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越,邓小兵,韩平阳,钱立峰
(1.军事交通学院 汽车指挥系,天津 300161; 2.武警后勤学院 后勤管理系,天津 300161)
● 教育训练 Education & Training
管理理论课教学质量与备课环节
韩 越1,邓小兵2,韩平阳1,钱立峰1
(1.军事交通学院 汽车指挥系,天津 300161; 2.武警后勤学院 后勤管理系,天津 300161)
为提高管理理论课教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教员在具备管理理论课基本素养的基础上,应理解管理理论的本质内涵,明确授课思路,把握管理理论课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催生理念的3个功能定位;严格遵循课程备课、专题备课和课时备课等3个备课阶段,认真提炼教学问题,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理论阐释并提出解决对策,兼顾掌握学情,做到全面完整地备课。
管理理论;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备课、讲授和反思。备课是教员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的总称。从教学活动推进的角度看,在教员走上讲台之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都应称为备课。很多教员比较关注讲授,讲得顺不顺、收放是否自如、声音是否洪亮与慷慨激昂。然而,讲授始终是服务于教学效果的呈现方式,其关键环节仍然在备课,备课作为教学的必经环节和关键流程是教学质量的基础。
(1)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化大生产促进了管理理论在西方的蓬勃发展,产生了若干管理流派[1]。我国在1997年正式将管理学列为12大学科门类之一,发展至今形成了适应我国国情和军情的、稳定的、经过实践验证的管理理论。作为管理理论课教员,要掌握古今中外众多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熟读每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每个学派代表人物的经典著作,这样讲出来的内容才是真实的、完整的,才具有说服力。
(2)具体的岗位实践经验。管理理论课既有科学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学管理理论的目的是指导部队管理工作。教员如果没有基层主官的任职经历,必然影响其捕捉部队管理问题的敏锐度,在分析部队管理问题时的思路就会容易产生偏差,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时就不能对症下药。而且,仅有一时的部队任职经历是远远不够的,从教期间教员应周期性持续到部队代职或调研,及时掌握并跟踪部队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人员思想状况,随时将部队的热点情况和发展形势补充到课堂。
(3)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部队管理的难点不在于管事,而在于管人。涉及到对人的理解、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对人与组织关系的把握,需要哲学的智慧及透过现象探究本质、透过偶然看必然的独到眼光。管理中经常提到的道和术,很多管理工作者更关心术,即具体的管理技巧、方法和手段。术是有限的,高明的管理者是悟道,悟出了道,很多术就自然而然知道是怎么来的。道取决于人的理论修为特别是哲学修为,作为管理理论教员,要有哲学修为,否则在课堂上就只能传授术而不会传授道。
教员对管理理论课功能的理解,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希望让学员学到什么。定位不同,教员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准备就会有所不同,同时决定了教员在课堂上讲什么。教员教什么,学员才能学什么,才能实现理论课的功能。
(1)管理理论的本质内涵。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实践活动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是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升华和总结。管理理论的提出有两个路径:一是后行路径,将已有的经验总结升华到理论层次,理论是后来形成的;二是预置路径,学者们根据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提前提出某些理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管理理论是应用型理论,它虽然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重点在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何这么做”的问题,这3个问题凸显了管理理论的应用性。比如,讲激励理论时,不会花大量的时间介绍什么是激励,重点在于如何激励才能有效、激励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激励的方式方法是什么、面对不同的人员如何用这些方式方法。
(2)管理理论课的讲授思路。从宏观层面看,管理理论的发展始终以解决“效率”问题为主轴,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又进一步地关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安全”问题被叠加进来,但是“效率”这一永恒的主题没变。围绕如何解决效率问题,先后出现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薪酬理论、组织结构理论等;围绕如何解决“安全”问题,先后出现了战略管理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等。但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不可能一个个方法去试验,必须是综合的、多角度的向心方式解决问题。教员在课堂上给学员构建的不是线性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是对现实问题的多角度综合解决。
