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教研究》战略发展:现状与前瞻

2016-12-29 02:37蔡宗模张海生吴朝平杨慷慨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教刊物学术期刊

兰 刚,蔡宗模,张海生,吴朝平,杨慷慨

(重庆文理学院 期刊编辑部,重庆 永川 402160)

■特稿

《重庆高教研究》战略发展:现状与前瞻

兰 刚,蔡宗模,张海生,吴朝平,杨慷慨

(重庆文理学院 期刊编辑部,重庆 永川 402160)

《重庆高教研究》主动确立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办刊思路,积极营造良好的期刊发展生态环境。自创刊以来,《重庆高教研究》积极争取体制空间的支持,全力打造高规格、专业化的编辑团队,全方位推进刊物质量建设,在学术质量、编校质量、社会声誉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稿源质量、刊物特色、数字化发展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重庆高教研究》应主动迎接全球化、市场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挑战,积极抓住高等教育普及化、西部大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战略契机,不断扩大自己的点上优势,走差异化、错位化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特色化办刊、数字化转型和集约化经营的大势。

《重庆高教研究》;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学术影响力;社会声誉;发展战略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制定并下发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教高[2013]2号),振兴西部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正式纳入国家议程。《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提升重庆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纵观西部高等教育领域,专门反映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学术刊物仅有广西的《高教论坛》(一般刊物)和重庆的《重庆高教》(内刊)两本,这与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极不相称。基于西部高等教育理论刊物资源建设和大学学报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重庆文理学院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达成共识,将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重庆高教研究》。这一决定得到原重庆市新闻出版局(现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2013年1月8日,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同意更名;2013年1月,《重庆高教研究》顺利创刊,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至此,一个反映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理论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正式搭建起来。

一、发展定位与战略举措

刊物定位是刊物存在的现实的、逻辑的起点,对于刊物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刊物的海洋中,一家刊物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殊位置,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这是期刊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一环。

(一)确立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办刊思路

《重庆高教研究》创刊伊始,就一直思考刊物该如何定位这一核心问题。从全国来看,高等教育研究类刊物有30余家,其中核心期刊15家,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省市。如何让《重庆高教研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众多的同类期刊中产生影响力,成为《重庆高教研究》未来发展的关键。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批文中明确指出的办刊宗旨“关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刊物定位为“立足重庆,面向西部,辐射全国”,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质量发展之路。这一顶层设计的基本厘定,为刊物的起航奠定了良好基础。

源于商业领域的定位理论强调,任何一个品牌(产品、服务或企业)都必须在目标受众的心智中占据一个未被其他品牌占据的特定位置,并维持好自己的经营焦点。《重庆高教研究》的定位把握住了西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平台建设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学术自主性和责任感,努力寻找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刊物曾经失落的作为研究者个人学术研究的知识参照作用[1],力争在优质资源有限的高等教育理论期刊的红海中闯出一片天地。

(二)营造良好的期刊发展生态环境

1.争取体制空间的支持

期刊要发展,制度是关键。期刊成长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包括国家关于期刊出版的相关政策,期刊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以及主办单位的内部管理[2]。国家有关部门和期刊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是宏观的,是期刊发展的大环境,对单个期刊的发展起宏观导向作用。而主办单位的内部管理政策是期刊发展的微环境,对期刊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每一个期刊因为微环境的不同而发展各异。对于期刊来说,主办单位对办好刊物的决心有多大,期刊的质量提升潜力就有多大。

《重庆高教研究》作为一份市级学会与高校联合主办的专业刊物,得到了两个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为期刊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单位,一方面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持着密切联系与友好互动,另一方面对市内高等教育研究力量有极强的号召力,这为《重庆高教研究》的质量建设提供了较高的平台。在分工设计上,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主要负责外部环境营造,如密切与期刊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的联系,将本刊作为宣传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窗口和资政决策的重要参考,争取主管单位的政策支持;利用自身的学术组织身份,采用多种形式组约优质稿件等。

