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特点对儿童景观设计的初探

2016-12-28 17:33张琴李雅娜郗金标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20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园林景观

张琴++李雅娜++郗金标

【摘 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调查研究了248位儿童和家长对景观偏爱、平时活动等的心理反应,结果发现:超过1/2的儿童周末参加1-2个辅导班或兴趣班;超过1/3的儿童每天花费两小时以上的时间在电子产品上;对大多数孩子和家长来说,最吸引他们的景观是“一片嫩绿的草地”,近2/3的孩子希望周末能够参加“森林寻宝探险之旅”;超过58%的孩子对阳光沙坑感兴趣,而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则更希望在周末参加“家人露营活动”,表明孩子和家长在周末户外活动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交流发现阻碍家长经常带孩子亲近自然的原因主要为:工作太忙没时间;孩子要参加辅导班或兴趣班;外面太危险,孩子容易受伤;没意思,不知道带孩子去哪儿。为了将孩子引出“有电源的屋里”,让其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家长要注意培养儿童亲近自然的兴趣并为其做好榜样,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儿童景观设计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行为心理,才能做出让儿童喜欢的景观。为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儿童行为心理的调查,为儿童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自然缺失 亲近自然 家庭教育 园林景观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张,人们逐渐被游戏机、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所包围,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使儿童与大自然之间产生了令人惊讶的断裂。2005年,美国著名儿童问题研究专家、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将此现象称之为“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医学名词,之所以被人称之为病态,其用意在于唤起公众对自然助益的高度关注和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全面认知。理查德·洛夫预测自然缺失将会影响未来人类的体质,有可能导致新一代人的平均寿命下降,最终将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1]当儿童极少或不再接触大自然时,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比如压力过大、狂躁、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孤独、对生命的漠视、自闭等,此外,还可能会导致肥胖症等等。研究认为,治疗自然缺失症、肥胖症等病症,最佳的方式不是有计划、有引导、有意识的体育活动,而是在自然界中呈放松状态的活动。让儿童更多地接触自然可能是治疗儿童抑郁、狂躁、孤独、注意力不集中等病症的最好方法。[1]

因此,从儿童行为心理角度入手研究探讨儿童景观设计,对吸引更多的儿童更多地接触大自然,进而消除因自然缺失诱发的多种心理问题、疾病,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儿童周末活动现状、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家长对儿童亲近大自然态度、儿童和家长户外活动选择的差异等,研究探讨儿童行为心理变化,进而为儿童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1 调查研究方法

采用网上电子问卷、纸质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的方式。在微信、QQ、微博等聊天网络投放电子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3份。在上海各公园、街道随机发放纸质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回收率为92.5%。统计共回收有效问卷248份,其中包括94份儿童问卷,154份家长问卷。同时采用个人访谈,与分别来自不同年龄段、职业、地区的家长进行了交流。调查结果采用excel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孩子周末活动现状调查

对248位孩子和家长的调查结果表明,22.6%的孩子周末参加辅导班,27.3%的孩子参加1-2个兴趣班,11.3%的孩子宅在家里,只有38.3%的孩子会外出活动。通过交流发现,11.3%周末选择宅在家里的孩子大部分家长为外地务工人员,这些家长表示自己也很想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外出,但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也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环境,他们不得不每天工作,能陪孩子的时间实在太少。

数据表明: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孩子与大自然的接触时间很少,周末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室内学习或参加各种兴趣培训。当下,大部分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忙着让孩子周末参加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特长班,生怕孩子在奥数、外语、才艺、特长上落后于别人,却不知在无形中孩子“输掉”了更宝贵的东西。或许他们能轻松地解答奥数、流利地跟外国人交流、能弹能唱、会跳舞、会画画,可实际上却从未欣赏过丛林间清脆的鸟鸣、花朵的艳丽,牛马不识,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

2.2 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

对248位孩子和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17.7%的孩子每天花费“半小时内”的时间在电子产品上,27.4%的孩子每天花费“半小时-1小时”,16.5%的孩子每天花费“1小时-2小时”,38.4%的孩子每天花费“2小时以上”。所有被调查的孩子都有或多或少地沉溺于电子游戏或电视的情况,这也造成了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时间变得更有限。由数据可知,电子产品成为了大部分孩子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离不开电源。手机、电脑、电视、游戏机等将孩子困在屋里,而忽略了窗外的自然物。