从微观层面上看,每一具体管理理论的提出,都源于时代所面临的新的难题和原有理论的局限。管理理论流派的出现也是因为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矛盾,原有的理论无法解决现有的问题,迫使人们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时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例如,围绕“如何激励员工的积极性”问题,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各种激励理论的深化发展过程。这样的思路始终给学员的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理论是针对问题来的,带着问题去引导学员如何破解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历史顺序性。但从时代的角度看,这些理论成果又具有现实的并存性。今天面临的很多现实问题,可能都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曾经先后出现过,而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像历史一样逐个试错。每一种理论都达到极致的时候才出现新的理论。管理理论课的教学,就是把人类在历史上破解这些问题时曾经出现过的智慧教给学员,让其能够以浓缩的方式来回答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或正在面临的很多现实的管理问题。
(3)管理理论课的功能定位。管理理论课的3个功能是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催生理念。传授知识,既然有理论,就肯定有理论知识需要传授,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功能。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很强,单纯的传授知识会使得课程枯燥乏味,学员会觉得自己看反而更清楚。训练思维,是管理理论课独有的功能。管理能力提高的过程是在已经掌握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与实际碰到的管理问题发生矛盾时,管理者破解了这个矛盾,认识得到提高、方法得到验证,能力才会提高。管理理论课就是对学员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教会学员如何去分析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讲矛盾的过程是让学员知道产生理论的思维路径。催生理念,初级指挥院校的大部分学员没有管理实践经验,只能在课堂上通过人类历史的实践演练、重演的过程催生学员的管理理念,再把管理理念带到实践中去进一步验证、丰富和完善。教员对课程定位的理解不同带来授课层次的不同,教员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应力求实现3个功能的有机融合。
规范的备课必须经过课程备课、专题备课和课时备课等3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要完成自身特定的任务,必须严格遵循。
(1)课程备课。课程备课指的是由教研室或教学组组织,对一门课进行备课。目的是统一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定教学进度,设计基本教学策略,相当于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指导教学中的具体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指导全学年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总结所做的课程设计是否科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有些教员不喜欢参加课程备课,经常只关注自己教的专题闷头备课。不谋全局者难以谋一域,教员对一门课没有整体把握,对其中的某一专题该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更难把握。所以,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要花时间组织课程备课、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年轻教员要积极参与。
(2)专题备课。专题备课一般由教学组或承担教学任务的相关教员来完成,目的是统一专题教学内容的结构及重、难点。管理理论课各专题有可能会出现交叉重叠,比如,安全管理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专题,但实际上安全问题在其他专题里也会存在,训练中的安全问题、装备管理中的安全问题等。通过专题备课,使教员明白在讲到人员管理、训练管理或装备管理等内容时,即便提到安全问题也知道边界在哪里,否则负责不同专题的教员会产生内容重叠。专题备课之后,教员就会明白自己讲的内容在整个课程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专题里发挥什么作用、如何把自己该讲的内容讲到位,从而有效地用好教学时间。
(3)课时备课。课时备课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员个体完成,主要工作是撰写讲稿、制作课件、精选案(事)例等,备课的最终成果是形成教案与讲稿。教案是一个完整的策划,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包括讲、看、做,即讲什么内容、给学员看什么、让学员做什么;同时,还包括教学过程的安排,即讲课的提纲、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其中不仅有教员的活动,也包含学员的活动。讲稿是教员跳出教材叙述的框架,在教案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基本内容,按照学员的认知水平、认识规律和思维的内在逻辑,对内容重新进行组织而形成的、具有个性化语言风格的文本,讲稿具有教员鲜明的个性特征。
教员备课要根据课程功能定位提炼出问题,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理论阐释和解决对策,兼顾掌握学情,做到全面、完整地备课。
(1)提炼问题。教员要对内容进行问题化改造,提炼出能概括内容的问题,用问题来串内容。教员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够看到字面背后蕴含的问题,给学员呈现的是问题网而不是零散的知识。教员不仅要对问题进行梳理,还要在课堂上进行解答[2]。
提炼的问题包含两类,即对象性问题和非对象性问题。对象性问题是指与教学对象有直接关联的问题,来自于学员平时或问卷调查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包括学员对教学内容的认知问题和实践中可能发生或学员设想会发生的问题。例如,讲到激励时设置的需求的层次性与结构性问题,这属于认知性问题。积极性难调动、难维持的问题,激励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个性化激励措施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基层干部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希望在教学中得到解答。有效解决这类问题,能够与学员的学习需求相呼应,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但是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为了解疑释惑,应该具有引导作用,这就是对非对象性问题的梳理。非对象性问题是指与教学对象没有直接关联,根据教学经验和部队调研所掌握的情况,教员认为有必要在课堂上“抛”出来的问题,它比第一类问题的层次更高。比如,很多基层干部会感慨部队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抓管理。透露出具体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关系问题,管理工作不需要单独拿时间抓,应该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在“管理与管理者”教学中设置具体工作与管理的关系问题、管理主体缺失的问题、管理功能缺失的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为将来岗位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案”,发挥好理论教学的牵引作用。