重庆文理学院作为期刊编辑出版的具体承办单位高度重视期刊的发展。一是经费保障:每年提供专项经费40余万元,用于刊物印刷出版、专家约稿、稿酬、审稿费、网页定制、学术交流等,确保刊物的正常运行、质量提升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二是政策支持:其一,刊物不收版面费,每篇文章根据稿件质量支付相应稿酬,以吸引高质量稿件不断流入;其二,借鉴相关省区经验,将《重庆高教研究》在校内视同核心期刊,在学科建设、目标考核、科研计分、成果奖励等方面享受相应的待遇;其三,为了保证编辑工作的正常运转,学校专门出台《〈重庆高教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分别在办刊方式、编辑部职责、编辑队伍、编辑工作、出版发行等方面做了相应规定。在规范编辑部内部管理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绩效津贴的激励作用,促进员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学校还先后制定了《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编辑部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和《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编辑部专项补贴实施办法(试行)》。

2.打造高规格、专业化的编辑团队

良好的体制空间和政策环境虽然是刊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刊物要办好,关键在主办单位,根本还要落实到“人”。因此,《重庆高教研究》在创办之初就特别注重编辑团队的打造。

(1)建立高规格的学术顾问团队。聘请了社会声望高、学科代表性强、能发挥实质作用的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组成刊物学术顾问团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欧可平。他们对刊物发展非常关心,亲临指导并亲自撰写稿件,对刊物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2)建立专业化的编辑出版团队。经与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协商,刊物设主编2人,执行副主编1人,办公室主任1人,专职编辑3人(根据刊物发展需要,可以随时引进人才)。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执行会长担任第一主编,负责协调刊物与重庆市和上级协会的工作;重庆文理学院分管科研工作的校领导任执行主编,具体负责刊物的出版与管理。执行副主编由既熟悉高等教育理论又熟悉期刊编辑出版业务的专家型人才担任,具体负责刊物的编辑与策划,对刊物的学术质量负责。期刊编辑部办公室主任由熟悉期刊出版业务工作的人员担任,负责落实和协调日常事务。专职编辑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且均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3)组建高水平的审稿专家队伍。审稿专家是刊物学术质量的重要把关人。《重庆高教研究》在创刊之初,就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高等教育领域具有博士学位、学术优异、尽心尽责的中青年学者担任审稿专家,在要求他们按高标准审稿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对每篇稿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帮助作者不断提升稿件质量。同时,编辑部将优秀的审稿专家纳入期刊发展咨询委员会,定期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刊物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学术质量和办刊质量。

(4)建立专业化的期刊审读团队。期刊审读是提升刊物出版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期刊审读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编校差错,提升刊物质量,树立良好的刊物形象。《重庆高教研究》在创刊之初,就在业界聘请了高水平的审读专家,严把刊物的出版质量关。目前聘请的4名审读专家中,2名具有编审职称,2名为语言文字专家。

(三)全方位推进刊物质量建设

学术质量是刊物的灵魂。为了保证学术出版质量,《重庆高教研究》编辑部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推进刊物质量建设。

1.实施优稿优酬、特稿特酬制度

通过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和其他途径,期刊编辑部向全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领导和专家约稿,作为特稿刊发,每期至少一篇。同时广泛征集名家稿、优质稿、重大基金项目稿,通过开通特别审稿、用稿“绿色通道”,给予优厚稿酬,邀请作者加入编审专家团队或担任栏目主持等措施,吸引优质稿源,扩大社会影响。

2.严格实施匿名外审制度

为了尽量减少人情关系对稿件评审的影响,编辑部从全国邀请年富力强的实力派中青年专家组成审稿团队,在按照核心期刊标准严格评审(盲审)、提出详细审稿意见的同时,帮助编辑部培育核心作者群,扶持年轻作者,体现社会责任。针对人情稿问题,重庆文理学院党政专门召开会议,研讨刊物发展大计,确定了刊物发展的质量目标,要求编辑部将稿件质量作为录用与否的唯一标准,不受行政干预,确保学术出版质量。

3.实施优质稿件二次奖励制度

优质稿件是学术期刊的稀缺资源。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好稿,编辑部对每一篇被各级各类重要文摘转载的论文实施二次奖励,鼓励作者再次提供优质稿件,扩大刊物社会影响。

