学习任务完成的质量为依据,判断口语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常用的方法是成果展示式监控与评价。评价过程及评价表的设计主要包含自由评论(引导学生对分享在网络社区或通信平台的展示作品发表自由评论)、小组互评(引导观众组认真观看课堂成果展示并评定)、小组自评表(引导展示小组在听取众多小组建议后总结学习经验并提出努力方向)和教师评价表(教师对小组展示效果及小组互评效果进行个性化点评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为验证“以评促控”监控与评价机制对促进口语教学的效果,笔者以浙江树人大学部分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一学期的口语实验教学,并分别于实验前后对口语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实验教学采用微超视频口语教学,施行“以评促控”监控与评价机制。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3份。
调查问卷主要以美国Zimmerman教授和我国庞维国教授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为理论依据,并结合口语学习特点进行设计。庞维国在吸收Zimmerman观点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是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的。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因此,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实验前后在口语学习目标设置、学习设计、环境创设、资源创造、策略应用和效果反馈等方面的自主情况,以及实验前后学生在学习体验、口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变化。问卷选项部分采用Likert五分量表,部分采用开放题,统计主要采用SPSS2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见,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Q1)和自主学习能力(Q2)均有显著提高,实验后均值分别为3.97和4.02,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教学实验还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口语学习的愉悦感(Q3)和对口语学习的兴趣(Q4)均值分别为4.07和3.96,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口语学习带来了愉悦感且越来越喜欢口语。在一项开放式问题的反馈中,学生也普遍表示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表2来看,实验后学生在各方面均有较明显的进步。
1.更好地设置多维度口语学习目标。小组大多能在学习前讨论并在评价表上说明学习目标。调查显示,实验后学生制定学习目标(Q5)的均值为3.96,较之前的3.61有很大进步。
2.更好地设计开展情景化口语学习。小组大多能积极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并设计情景交互式口语学习活动。调查显示,实验后学生设计口语学习活动(Q6)的均值为3.90,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在课外准备阶段及课内展示阶段,学生大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改以往对学习的懈怠。学生课外参与准备活动(Q7)、课外训练口语(Q8)、课内参与成果展示(Q9)及课内关注他组展示(Q10)等环节实验前后均呈现显著性差异,课内展示环节情况尤其好,这也得益于学生课外自主训练。
3.更好地营造宽松互动的口语学习环境。绝大部分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实验后参与学习的投入性(Q11)均值为4.12,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一项“你对‘以评促控’监控与评价机制下的口语学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习环境轻松、愉快、自由、互动。调查显示,实验前后学生参与口语学习的热情度(Q12)、自信心(Q13)、主动性(Q14)和责任心(Q15)均呈显著性差异。
表1 实验前后学生口语自主学习主观效果比较
注: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表2 实验前后学生口语自主学习客观情况比较
注: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4.更好地创造真实的口语学习资源。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查找、整理、吸收并创造真实的语言素材,在课堂展示和互动中能较积极主动发言,输出真实的口语。调查显示,实验前后学生课前积极查找学习资料(Q16)、课前自主编撰学习资料(Q17)及课上积极发表真实观点(Q18)等情况均呈显著性差异。其中,实验后课前积极查找学习资料均值为4.16,进步明显。课外积极的语言输入,能更好地促成学生在课上的言语输出。
5.更好地应用互动式口语学习策略。学生能较好地进行口语对话,也能较灵活地互相接话。调查显示,实验后学生自主应用互动策略(Q19)均值为4.01,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实验还发现,学生互动策略的积极应用与学生对自主参与及团队协作的重视分不开,实验前后学生自主参与(Q20)、团队协作(Q21)、互相监督(Q22)和付出努力(Q23)等情况均呈显著性差异,且实验后均值都超过4,可见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意识和协作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6.更好地开展实时性效果反馈。学生在准备和展示阶段都能较好地对学习效果和口语训练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价,并及时在评价表上作好记录。调查显示,实验前后学生在准备阶段参与组员链式互控互评(Q24)、组员自控自评(Q25)以及展示阶段参与小组互控互评(Q26)、小组自控自评(Q27)以及听取教师评价(Q28)等情况均呈显著性差异。展示小组还能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和反思(Q29),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实验也发现,学生已普遍将监控与评价视作口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积极参与其中。
实验结果表明, “以评促控”监控与评价机制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及改善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确有实效,值得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尝试。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一是监控与评价机制中“基于过程及反思的监控与评价”主要围绕学生主体的学习行为,忽视了对学习客体即学习内容的监控与评价,造成“学习过程监控与评价”局限于对学生主观学习状态的监控与评价,未对学生的口语实际发展水平作客观评价;二是本研究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实验前后的口语能力,结果仅反映学生对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观判断,而未于实验前后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作测试对比。笔者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评促控”的监控与评价机制,开展更客观的实验研究,继续探索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监控与评价机制。
Study on “Assessment-monitoring Stimulation” Mechanismin College Spoken English Teaching:Taking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Xiaoya
(HumanitiesandForeignLanguages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College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has been paid great emphasis along with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past 10 years. However,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is still badly influenced by the deficienc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he task-based oral activities and the lack of mechanism for monitoring and assessing the oral activity quality.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value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he oral activities 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The “Assessment-monitoring Stimulation” mechanism, stimulating monitoring by assessment, is to monitor and assess the oral activity efficiency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result. It assesses both the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oral activity by monitoring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oral assignments and the teaching targets by monitoring the quality of the activity. The purpose of the mechanism is to develop students’ spoken English.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Assessment-monitoring Stimulation” mechanism is effective for promoting students’ spoken English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college English;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monitoring Stimulation; monitoring; assessment
10.3969/j.issn.1671-2714.2017.05.016
(责任编辑毛红霞)
2017-03-24
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kg2015336)
汪小亚,女,浙江杭州人,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