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群 储苏凯 杜艳芳
(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福建 宁德 352100)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
张 群 储苏凯 杜艳芳
(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福建 宁德 3521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对“双师型”教师需求量大大增加。本文从“双师型”教师内涵出发,讨论了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当前我国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很多新兴产业不断出现,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亟待发展,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对我过院校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迫切要求有关院校建立一直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王义澄先生首先在我国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他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和经验主要有“参与学生实习过程、选派教师到工厂实习、参与重大教学科研工作、多承担技术项目”,满足这四方面要求,表明达到“双师型”教师水平。这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谓双师,不仅是有素质、有理论,有修养的导师,还应该是具有技术技能,懂操作、会实践的师傅。随着探讨的不断深入,现在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逐渐清晰,一般有“双证”之说,认为获得了高等学校教师职称的同时,获得本专业中级以上职称、或者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等,即可认为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通过各种途径建设“双师型”教师能够保证教师的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解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1.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当前的教师职业评价体系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从现行的教师职务评定标准来看,大部分院校普遍存在看重论文发表,而对实际应用研究的重视不够;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之外投入了大部分的精力撰写论文,因而也就挤压了进行实践见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很多来自一线的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进入学校系统之后,虽然授课生动,收到学生欢迎,但却未能获得相应的职称,由此也打击了积极性。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形成了“理论型”和“实践型”教师,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是否“双师型”教师似乎对职称评定不产生影响,久而久之,会有更多的实践型教师转向专心做理论文章的教师,这也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初衷。
2.学校缺乏激励机制
虽然很多学校也认为“双师型”教师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解决。高校的师生比较多,很多教师都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教师教学科研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参与企业培训或提高自身水平。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从职业中专或技校演变而来,学校的教师与教学管理模式依然比较僵化,重在保证教学的正常秩序,对于教师的束缚太多,不利于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再者,由于学校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并且成本比较高,如果没有非常必要,学校并不鼓励发展,这也不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3.企业对接渠道缺失
依托企业平台,让教师深入企业或基层参加实训,或者引进企业相关专业骨干。管理人员进校为教师、学生授课,都是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参与度却不高。企业比较关注利润,认为参与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浪费时间和资源,教师来了企业不能干活,不虚心,学了回去不能给予企业回馈,不愿意接收。
1.教师要树立现代职业观念,加强自身学习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明确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从观念上认同并树立现代职业观念,认识到现代教育需求,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传统模式教学的基础上要转向实训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模式。除了观念培养,教师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关键的是所教的内容不再是纯书面纯理论的,更多的知识技术和现实的结合,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增强学习意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具备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新时代教师。
2.学校要重视并给予支持
针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学校方面应该提出相关的制度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科学的培养方案,确实保障“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的实践实行。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规划,从而构建有效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提供菜单式的培训项目。
在教师职称评定衡量指标中,应该尽量设定多面化的评价指标,规定相关专业的教师拥有双师资格,能进行实践性教学。比如有些专业的实践学习需要去企业或基层3个月、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学校要在教学时间上灵活安排,使各专业教师教学之余,保证自身参加校外实践,提高技能。
学校要在资金上给以支持。“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项具体、长远利益工程,需要资金支持。实践“双师型”教师培养,无论是教师“走出去”还是师傅“引进来”,都需要相应的经费支出,因此,学校要考虑专门设立这一方面的资金项目,使教师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学校要聘请企业技术人才来校指导,或者组织职业竞赛,调动教师积极性。进一步的,学校可以考虑吸引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业务骨干、管理精英到学校担任教师,对于兼职教师的聘任更加要给以重视。在经过适当的的教学规范学习之后,让这些兼职或专职教师担任实习、实训指导老师,这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学习,也可以优化师资结构。
3.政府鼓励校企合作
鼓励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部分。政府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完善相关制度,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搭建培养桥梁。一方面政府要为校企合作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合适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彼此的合作行为,从而为校企之间长期合作发展提供保障。具体而言,政府要引导企业参与到教师培养中,考虑增强“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资金投入,对教师师资培训拨付专款,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并通过立法给予保障,是投入的增长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跟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政府还可以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金融或者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4.企业要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校企合作中,除了政府和校方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也是重要的参与方。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最终有利于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合格的毕业生,从而为社会各单位输送有用的人才。因此,企业要抛弃狭隘的观念,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企业单位对需要的人才,以及所掌握的技术和知识能力,具有更直接的了解。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才是最了解“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目标和途径的。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中,企业要积极发挥人才需求方的作用,对学校的职业教育提供建议;企业在新技术、新设备上具有优势,也可以主动承担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实行、实践训练的责任,帮助提高学生、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助于企业高效获得所需的人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的特殊群体,利用“校企合作”,结合企业需求,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人,有利于学校、企业的双赢。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等,更新教师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帮助教师融技术、实践于教育教学;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教师专长,进行科学研究,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最终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总之,实现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双方优势资源共享,实现互惠互利。
5.多方合作创新培训新模式
传统“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比较重视职称、证书等内容,现代教师的培养则应该更注重教师文化、专业水平以及实践技能。因此,教师培训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既可以有校本培训、高校培训以及企业培训等形式;也可以有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和校级培训,也有采取集中培训和企业实践交替的模式进行,或者采用集中面授和远程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也可请名师为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提供个性化诊断,则青年教师能与名师一起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提供教学建议。当然,具体采用何种培养方式,应当要考虑到学校的条件以及培养对象的个性特点,灵活应用。
对于具体的培训内容也力求丰富多样。很多工科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可以采用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这可以是教师确实深入到生产一线,掌握岗位工作的业务流程,使所学能融入所教之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至于培训的考核办法不能单纯以一张证书为准,还应该鼓励教师展示培训成果、操作实际技能,以考察教师能否有效实现学习成果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化。
[1] 冯社洪,黄苗苗.高校“双师型”教师内涵及培养途径[J].经济师,2016(8):236.
[2] 胡丽霞,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教师培养问题的思考[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0(4).
[3] 高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及其与实践教学的融合[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7):168-170.
[4] 王洪书.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J]. 科技信息,2012(17):176.
[5] 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经济师,2012(15):69-74.
[6] 肖志雄,秦蓓.“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9).
[7] 周亮.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24),104-105.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FJ2015C245),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FJJKHX1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