4.强化内部质量管理

针对具体的业务工作,为了缩短采编周期、提高服务质量,编辑部制订了《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编辑部稿件处理系统管理办法(试用)》《〈重庆高教研究〉编校执行规范(样本)》《编前编后会规范》《组稿规范》《采编系统规范》《交流培训规范》等。通过制订和完善制度规范,确保编辑工作的专业品质。同时,精心设计网刊、LOGO等,强化刊物的品牌形象,以赢得更多读者和作者的青睐。

二、初步成效与问题

《重庆高教研究》自创刊以来,以提高文章质量为重点,从版式、编校、稿源和转引等多方面切实提高办刊质量,在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学术影响力、社会声誉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步成效

1.学术质量持续提升

(1)专题策划追踪学术重点热点问题

《重庆高教研究》自创刊以来,逐步探索确立了专题化办刊和特色化发展的思路,重点打造“西部高教论坛”“地方院校研究”等特色性专栏,组织专题研究,讨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重点热点问题,如“双一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大学治理、高教时论、“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等,使刊物紧跟前沿,集中焦点,深度阐发。如2014年第1期刊发的“MOOC专题”,两篇文章的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均名列年度所刊发文献的前5名;2016年第1期刊发的《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一文,不仅位列2016年单篇总被引频次的第一名,而且高居创刊以来单篇文献总下载频次的第一名①相关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提取数据时间为2016年11月7日。。可见,《重庆高教研究》对高等教育重点热点问题的关注与追踪,确实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篇均厚度和引文量逐年增加

一方面,《重庆高教研究》的年度发文总量和平均每期发文量均在不断减少,且是在2016年增加一个印张的情况下,即由原来的每期112页增加到128页。由此可见,《重庆高教研究》所刊发文章的厚度在增加,与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更长的篇幅这一趋势吻合[3]。另一方面,《重庆高教研究》所刊发文献的年度总引文量和篇均引文量也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年度篇均引文量从2013年的9.27条上升到2016年的13.24条,篇均增长了近4条(见表1)。

表1 《重庆高教研究》2013—2016年的发文量与引文量

(3)年度基金资助文献比例大幅上升

图1 《重庆高教研究》2013—2015年年度文献资助基金的层次结构分布

(4)刊物的核心作者群基本形成

学术性是专业学术期刊的生存之本[5]。期刊学术水平的高低与该领域的高水平作者群息息相关。拥有一大批稳定、学术水平高的作者,是专业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依靠。总的来看,《重庆高教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基本形成,表现在高发文作者方面,2013—2015年发文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17名,共发文54篇,占总发文篇数的14.36%(见表3)。尽管核心作者群已基本形成,但高职称作者的比例仍然偏低,仍有很多潜在的核心作者值得深掘[6](见表4)。

表3 《重庆高教研究》2013—2015年高发文作者排名

表4 《重庆高教研究》2013—2015年第一作者职称和学历分布情况单位:%

(5)基本覆盖教育学重点研究机构

核心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或单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产出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重庆高教研究》发文量前20名的作者基本覆盖了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和拥有教育学优势学科的高校[7],共计发文187篇,占2013—2015年总发文量的49.73%,且重点研究机构相对集中。其中,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或高等教育学(含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的机构12所,占前20名高产出机构总量的60.00%,共计发文115篇,占前20名高产出机构总发文量的61.50%(见表5)。

表5 高产出研究机构的单位属性及发文量分布情况

续表

2.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1)影响因子提升迅速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4—2016年)显示,近3年《重庆高教研究》的影响因子得到快速提升。其中,2016年复合影响因子比2014年增加了0.363,是2014年的2.16倍;综合影响因子增加了0.333,是2014年的2.88倍(见表6)。单纯从影响因子来看,《重庆高教研究》在全国同类非核心期刊中已经名列前茅,并超过了多家老牌核心期刊(见表7)。

表6 《重庆高教研究》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2014—2016)

表7 《重庆高教研究》影响因子(2016版)排名

续表

(2)转、引情况势头良好

从转载量来看①转载量主要以3大权威文摘的统计数据为依据,3大文摘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书刊中心系列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重庆高教研究》2013—2015年被权威文摘转摘的总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3年总转载量为23篇。其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2篇,《新华文摘》8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3篇(见表8)。

