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而再再而三

2016-12-30 12:02洪爱波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习作指导读者意识小学三年级

洪爱波

摘要:为解决三年级学生起步习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根据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习作指导的方法,系统、有计划地进行训练指导:每单元习作不是练一次,而是分三次练习,“一扶,再放,三创”,逐步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习作指导;读者意识

一、现状困惑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三年级的习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对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一二年级的写话到习作的谋篇布局,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跨越。审题、立意、开篇、结尾,以及如何把一件事写具体……每一环节都需统筹设计。

更何况,课程标准的习作教学目标提到了“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并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教材也没有明确的单元写作目标,没有明示的“习作例文”安排。八次习作,记事(第一、五单元)、写人(第二单元)、写景(第三、六单元)、状物(第四单元),如此宽泛的习作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写下来的“自由表达”,往往不像一篇作文。

再分析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个班40个学生中,18个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强,有较好的阅读能力,拿到一篇文章,基本能流利朗读;12个学生学习较认真,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质量不高,阅读能力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基本能正确朗读;10个学生学习被动,阅读能力差,不能顺畅地朗读文章,更有几个学生是一字一字挤牙膏式的朗读。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反映在习作能力上,三个层次的差距就更大了(以下简称ABC三组)。以第一篇习作《我们的课余生活》为例,A组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中心把意思表达清楚,并能进行较生动的描述;B组学生仅能做到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意思;C组学生则只能写出四要素,自己的所思所想则完全不知用何种方式表达出来。

面对困难,教师该如何制定出有效策略,使学生如课标要求的:“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并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二、实践取向

根据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笔者初步制定出学期习作教学计划:每单元习作不是练一次,而是分三次练习:“一扶,再放,三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计划,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一)一扶(被动学习为基础)

每单元习作的第一阶段,就像老师带着学生在搭建一所房子,先进行热身运动,再寻找树枝做支架,搭建成功后再进行美化。

1.快乐前奏

单元习作的第一次练习,目的是教给学生写这类作文的方法,为便于教师能针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每一篇文章都是基于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去写作。由教师定下练习的内容:第一单元《玩老鹰捉小鸡》,第二单元《我的老师》,第三单元《秋天的校园》,第四单元《可爱的小蜗牛》,第五单元《宁波汤圆》,第六单元《游保国寺》,第七单元,题材作文(取《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的中心):正视自己或别人。

写作前的热身运动安排如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回顾班主任老师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全班有目的地游秋天的校园,结合科学课《动物》这一单元观察并饲养小蜗牛,发动家长在家包汤圆,双休日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一次次的作文前奏,有目的地教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并教孩子如何把生活中的快乐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习作已不仅仅是一次习作,它变成了一次愉快的集体活动,作文在孩子的面前不是可怕的,而是可亲可爱的。

2.搭建支架

为了使学生言之有序,每次习作,教师都要让学生列提纲。在列提纲中,教学生基本的“建筑方法”,如首尾呼应、事件如何写具体等。

列提纲使学生学会了统筹看问题,从大局入手,注意结构。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反之就会层次不清,详略不当,丢三落四。因此,列提纲是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是学生列的作文提纲:

3.学习装修

由于题材相同,教师批改时,容易发现一些具有共性的学生习作上的缺点,如动作描写不细致、事情不具体、没有人物的神态描写、语言没有经过艺术加工……同时也在批改中发现有学生写得精彩之处,并采取ABCD等句,供其他学生摘录、学习、借鉴。这种演习式的习作,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但只停留在学生被动学习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内化,才能使学生的习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二)再放(向主动学习转化)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学生对每一单元的第二次练习,就有了更多的自信了。先由学生讨论选什么材料,教师再教大家把文章写清楚、生动的方法。这样层层递进、缓缓诱导,使学生渐入主动学习的佳境。

1.讨论选材

在这一阶段,写什么由学生讨论决定,给予学生主动权。经学生讨论后定下的写作题材往往都很适合孩子的实际水平,操作方便,且能写出个性特点。(如下表)

2.教给方法

在第一次练习的批改中,教师发现学生集中暴露的问题有:记事写人的文章不知道怎么把中心事件写清楚;状物写景的文章则不知如何把景物写具体,没有一定的顺序。因此,在第二次练习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慢动作回放”和“简笔画勾勒”来打破僵局,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慢动作回放

作家老舍说:“唯有动作描写,人物才能立起来!”在写人记事的习作中,教师指导学生用“慢动作回放”的形式来抓住动词,进行生动描述。

如,习作《我的课余生活之打篮球》:投篮开始了,我一边跑,一边右手拍着篮球。跑到篮筐下,我双手捧起球,抬起头,目不转睛地盯着球筐瞄准后,两脚使劲一蹬,用力把球向上抛。“球进了!”

