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层架构”理论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2017-01-03 19:10柏菊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设计理论

柏菊花

摘要:本研究从教学现象以及教学大纲入手,以初中信息技术《目录制作》章节为教学设计案例,围绕信息技术课程“三层架构”理论的“技术工具”“技术活动”和“技术思想”,分别设计了三个任务,旨在促成学习者掌握目录的制作过程,并了解关键步骤“标题样式”引用的意义。

关键词:“三层架构”理论;教学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3-0030-03

问题产生

1.课程纲要“技术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性要求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中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定义为: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须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其中,“技术性”和“发展性”是其基本性质之一。课程纲要中对“技术性”解释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同时,在“发展性”的定义中,课程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这表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该实现“技术性”与“发展性”的统一。[1]

2.突破“主题”教学法的限制要求

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教材中主题教学的设计思路明显。其中,第四章以制作一个研究报告为主题贯穿整章内容。尽管主题教学方法在章节编排方面保持了主题前后的一致性,明确了各知识点在各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主题教学通常为了保证主题的完整性,更注重知识点的横向联系,而忽视了纵向的深度。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发现学生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相关操作方法和步骤的学习方面。笔者认为,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它们共同的表现特征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忽略了“技术”的本质,即不会迁移。

钟柏昌、李艺教授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三层架构分别定义为“技术工具”“技术活动”和“技术思想”。其中“技术工具”重在描述工具的使用背景、操作方法等;“技术活动”被描述为发展应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技术的迁移,即知道技术如何应用以及应用的条件;“技术思想”是通过前两者让学生明白技术背后隐藏的技术思想、价值等本质内容。[2]下面笔者以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教材第四章第1节《目录制作》为例,从任务设计、重难点突破两方面讨论信息技术课程三层架构的思想在课堂中的应用。

课堂实例

1.教学目标、重难点与学情

《目录制作》一课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自动生成目录的特点;②掌握自动生成目录的方法;③理解标题样式编辑的地位与意义。本章内容将教学重点定义为自动生成目录的制作,教学难点为标题样式的定义方法。笔者经过第一轮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大多数能很快掌握引用软件自带的标题样式,自动生成目录。但笔者也发现本节课存在如下问题:表面上,学生都制作完成了目录,能将目录页进行美化,并实现目录内容的自动更新,可事实证明,学生并没有理解标题样式与目录的引用与被引用的关系;同时,他们制作的目录只是实现了内容更新,编号不能自动更新,而编号的自动更新,才是长文档编辑与阅读的重要功能。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既要完成任务,同时又能真正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呢?下面笔者在引用“三层架构”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方案

(1)设计流程图

笔者本次课堂教学设计是以目录制作为主线,通过两个任务有层次地让学生体验目录制作的制作过程以及标题样式的编辑与修改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怎样正确引用标题样式,避免编号与格式的混乱,从而提高编辑长文档的效率;同时,以长文档阅读的方法作为辅线,帮助学生理解标题样式的基础地位与意义,即恰当的编辑、正确引用标题样式,才能根据需要实现各种方式的阅读。学生通过本堂课,明白不论是何种阅读方式,它们的基础都是标题样式的设定(如下图)。总之,标题样式的修改与恰当引用提高了编辑与阅读长文档的效率。

(2)任务设计与难点突破

①基础任务——知道技术基础与操作技能。

根据“三层架构”理论,主要实现理论中“技术工具”的目标,即让学生了解概念,知道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步骤。因此,在基础任务中,笔者将任务简化,确保学生能迅速、完整地完成作品,帮助其在脑海中形成目录制作过程的完整印象。具体实施如下:要求学生直接引用WPS文档中自带的标题样式,生成目录。大多数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能够快速学习,有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本环节教学难点突破:笔者在演示的同时,将操作过程与步骤以微视频的形式发放给学生,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迅速掌握基本的目录生成的方法。在任务结束后,教师进一步总结目录生成的方法:选中标题,分别设置为不同目录级别—选中不同级别的标题,分别引用标题样式—在目录位置,引用插入目录。

②提高任务——利用技能解决问题。

提高任务在本案例中,体现了“三层架构”理论的“技术活动”。教师通过技术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知道技术为何应用以及被应用的条件是什么。该任务设计使学生明白目录制作的关键技术——标题样式的引用与修改,它不仅能自动更新目录的编号,还能提高编辑长文档的效率。任务要求学生参照基础任务的方法在没有任何编号的素材中生成类似样式的目录。学生通过该任务,能进一步巩固目录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步骤,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发现问题——生成的目录缺少编号,生成疑问——为什么不手动输入编号(为后期自动编号做准备),进一步生成疑问——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提高编辑文档的效率,以及当章节内容或编号发生改变时,编号会自动更新)。本环节的教学难点突破:笔者采用学生熟悉的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目录为素材,其编号格式分别为一级编号“第一章,第二章,……”,二级编号“第一节,第二节,……”。该编号方式只需直接引用或简单定义,降低了难度。最后,教师进一步总结目录制作的关键步骤——标题样式引用,它与第一个任务的区别是在“提高任务”中修改了被引用标题样式的编号格式。

③拓展任务——技术思想。

拓展任务在此处体现了“技术思想”的理念,即通过技术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明白技术存在的本质意义以及内在的根源。该任务与前两者共同向学生展示了技术工具的应用方法、应用条件和存在意义,在案例中表现为为什么制作目录需要修改和引用标题样式?引用标题样式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该问题在第二个任务中部分获得了解答,即编辑长文档时,便于统一格式,提高编辑效率。此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在该任务中,要求学生采用“大纲视图”与“章节导航”的方法浏览一篇长文档,体验并总结与目录浏览长文档的区别。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明白目录阅读有助于快速了解长文档的结构,并实现通过目录页快速跟踪定位文档内容,但存在来回切换不方便的问题,而“章节导航”可以非常方便地切换目录与内容,但又存在不能随意隐藏章节标题与正文的问题,这时,可以考虑使用“大纲视图”的方法阅读。当然,该方法也存在缺点,即结构不清晰,操作麻烦。因此在阅读长文档时,学生可以综合这三种方法阅读,减少阅读障碍。而实现这三种阅读方式的基础都是标题样式的引用。本环节的教学难点突破:该任务中,笔者以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总结,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点。

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于“三层架构”理论的任务设计符合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而“聚类”“迁移”的思维也符合人类学习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习惯;同时,扩散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技术的应用效率与促进技术创新,而不是将技术停留在模仿阶段。当然,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三层架构”的教学设计也是建立在教师对技术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师唯有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方能从容教学。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设计理论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