表8 《重庆高教研究》2013—2015年被权威文摘转载情况

从被引量来看①转引频次的统计时间为2016年10月18日。,《重庆高教研究》2013—2015年所刊发的376篇文献,已被引246篇,占总发文量的65.43%;总被引频次为757,年度篇均被引频次为2.01(见表9)。

表9 《重庆高教研究》2013—2015年所刊文献被引总频次与篇均被引频次

3.社会声誉广受好评

(1)编校质量考核名列前茅

编校质量是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庆高教研究》在全力推进学术质量建设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将语言文字差错消灭在生产环节,按一级期刊质量标准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在重庆市第九届期刊综合质量考核中,《重庆高教研究》的差错率由2014年的万分之2.21下降到2015年的万分之0.96,在重庆市26种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由2014年的第15名上升到2015年的第4名,得到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领导的公开表扬,也得到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充分肯定,认为是学术标准严谨的学术期刊。

(2)引起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

除前述3大文摘外,“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共中央编译局”等权威学术网站还在相关专题以全文转载的方式推送《重庆高教研究》所刊发的优质稿件。到目前为止,《重庆高教研究》已有100余篇次的论文被各大权威媒体全文转载推送。

(3)多篇文章在资政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2015年间,《重庆高教研究》共计33篇次文章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兼发展战略研究室等相关部门认为“选题策划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切近地方高校实际,有现实关怀,也有理论深度,都是理实结合的典范,对院校研究和高教管理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丝毫不逊色核心期刊”,多篇文章在资政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14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特别指出:“《重庆高教研究》在2013年所刊发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西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等文章为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撑,较好地发挥了刊物的智囊、智库作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徐辉认为,《重庆高教研究》2013年第1期刊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等文章,对我市高等教育院校研究和工作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在《关于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644号建议的复函》中指出:《重庆高教研究》2016年第1期刊发的“‘双一流’建设专题”,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提出“出台‘一流专业’支持计划”的观点,我们非常赞同,将吸纳相关的合理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二)存在问题

1.稿源质量有待提高

稿源质量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尽管《重庆高教研究》在短期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某些核心期刊相比,稿源质量仍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自由投稿量虽然持续增长(年均采稿率低于10%),但鲜有学术大家和名家的主动投稿。组约稿比例虽然不断增加(2016年平均每期组约稿的比例为51.09%),但与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审读专家的要求(70%)还有不小差距,与某些核心期刊(组约稿比例一般在90%以上)的差距更大。另一方面,在刊号稀缺和刊物提质的大形势下,优质稿源和重要作者的争夺日趋激烈,各刊社各出奇招,加大投入,纷纷争夺评价机制和学术市场的制高点,通过各种形式团结学者、维护圈子、扩大影响、争取资源成为专业学术期刊办刊的新常态。《重庆高教研究》如何在同类刊物中脱颖而出,不断积累优势、实现错位发展、维护学术形象,成为亟待考虑的重要问题。

2.刊物特色尚未形成

所谓期刊特色,就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8]。尽管《重庆高教研究》明确了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的办刊理念,努力打造“西部高教论坛”“地方院校研究”两个栏目,但就这两个栏目的发展现状来看,稿源数量和质量均存在问题,这成为《重庆高教研究》特色化发展的制约因素。2016年第1期专家审读后指出:“在内容策划方面,《重庆高教研究》由原来的以学科领域栏目为主,改变为以专题栏目为主,按刊物的自主策划和学科重点热点策划大力加强组稿,在转载、引用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题策划质量问题等。”如何谋划刊物的特色,形成特色品牌,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编辑团队应着力思考并解决的一个问题。

3.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

与时政类报刊相比,学术期刊对新媒体技术的敏感度不足,数字化进程缓慢。很多学术期刊对媒体融合仍持观望态度[9]。《重庆高教研究》虽然已经通过更新采编系统、建立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推进刊物与新媒体融合的进程,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目前尚未能实现稿件的全网络化处理,影响到优质稿件的快速推出,进而影响刊物学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说,《重庆高教研究》的编辑出版尚未实现与新媒体(尤其是与移动终端)的深度融合,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专家进行有效沟通的网络渠道也尚需完善。构建“期刊+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媒体融合新模式应成为《重庆高教研究》推进数字化进程的重要工作。

