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隽+曹玉平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基于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应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符合国情、行情和校情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根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实践教育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并对该教育体系的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李隽(1976-),女,湖北钟祥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曹玉平(1963-),男,江苏常州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资助;201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慧视多功能保健笔创意策划”(编号:201611050006Y),主持人:冯丽珠;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连云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研究”(编号:D/2015/03/076),主持人:曹玉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27-04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仅能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型人才,而且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用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应用型人才的教育[2]。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职毕业生具有职业特征鲜明、专业技能强、上岗快、能吃苦、适应性强等特点,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全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通识知识和创新理论自觉地融入到日常专业教育中,以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概念、创业的基本特征、创业的构成要素等,为学生今后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理论基础。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主要从事微观领域的局部创新活动,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理论知识要求知识面更宽、实用性更强,不要求过深、过难。
(二)能力目标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日常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卓越的领导力等创新创业必备能力。由于高职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大部分高职学生主要通过技术改进、技术嫁接来实现实践创新。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执行能力。
(三)素质目标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树立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秉持勇于冒险、不畏困难、奋发进取的创业态度;坚持诚实守信、认真敬业、公平合法的职业道德。创新创业不仅是技术的再创造,也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升华。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树立理想、启发心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就业服务。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滞后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训练,而常常忽略创新创业教育,或虽然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重视程度不够,或流于形式,或游离于专业教育的边缘。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不能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教育目标模糊。不少高职教师简单地认为举办讲座、参加大赛、指导学生开小店或网店等就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熏陶,对学生创业能力的长期培养和训练,而只是一味地灌输创业知识。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对学生的培养仍以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最终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据《高校普及类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调研报告》数据显示:68.1%的创业课程教师由辅导员等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担任。专业授课教师占38.7%,外聘创业导师占29.7%[3]。由此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主要由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或专业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基本都是转型而来,一般都没有创业经历,也没有经过企业实践锻炼,无法与学生分享真实的创业体验,他们基本上不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这样的师资配备,不仅影响到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而且还影响教师的信任度。此外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主要考虑专业布局、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根本没有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欠缺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简单、随意,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添几门创新创业类课程,而且一般放在就业指导教育中,根本没有安排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这种边缘化的安排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完全分离。还有些学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仅局限在操作层面,把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大多数高职院校虽已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但这些课程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普遍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专门的教材和有效的考核方式等。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一般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形式单调,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融合到专业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创业缺乏专业优势。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基本都是理论传授,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指导。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缺乏
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缺乏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物质和实践条件,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实训设备、实训经费等,不少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创业大赛指导方面,往往偏重理论讲授而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内、校外纷纷建立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基地,但这些建成的实践基地主要是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仍然侧重于专业技能训练,而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另外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还迫切需要校政行企各方面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三、构建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应积极创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系统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根本,以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以市场化能力为突破和检验,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机制为保障,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新创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促使学生努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的创业需求,因材施教分类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机会及敢于实践的能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充分改进教学方法、加大改革实践教学及积极激励学生创业实践,真正做到互动性、开放性和实效性的创新创业训练。
根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现状和问题,以及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实践,提出了构建“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在开展通识性教育的基础上,建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见图1。
(一)通识教育体系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文理互通、通专结合”。在一年级,应面向所有学生实施通识性教育体系。即在开设公共基础课的同时,嵌入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可以开设多门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与创新意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同时,学校应经常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或优秀创业校友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讲坛”等课外活动,努力在全校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业意识。
(二)专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竞赛,努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针对大二学生,构建“专业+创业”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定制开发相应的创业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体系中纳入创新精神、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4]。如我院针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开设了“药品经营管理学基础”、“药品市场营销学”等课程;针对机电类专业开设了“机电产品营销”、“机电产品创新”“机电产品技术服务与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由院系专业教师与商学院教师合作完成。通过“专业+创业”的课程体系,指导不同专业学生不断创新,并实现自主创业。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等,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业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还应通过课程改革,建立“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见表1。同时,全面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组织专家、学者、企业家、双师型教师等组成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联合开发专门的教材,设计有效的考核方式等。
(三)实践教育体系
在实践方面,高职院校可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创建“校园实训公司”,通过真实的公司运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还可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去,去企业、政府等公司和单位组织实习,切身体验创新创业能力在职场上的运用。高职院校应积极在校内、校外为学生开辟实践场所,通过校政行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多种模式为学生增加创新创业体验。实践性创新创业教学体系需要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构建“教-学-做-赛-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见表2。
(四)创业服务体系
大学生创业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创业成功,不仅需要有激情、有项目、会创业,还需要创业资金、场地、政策、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针对那些既有较好的创业项目,又有创业激情的“创业精英”,学校应着力为他们提供在创业场所、经费和公关协调等方面的扶持,帮助这些好的创业项目尽快完成实体公司的创立。如校内“创业一条街”可以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免费的店面和经营场所[5],并帮助学生筹集资金、争取税费减免,免费提供法律、管理咨询等。学校还应该联合地方政府、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创建“大学生创意创业园”,积极开展“产业孵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大学生创意创业园”应构建较为完备的创业服务体系(见图2),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办公场地、物业管理、工商注册、财税、法律咨询、创业资金、人才推荐、市场开发、招商引资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此外“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还需要“校政行企”通力合作,在组织制度、学术研究、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场地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首先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其次要优化师资配置,重视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构建稳定的、科学的创新创业师资体系;再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当然实施“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
总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紧迫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努力构建具有本校高职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兼顾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懂专业、能创业、会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18-120.
[2]邵作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5):12-14.
[3]王梦影.调研报告显示:七成受访高校教师考虑创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r/2016-04/08/c_128874641.htm.
[4]郭伟刚,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8):85-88.
[5]强伟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11):3-5.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