这样,经过一遍一遍慢镜头回放,学生能将原来流水账似的习作修改得精彩有趣。

经过一学期的坚持练习,A组和B组的学生在写事情时,已经能关注细节,抓住细微的动作变化进行习作了。学生的记事写人文章已经基本入门,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水平的提升,再逐步指导学生给动作加上合适的形容词,辅以神态、语言、心理,这样循序渐进方能渐入佳境。

(2)简笔画勾勒

建构主义提倡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一定的帮助建构知识。在写景状物的习作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简笔画为学生提供这种支架帮助,让学生借助简笔画,逐步掌握写作的方法。“简笔画勾勒”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特点,并按一定顺序把事物写清楚。习作《一幅秋天的画》《观察日记》,学生尝试着先画一画,再写一写,这样学生的文章既做到了“言之有物”,又做到“言之有序”,而且这种丰富多变的形式大大激活了写作课堂,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产生无穷的想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三创(主动学习是需求)

纵观学生考场作文,往往会发现题材雷同,似曾相识、套作、胡编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写《妈妈的爱》,很多学生会写下雨天送伞、雨夜送医院看病等老掉牙的文章。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会选材;二是缺乏读者意识。所以在第三次单元习作练习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善于进行题材优化。

1.我手抒我心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练习并不是紧随第二次练习,而是随机写作。这个“机”,就是指一次突发的灵感,一个恰当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写作契机的眼睛,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熟悉的人、事、物,从身边的学习、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

学生的生活是由各种各样的活动组成的,《我的课余生活》都能用这些事来练笔。如,取自体育运动会的《运动会剪辑》,来自校科技运动会的《我是小记者》,出自校小型体育竞赛活动的《激烈的接力赛》《跳长绳比赛》,还有重阳节活动后写的《爷爷奶奶,您好!》,开展“清三河”活动后写的《小鱼治水》,综合实践活动课后的《玩纸飞机》……这些生动的题材使学生的作文变得鲜活、有趣。

而写人的文章则让学生把身边人的点滴趣事记下来!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小事,都能成为写人的绝佳题材,不落俗套。如,学期末,紧张的复习期间,还有学生不断来告状,我忍不住抱怨:哎,要是有10个洪老师就好了,一个改作业、一个处理班级纠纷、一个辅导后进生……以这句戏言为题材,学生的《10个洪老师》《假如老师有分身术》《谢谢您,老师》等有趣的作文新鲜出炉了。有个学生非常不爱运动,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能站就不走,胖乎乎的身子看上去就像大熊猫一样,学生的作文《大熊猫,快跑》写得非常生动。还有《班长小妈妈》《慢吞吞的章章》等写人的作文也都具有孩子的个性特点。

2.快乐评作文

从“学习金字塔”理论中可以看出:主动教授给别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乐于教授给他人?这就需要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体会作为“读者”的快乐,让学生以“读者”的身份去教“写作者”。

(1)建立“第一读者”的意识

学生是自己作文的第一读者,又是一个特殊的读者。因为他是兼有写作者和阅读者双重身份的复合体。他参与写作的整个过程,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阅读起来自然不同于一般读者。教师要引导学生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写作者这一层面,甚至写完即完,其他与我无干。他应在写过文章后,及时变换角色,以另一个“外在读者”的身份客观阅读,以此来判断此次写作是否达到了应有的目的。

(2)改革作文批改的方式

在学生问互阅互评,叫发表;作为范文由教师朗读出来,也叫发表。可以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也就意味着发表,便拥有了读者。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的“发表”,让尽量多的读者参与进来,写作者必定会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激起作者的求胜心理和写作的欲望。同时,改变作文只由老师批改这一方式,交给学生相互批改,在作文互批互改中加强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这样一来,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认真积极,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读者效应”!

例如,笔者在班中创办了“佳篇有约”栏目,每星期举行一次佳作展览,让学生进行“我为好文点个赞”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在作文纸中点评,还可以画上表情符号。这样的评价活动使写作变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读者意识。

(3)保留写作成长的足迹

学生的作文是鲜活的,能看出学生点滴成长的足迹,保留这些作文,建立学生个人作文档案,此时的读者队伍中又多了学生背后的家长和未来的自己。读着这些作文,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可以说,此时的作文(包括其他学生留下的点评)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学生会真正明白:写作不是为了挣分数,不是为文而文,更不是走形式搞应付,而是为了交际,为了交流。

三、价值推动

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实践,发现“一扶,再放,三创”的作文辅导方式非常容易操作,更重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他们的读者意识也不断加强。更难得的是不知不觉,学生已不觉得写作是一件难事,他们爱上了写作,期待着写作。又是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景作文《家乡的____》,笔者也将运用这种方法来指导,期待能收到更大的效果。

猜你喜欢
习作指导读者意识小学三年级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指导的路径探究
谈基于学生本位的习作指导
浅析小学三年级语文中的创新教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初探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日记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写作中的应用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链接课内外,实现读与写的无缝对接
读者意识的培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解析习作“精准知识”教学的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