三、趋势分析与愿景展望

要精准预测期刊未来的变化虽然不太可能,但结合国际国内大势和期刊的现状做一些前瞻性思考,不但可能,而且必要。

(一)趋势分析

从国际国内大势来看,全球化、市场化、数字化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西部大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一带一路”倡议等,都将对《重庆高教研究》的未来发展产生直接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以期刊跨国出版为标志的“期刊出版的全球化”发展潮流。2000年10月,中国期刊协会加入了国际期刊联盟,承诺将在3年内逐步开放图书、报纸、期刊的分销服务。中国已成为全球市场的一个细分市场,出版单一期刊的出版机构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市场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期刊市场的竞争范围扩大,竞争方式和手段进人更高层次且不断翻新。特别是国际出版和传媒业的巨头,包括知名品牌期刊通过版权合作的方式纷纷进人我国,国内期刊不可避免地融入国际竞争的潮流,呈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特点[11]。

在全球化、市场化和数字化的大趋势下,我国学术期刊赖以生存的“温床”最终将被拆除。首先是政策壁垒的丧失。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产业尚未成型,在国际竞争形势下仍然需要政策保护才能健康成长。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学术期刊产业存在着很高的“退出壁垒”。刊号资源的稀缺是学术期刊市场失灵的根源,当“稀缺资源”不再稀缺时,只有高价值的期刊能够生存,相当多的期刊将被淘汰。其次是办刊拨款的中断。当办刊经费主要来自以补助、津贴或直接拨款形式支出的公共资金时,期刊实体很难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寻求发展。与此同时,当实体对赢利没有重新配置的权利时,也很难积极地设法扩大利益,追求效率,因而面临着保护性干预产生反作用的危险[12]。在市场全球化的冲击下,原来的大包大揽造成的学术期刊“小弱散”的局面终将被改变。

如果说全球化、市场化和数字化浪潮对《重庆高教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那么高等教育普及化、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一带一路”倡议等则构成了《重庆高教研究》应时而兴的利好消息。它们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布局和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弱势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受教育人口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期刊特别是高等教育类学术期刊布局结构的调整和内涵的变化。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分布极不合理,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一样,呈现东部和沿海地区密集而西部稀缺的状况,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和趋势极不相称。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也呼唤理论刊物。《重庆高教研究》作为重庆唯一、西部少有的新办高等教育学术期刊,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愿景展望

愿景展望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刊物发展现状,这是展望的基础,前文已有所述及;二是社会发展趋势,这是刊物发展的必然,将作为展望的重点;三是国内政策形势,它总体上与全球趋势一致,但有自己的特殊性;四是刊物主办单位,这个平台的高低及其支持力度的大小,直接制约并决定着刊物的未来;五是办刊人的经验与愿望,这一层的局限无法克服,但应尽量减少。此外,展望是基于发展壮大的目的或假设,愿景事实上就是通达这个目的的手段或阶段性目标。基于这种理解,《重庆高教研究》后续发展要特别关注以下三大任务:

1.特色化办刊

特色化是市场全球化激发出来的一个普遍性身份诉求。特色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状态。从过程来说,刊物从最初的寻找、探索、定位,到中间的发展、壮大、做强,到最后的常态化和品牌化,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断拓展和巩固自己的社会影响与生存空间。从结果来看,在某一点上有特色,这叫特点;在某方面有特色,这叫差异化或错位发展;在整体质量上有特色,这叫品牌优势。

目前《重庆高教研究》远没有形成品牌,不断探索、扩大自己的点上优势,走差异化、错位化发展之路,是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是稳定栏目框架。经过近4年的探索,目前“特稿+专题稿+常设栏目+高教时论”的栏目框架已基本形成,并得到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审读专家的肯定。这要求我们在组约名家稿、跟踪高等教育学术前沿组织专题稿、捕捉学术重热点问题及时推出高教时论等方面多下功夫,做扎实,做出影响、做成优势和特色。