据报道,2016年2月15日,一位10岁的小女孩拿出一把电锯学着动画片《熊出没》里的光头强在5岁妹妹的脸上锯了过去。医生说虽然经过清创缝合,但是伤口仍会坑坑洼洼的,将来愈合了也会留下很深的伤疤[2]。近年内,诸如此类的事件频频发生,2014年3月20日,在宿迁一个两岁半的男孩模仿光头强,结果用斧头将自己的两根手指砍伤,2013年5月7日下午,连云港的小孩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玩“烤羊”情节,8岁的冉冉和5岁的浩浩兄弟俩被同村另一名9岁的男孩绑在树上点火导致严重烧伤。这些惨痛的事实告诫人们:孩子们处于身心发育成长阶段,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生活常识,有时候意识不到一些潜在的危险;同时他们也缺乏应变能力、躲避危险的能力,过多受到电视、游戏、小说等虚拟情节的影响,生活中遇到特殊情况时,往往会惊慌失措而造成伤害。

2.3 家长对孩子亲近自然的态度调查

对154位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1.6%的家长认为最好7天内带孩子亲近一次自然,22.6%的家长认为最好每7-15天带孩子亲近一次自然,20.2%的家长认为应该15-30天带孩子亲近一次自然,只有5.6%的家长认为应该30天以上带孩子亲近一次自然。由此可见,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亲近自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但现实却是大部分孩子的周末时间被辅导班或兴趣班所瓜分,只有少数家长能做到经常带孩子亲近自然。

25.8%认为“15-30天”或“ 30天以上”带孩子去亲近自然的家长中,67.2%为男性。通过交流发现:绝大部分的爸爸们表示不知道应该要带孩子去哪里为好,也不知道孩子喜欢玩什么,喜欢看什么,每次自己单独带孩子都特别烦恼。在与小林的爸爸访谈时,小林的爸爸说“每次都是跟他的妈妈一起带他外出活动的,如果小林的妈妈不在家或者没空,小林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玩游戏也不愿跟我单独出去玩”。爸爸们几乎都存在没有妈妈们有耐心、细心的通病。

2.4 最感兴趣的户外活动

248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家长认为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与孩子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图2显示,孩子最感兴趣的户外活动是森林寻宝探险之旅活动,选择此项的孩子占61.7%,其次感兴趣的是阳光沙坑,选择此项活动的孩子约占58.5%。而家长的选择与孩子的选择相差甚大:超过54%的父母认为孩子会更喜欢露营、蔬菜种植与采摘,认为孩子喜欢养小植物、森林寻宝的探险之旅、和林间运动会等活动的概率持平,基本为40%左右;67.9%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则认为孩子更喜欢露营类的家庭活动,认为孩子喜欢其他活动的概率基本持平,无太大变化。在问卷调查的开放性问题中被问到印象最深刻的户外活动时,大部分男孩的回答最多为冲浪、攀岩、踢足球等具有刺激性的活动;大部分女孩及家长的答案基本一致,为和家人参加露营活动。这些差异也是值得景观设计师们思考的,在进行儿童景观设计时应该多考虑儿童的兴趣和行为需求,这样才能吸引孩子走出屋子、离开电源。

亲近自然,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活动是孩子的天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总是在担心着屋外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也是使孩子离自然越来越远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表现更为明显,他们的溺爱逐渐的让孩子们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了任何风吹雨打。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点,孩子也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法,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别在无形中抹杀了他们的天性。

3 问题与讨论

3.1 阻碍家长带孩子亲近自然的原因

在与家长们的交谈中发现,家长们认为阻碍其带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最主要原因有:(1)气候问题,例如冬天太冷、夏天太热、雨雪天气等,孩子太体质差,容易生病;(2)自己工作太忙、太累,没有时间带他们亲近自然;(3)孩子要参加各种辅导班或兴趣班,没时间外出;(4)户外存在安全隐患,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分辨能力差,容易受伤;(5)不知道该去哪儿,感觉外面都差不多,没什么可看的;(6)更愿意带孩子去儿童剧场或游乐园。

通过交谈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带孩子出行,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安全。有的家长对很多户外活动存在危险表示担忧:攀岩太容易受伤、泥巴是脏的、草坪里有细菌……过多的担忧导致了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其结果就是减少了孩子接触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民间对孩子的成长有一种说法叫做“接地气”。意思就是从小在自然环境里摸爬滚打的孩子,会比极少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更结实、更健康、更少疾病。那些经常带孩子亲近大自然的家长用自己的经历说明:孩子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远比家长想象中的强大得多,孩子没家长认为的那般脆弱,家长过分的担忧只会让孩子变得更脆弱。

3.2 解决方案

3.2.1 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自然

当代著名海洋学家Rachel Carson曾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3]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从大自然学到的东西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家长应该创造机会,鼓励孩子走进自然,感受自然,鼓励孩子在自然中多探索、多想象、多观察、多发现;在家中培养一些易于观察的动植物,开辟小型菜园、花园等,为孩子提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平台。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的问题反映了家长的问题”。家长应成为孩子喜欢自然,了解自然的表率,与孩子一同走进自然、探究自然、了解和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的奥妙与美,引导、启发孩子在走进自然的过程中,多观察、多欣赏、多思考。

