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凤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24-02
一、课堂导入中对比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以图片、flash、影视片段等方式对比呈现中西文化差异,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营造教材中主题的文化背景。例如,教师可以先以Birthday Party为主题进行导入,利用互联网资源,事先准备一些关于中、西生日聚会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对比观看。通过让学生观看这些影视片段中生日聚会时的场景,使他们直观地、身临其境地对比、体验中西文化差异,并为接下来的单元教学做好铺垫。
二、分组讨论中发现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智力获得最好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将学科结构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所以,在导入阶段后,教师应该设置一个分组讨论阶段,让学生自主发现、顿悟其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帮助他们克服跨文化焦虑。分组时注意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在小组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在观看完中西生日聚会影视对比资料后,可以以“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birthday party in the videos?”为话题进行分组讨论,自主发现。讨论时间3分钟,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讨论结果交给老师,由教师一一宣读。经全班学生辩论、审议是否为文化差异后,判定发现不同点最多的小组获胜。如此,将中西生日派对的差异一一找出,如歌曲不同、有无蛋糕、场景布置差异、是否吹蜡烛及燃放鞭炮等,从而通过对比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强烈的文化差异印记。
三、具体举例中讲解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了解发出、接受或拒绝邀请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学会用恰当的英语表达发出、接受或拒绝邀请。如果只靠教师去讲解两者其中的文化差异势必会抽象、乏味,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可以自己编造给出一些中西发出、接受或拒绝邀请的例子,使学生一目了然。例如:
(中式邀请)
小张:老李,你看你帮了这么大的忙,我晚上请你吃饭!
老李:不用,不用,你太客气了!
小张:真的啊,这不应该的吗!赏个脸吧,地方我都定好了,在XX饭店晚上六点。
老李:那恭敬不如从命了。让你破费了,晚上见吧。
(西式邀请)
Jim: Hi, Jack.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Saturday afternoon?
Jack: Id love to. Thank you!
Jim: What about you? Ellen.
Ellen: Oh, sorry. I have to go to the doctor then. But thank you all the same.
通过举例使学生明白:中国人喜欢推辞,即便是想去也要拒绝一下,以示谦让和礼貌;西方人则喜欢直来直去,不会客套,拒绝后也会给出适当理由,而且无论接不接受都会表示感谢。
四、课堂总结中升华
课堂总结的目的是温故和知新,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得到延伸和升华。温故:可以联系七年级上册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以“How do you come to my party?”为话题,让学生温习中西方出行方式、交通法则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知新:在学生学习过如何发出、接受和拒绝邀请之后,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聚会聊天时的文化交际知识:(1)称谓。中文喜欢用王叔叔、刘教授等类似表达称呼别人,而在英语表达习惯中,正式场合一般用“Mr./Mrs./Miss/Ms.+姓氏”或单独称呼其职位,其他时间则单独称其辈分或直呼其名。(2)招呼。汉语中见面会说“来了啊”、“吃了吗”等招呼语,而在英语中,生人会出于礼貌尽量使用正式用语,如,hello、Nice to meet you等;熟人之间则较为随和、口语化,用Hi、Hey、Whats going on等。(3)禁忌。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如身高、年龄、收入、婚姻、宗教信仰等话题最好不要谈及。(4)感谢。在英语中,无论对来自家人、朋友、陌生人的帮助或好意,都会表示感谢。(5)称赞。中国人在受到别人恭维或称赞时会说“惭愧”、“过奖”、“哪里”、“言重”、“没有”等以示谦虚;而西方人则会接受,如,“Really?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