二是着力打造“西部高教”和“地方院校”这两个特色栏目。《重庆高教研究》的先天优势是位处西部的重庆,在地理位置和国家战略布局上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为了彰显这个先天优势,刊物要整合西部高教研究的学术资源,在栏目上常设“西部高教论坛”,组织专题研究或分省区专题巡礼;在机构上成立横跨西部12省区的“西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或“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院”,通过这个平台整合学者资源,组织学术交流,加强西部高等教育研究协作。此外,重点关注和报道广大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院校的转型发展,服务于体量较大、但办学实力和研究实力相对较弱的中间院校(上有研究型大学,下有高职高专)。这是在老牌、高端和核心刊物林立、竞逐“高大上”的期刊丛林中,我们错位发展、定位中层的一个理性选择。这方面,也可以考虑组建或联合组建地方院校研究所,密切与各地方院校研究所、地方高校联合组织如“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联系,系统推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三是扩大服务优势。目前,刊物在采编系统透明处理稿件、快速审稿并给出详细意见、畅通编读渠道(邮箱、微信、QQ群、电话)提供优质服务、不收任何费用、篇篇发稿酬、优稿优酬、特稿特酬等方面的服务优势已赢得学术界的口碑。我们在严格采编规范、巩固现有优势的前提下,今后应该在快速出版、主动服务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扩大服务优势,亮化服务特色。

2.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所有传统媒体面临的时代课题。新闻媒体已捷足先登,各大学术期刊也各出奇招,纷纷争夺眼球,占领数字媒体的制高点。顺应数字化转型浪潮,《重庆高教研究》要不失时机,紧跟新媒体应用技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阅读、下载、投稿、审稿、编辑、发表等;通过先进的采编系统,把收稿、送审、出版过程全部网络化;通过分散的自办网站或集中的规模网站,开展多种途径和多种数据格式的网络出版;通过整合资源,丰富刊物的网络数据库,方便读者浏览、检索、筛选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微信群、QQ群等,及时发布本刊各类信息,维护好已有的或潜在的客户群;运用数据库技术和消息推送技术,建立本刊读者数据库并作为重点推介对象。

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力争快速发表,解决学术期刊出版滞后问题。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学术期刊的平均出版周期高达14.1个月,比国际上一般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长1/2。《Science》视效率为生命,每篇稿件从接收到发表周期一般在4~5周,最长4个半月,最短纪录24小时;英国的《Nature》周刊,常规出版周期为12周,而重要信息3天就可见刊。在信息时代,期刊刊期和发行周期不断缩短[13]。《重庆高教研究》必须抓住信息快车,千方百计缩短出版周期。只有快才能抓住前沿热点研究成果的发布先机,才能大量吸引优质稿源。要在全国期刊界脱颖而出,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快速出版机制势在必行。

3.集约化经营

集约化经营是市场全球化的必然选择①在目前的办刊体制下,全面放开期刊市场、与国际期刊同台竞争尚待时日,但市场化观念和市场化机制已经逐渐深入人心。。集约化的核心内涵就是靠规模经济实现高效管理,从而节约成本,并实现整体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学术期刊的个体作坊式经营已不再适应形势的要求,品牌化延伸、集团化办刊、多语种出版、集约化经营成为主要选择。纵观世界学术期刊出版业,成功的往往是那些大的出版集团,他们的期刊都是在一个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下运作,如世界最大的学术期刊出版商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和非营利出版机构美国化学会[14]。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的差距,集约化经营是必由之路。我国在新闻出版业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这一思路。但国内学术期刊要实现集约化经营,还要解决内在动力问题[15]。

《重庆高教研究》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具有经营意识和前瞻性,在适当的时候延伸组建或加盟出版集团,增加海外作者和国际项目合作者的投稿,建立由国际知名学者组成的编辑委员会②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其编委会有2/3以上的成员来自境外的大学或学术科研机构。在创刊后的一年半,《纳米研究》便被SCI-E收录,2014年底还位居“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排行榜的第2位。,委托有关国际出版机构负责期刊的推广和发行,甚至可以引入职业经理人以开展国际化和集团化经营。

[1] 邓正来.中国学术刊物的发展与学术为本[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7-14.

[2] 王新春.论优化地方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环境[J].科技广场,2013(4):134-139.