(2)深化内容。深化内容是教员学习、消化教材内容,提炼、构建观点体系,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是整个备课阶段的核心工作。既要弄清理论的本然层面,也要搞明白当时管理实践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理解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才能讲清来龙去脉。讲管理理论的同时,要懂得一点经济发展史、科技进步史以及社会文明进步史,每个时代面临的问题不同,每个问题的产生都有不同的时代背景,教员备课需要宽广的视野。
深化内容既要理解别人之所讲,更要有自己之所悟。这样才能避免照本宣科,使教学充满个性,活跃学员思维,开阔学员视野。课堂教学是学员通过教员的眼睛看世界,通过教员的头脑思考问题,别人之所讲很容易获得,但是悟道需要自身的岗位经验、专业素养、学识结构和独立的思考,教员悟得深不深、透不透,决定了对学员是否有启发。例如,按照教材要求讲解完“管理”的定义,然后再讲“自己之所悟”,管理必须注重权限、责任、规律,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的实质在于协调关系,管理出问题就在于乱了权限、不负责任、违背规律。
深化内容既要忠于论之所是,也要提出应有之策。理论观点是什么,要将其原原本本地阐述清楚,这样才能把理论讲实,为具体的管理举措找到理论之根,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应告诉学员运用理论应该做什么。例如,讲完“需求层次理论”后提出的“应有之举”,了解并尊重被管理者的需求及结构,适当满足被管理者的合理需求,疏导或转移被管理者的需求,提升被管理者的需求层次,培育被管理者新的需求。部队经常提到的“双四一”活动,就是要了解战士的所思所想,即战士的需求。
(3)掌握学情。学情是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学情就是教学的起点,教员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员的知识基础、情感态度、经历阅历等情况,否则教员讲课就是白费力气。学情调查至少应经历3个阶段:开课之前要做学情调查;开课到中间时应召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教学设计和定位把握得是否准确;课程结束后再一次了解学情。这样既能够掌握已经完成的教学任务情况,也可以为下一批次的教学情况作出重要判断。掌握学情,既要注重相似学员群体的共性,又要注重队次的差异性。每个队的课程安排顺序有差异,比如基层政工课和管理课的开课时间有先有后,在讲到“沟通”这一问题时,如果管理课在政工课后面开课,学员马上会质疑这不就是政工课中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谈心”吗,这个时候就要讲清“沟通”和“谈心”之间的关系;如果管理课在政工课之前开设,那么在讲“沟通”时就不必特意关注这一问题。工作要做细,搞清楚课程安排的顺序,让学员有清晰的认识,不能让学员误解为是教员“炒剩饭”。
教学是教员的立身之本,是科研学术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反思教学效果、得到学员的认可,应该是教员职业生涯中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备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教员应充分认清备课的重要作用,遵循管理理论课备课的客观规律,科学做好备课工作。
[1] 徐国华,张德,赵平. 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2-25.
[2] 王安.军队管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J].桂林空军学院学报,2007(3):36-39.
(编辑:凌春霞)
Teaching Quality and Class-preparing Process of Management Theory Course
HAN Yue1, DENG Xiaobing2, HAN Pingyang1,QIAN Lifeng1
(1.Automobile Command Department,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2.Logistics Management Department, CAPF Institute of Logistics, Tianjin 300161, China)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anagement theory course, the paper indicates that teachers should comprehend the connotation of management theory besides possessing basic quality, clarify teaching thought and grasp the three functions of management theory course: imparting knowledge, training thinking, and generating ideas. It also emphasizes that teachers should strictly follow the three class-preparing stages: course preparation, project preparation and period preparation, and extract teaching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
management theory;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quality
2016-01-18;
2016-06-09.
韩 越(1978—),女,硕士,讲师.
10.16807/j.cnki.12-1372/e.2017.01.016
E071
A
1674-2192(2017)01- 0069-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