3.2.2 以儿童行为心理为依据进行景观设计

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景观缺乏吸引力、存在危险性是儿童越来越远离自然的一个重要原因。儿童能从大自然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巨大的精神愉悦,这能促进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强壮的体魄、对好奇事物的探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卓越的审美力等。因此,在进行儿童景观设计时如何将儿童从“有电源的房里”吸引出来,又必须保证儿童的安全,让家长们放心,是景观设计师们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与孩子们交流发现孩子感兴趣的景观活动有:沙坑、草坪、森林、水景、蔬菜种植与采摘、照料动物等。

(1)沙坑游戏。沙是大自然的产物,经过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将沙土作为最基本的造景材料,加上他们的构想与构建,通过手的操作及对成品的创造性可以反映出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印象及对未来的想象(如图3),他们在这里可以拥有自己的宇宙飞船、可以建造出属于自己的城堡、可以为爸爸妈妈做出“美味的菜肴”、自己可以是救死扶伤的医生、……这种低结构、没有既定玩法的原材料对儿童而言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可以让儿童在愉悦的玩沙游戏中获得动作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而且能丰富认知经验,提高想象和创造能力,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5]在设计游戏沙坑时,可将其设置在树林下,即可确保孩子在玩沙土时不受强光的刺激,又可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阳光,增加趣味。沙坑四周可栽植薰衣草、薄荷、艾草、晚香玉、驱蚊树等植物驱蚊虫,沙坑旁边可设置休息平台,以便于家长放心看护孩子。

(2)草坪。(如图4)孩子来到广阔的大草坪就犹如一只在花丛中自由飞舞的小蝴蝶,他们在草坪上自由奔跑。带上桌布、零食,在阳光的沐浴下跟孩子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或许是很多家长期盼的事情。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做调查时,我也躺倒草坪上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柔,看到一位大概10左右的小女孩从草坡上滚下来,然后开心地说“妈妈,你看我是草丛里美丽的花朵”。孩子开心的笑容,欢乐的行为或许正是景观设计师最想看到的。

(3)森林。随着城市的扩张,大量的自然区域被开发,对现代城市儿童而言,森林是遥远的、神秘的。问卷调查中,不少孩子说到对茂密的森林十分感兴趣,但当问其知道森林里有什么时,得到的答案几乎一致为“森林里有熊大、熊二、光头强”(动画片《熊出没》)。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森林,让他们在里面探险,了解森林里的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认识各种奇异美丽的植物,欣赏清脆悦耳的鸟鸣、潺潺的流水、艳丽的花朵、高大的树木。让他们感受到在林间泥道上奔跑的愉悦,知道道路原本的样子不是混泥土或塑胶的。这既是家长的责任,也应该是景观设计师们的追求。

(4)水景。亲水性是人的本能,儿童对戏水活动具有强烈的喜好。在设计儿童景观时,景观设计师可考虑设计浅池涉水与鱼塘垂钓。水深控制在30cm安全深度内,在池底铺满鹅卵石,在儿童涉水时既有安全保障,又能达到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此外,垂钓是一项有益身心、老少皆宜的休闲活动,垂钓时,手、眼高度配合的动作能锻炼孩子的协调性,并且高度保持注意力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耐心,也能让孩子变得愉快、恬淡、平和。

(5)蔬菜种植与采摘。蔬菜种植与采摘对大部分城市儿童而言是较为陌生的,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将农田设计成大小不一的地块,以家庭为单元,开展儿童参与耕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管理、采摘等一系列活动。会有助于儿童认识各种蔬菜,并了解其生长规律,丰富儿童的自然知识。而且通过参加这类有足够意义和吸引力的活动,能分散儿童对电脑、电视、游戏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性。此外,儿童参与此类农事活动有利于身体的锻炼;还可以培养其耐心、爱心、注意力,有利于消除儿童的不安心理与急躁情绪。

4 结语

孩子本是自然中的一只小鸟,别把孩子关在你自己编制的鸟笼里,那样只会让其失去了天性,忘记了飞翔。自然是儿童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把儿童放回大自然的怀抱,让其体验到自然的神奇,这也是当下景观设计师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郑海云.中国日报:10岁女孩模仿光头强:用电锯将妹妹鼻子锯开,2016-03-10.

[3]Ulla Grob-Mengues.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欧洲视角:走向自然[J].学前教育研究,2004,(7-8).

[4]杨咏梅.中国教育报:别用无形的“帘子”隔开大自然,2012.04.20.

[5]蔡雅玲.珍视幼儿在玩沙游戏中的独特价值[J].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2014(1):57-58.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园林景观
作品六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