[3] CARD D,DELLAVIGNA S.Nine facts about top journals in 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3,51(1):144-161.

[4] 刘睿远,刘雪立,王璞,等.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基于SCI数据库中眼科学期刊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3):472-476.

[5] 佘斯勇.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新说[J].中国出版,2008(12):42-44.

[6] 郑洁,吕赛英,游滨,等.建设高水平作者队伍须重视潜在核心作者[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5):1005-1008.

[7] 周详,刘乙江,刘晶.场域的稳定与流动:2015年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与机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4):45-50,63.

[8] 杨爱菊.发挥地域优势构建民族院校期刊品牌特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64-166.

[9] 孙艳.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转型路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29-132.

[10]任胜利.国外科技期刊的发展模式与特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3-08(008).

[11]艾立民.关于提高我国期刊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出版,2004(11):37-39.

[12]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M].李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0.

[13]李杏林,张冬冬.我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趋势分析[J].理论界,2006(2):147-148.

[14]刘远颖,刘培一.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191-194.

[15]孙发友,李铁锤.学术期刊集约化经营动因缺失问题探析[J].出版广角,2012(7):54-55.

(责任编辑 张海生 蔡宗模)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LAN Gang,CAI Zongmo,ZHANG Haisheng,WU Zhaoping,YANG Kangkai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ctively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of character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and creates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riodicals.Since its founding,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ctively seeks for the support from policies,establishing a high-standard and professional editorial team and all-roundly promoting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the journal,and the remarkabl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quality of academy and editing,social reputation and other aspects.However,there is still great space for the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manuscript,characteristics of periodicals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cations.In the future,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needs to take initiative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marketization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actively seizes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higher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in the western and mid-western regions,“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and so on,continuously expands its advantages,takes the development road of alien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and actively adapt to the trend of characterization of running academic journals,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intensive management.

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academic quality;editing quality;academic influence;social reput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G644;G311;G472.5

A

1673-8012(2016)06-0003-12

资助的论文量是衡量期刊文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表明,被学术基金资助所做的研究,因其研究内容一般得到专业指导,研究过程受到专业评估,更有可能产生优秀的论文[4]。《重庆高教研究》年度基金资助论文的比例上升较为迅速,2013年为57.04%,2015年为76.99%,上升了近20%(见表2)。但资助基金的层次分布仍然以省部级基金项目为主,国家级基金项目的占比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图1)。

表2 《重庆高教研究》2013—2015年年度基金资助文献统计

20137757.04 20147256.25 20158776.99

当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席卷全球,并提出了“泛

”的概念。数字网络出版具有节省资源、节约成本、突破时空、实效性强等巨大优势。近年来,全球学术期刊的主要投资是在数字出版领域,90%以上的学术论文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获取,80%以上的期刊产业收人来自数字产品[10]。这种背景下,虽然编辑的核心功能未变,但对期刊社的业务要求越来越高,不适应形势的编辑和刊社将难以为继。

2016-10-17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重庆高教研究》的战略发展研究”(CQGJ13B108);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科研重点资助项目“信息化背景下学术期刊生态位构建的理论与实践”(CQXK2016-5);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一般项目“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新模式研究”(Y2016JY62)

兰刚(1962—),男,重庆江津人,重庆文理学院副院长,期刊编辑部执行主编,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蔡宗模(1967—),男,重庆璧山人,重庆文理学院院校研究所副所长,期刊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期刊编辑研究;张海生(1990—),男,安徽临泉人,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编辑部助理编辑,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期刊编辑研究;吴朝平(1982—),女,重庆江津人,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编辑部编辑,硕士,主要从事期刊编辑和经济管理研究;杨慷慨(1972—),男,侗族,湖北恩施人,重庆文理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期刊编辑研究。

兰刚,蔡宗模,张海生,等.《重庆高教研究》战略发展:现状与前瞻[J].重庆高教研究,2016,4(6):3-14.

format:LAN Gang,CAI Zongmo,ZHANG Haisheng,et al.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Eesearch: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6):3-14.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6.001

猜你喜欢
高教刊物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高教明星“猎鹰”
刊物贺词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高教发展与评估》(双月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