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延
(中国进出口银行 湖北省分行,湖北 武汉 430077)
供给侧改革下金融机构实施“营改增”探讨
李 延
(中国进出口银行 湖北省分行,湖北 武汉 430077)
本文以2016年5月开始在金融业实施的“营改增”为研究内容,通过对供给侧改革下“营改增”进程的梳理,分析了金融机构“营改增”的四个现实难点、金融机构业务运营环节面临很大调整、金融机构“营改增”后相关工作量加大管理成本提高、因“营改增”带来的各类风险概率加大进行了讨论,并对金融机构全面落实“营改增”的工作环节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营业税;增值税;供给侧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近几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相对应的,我国税收收入也持续多年高速增加。目前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入的同时,税制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大。“营改增”自2012年1月1日在上海率先试点的基础上,2016年5月后“营改增”改革范围扩展至最后四个行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至此全国全行业告别营业税。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营改增”从制度设计到实施更具复杂性,因而如何全面落实也就倍加关注。
自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总体上,经济新常态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全方位转型升级在内的丰富内涵和特征。从全球范围看,因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技术进步导致的资本品价格下降以及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形成了供给相对于需求过剩的经济发展问题,已令世界多国包括我国在内无法回避。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的经济工作要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的调控主要依赖财政政策,而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主要部分,因此,税收政策承担起宏观经济调控的重任。根据拉弗曲线,短期实行减税政策后,可以增加企业收入,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税基,给未来税收增长提供保障,这就是短期减税与中长期增税的关系。为了有效刺激企业家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质量,进而从供给端扩展经济增长的潜力,优化税制结构不仅在我国“十二五”期间进行了积极探索,更是“十三五”时期的财税体制改革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必须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
增值税因其税收中性、筹集方式简便和避免重复征税被很多国家选择替代了营业税。为减轻企业负担,提振实体经济,我国2012年1月1日在上海率先进行“营改增”试点,2012年9月,北京等11个省市相继试点;2013年8月,“营改增”在全国铺开。与此同时,“营改增”范围也迅速从“6+1”发展成“7+2”。2016年5月1日后,营改增改革范围扩展至最后四个行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至此增值税成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其制度将更加完善规范。
“营改增”从税制角度不仅仅是一项减税措施,更是“十三五”时期税制优化的具体体现。从供给层面,增值税以增值额为税基,有效避免了重复征税。同时,只有全行业营改增才能真正实现税收加公平,此次全行业“营改增”,将覆盖所有货物与劳务,将第二、三产业的抵扣链条将彻底打通,对于解决经济供给结构扭曲脱节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宏观经济而言,“营改增”为鼓励社会投资,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并对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起到积极作用。李克强总理指出:全面实施营改增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头戏,是表现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有效的关键性举措,也是结构性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举措。营改增不仅给企业减税、推动税制调整,也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将会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国际范围看,很多国家对金融业的增值税管理原则通常是免税或少数产品征税。我国对金融机构全面实施“营改增”是将之前实行的营业税制管理进行改革,因没有现成的国际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必然是制度和实操层面的创新。因此,存在现实困难和问题也不足为奇。
一是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营改增”政策有难度。由于单纯针对不同的金融业务或金融产品规定需对应不同的税率,如何准确核算每项业务的收入以及为取得这些业务收入对应的进项税额,是当前及今后“营改增”全面落地的最大挑战之一。此外,同绝大部分增值税征收中有清晰可查的服务对价作为课税原则相比,金融业的交易产品常常包含交易对象的时间价值等因素,与传统的劳务和服务性质有着明显差异。基于此,金融机构如何正确理解“营改增”的政策文件,并准确把握税务征管环节的监管手段和原则,将是金融企业在应对营改增过渡期面临的核心问题。
二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环节面临很大调整,管理成本提高,风险概率加大。金融机构业务与实体经济联系紧密,业务复杂、产品多样。营改增后,金融机构面临着重新梳理设计业务流程、业务模式调整、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增值税发票管理、纳税申报、制度修订完善等一系列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部分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存在多业务系统并行提供服务的情形,使得信息系统改造所面临的兼容性风险大大提高。从税法而言,增值税的界定更加清晰,原先营业税管理下的部分业务类型如何准确认定到新的增值税中,确保从源头规避增值税缴纳不合规的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新挑战。
金融行业作为最后四个行业推行“营改增”工作,较之其他行业而言相对要晚,原因之一是从制度设计的复杂程度上、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上,都超过之前已经纳入营改增的行业,尤其对于金融业这样业务复杂、系统改造等工作非常耗时的行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准备。我国金融机构的“营改增”不仅是我国税收制度的创新也是金融机构运行模式的重大调整,“营改增”的不断完善,不仅影响当前的财税策略,更将为金融企业今后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针对金融机构的上述难点,应在以下方面做好应对:
第一,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金融机构当前要做好“营改增”的过渡工作,只能从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建设和完善入手。要切实抓好完善报销制度、发票管理制度以及申报审核管理制度。金融行业日常交易金额和数量较大,业务种类繁多,例如银行业涉及存款、贷款、担保、结算、金融商品转让,证券业涉及股票或其他证券的交易等等。 “营改增”后,金融机构将重塑新的会计处理和业务流程,特别是“营改增”后的发票管理工作,由于增加了增值税发票的领用、保管和开具等环节,不合规风险将加大,运营成本也会提高,但必须确保其客户能够收到合规的增值税发票,对于允许抵扣的项目能够正常抵扣,确保抵扣链条的连续性,真正落实国家政策避免重复交税的问题。
第二,加大系统改造的技术资金投入。我国金融业系统比较复杂,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由于长期适应了营业税含税价的特点,系统及内部流程均按营业税制的要求进行设计。而增值税的特点是要对增值额进行征税,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对现行系统改造进行资金投入,完善系统的运用功能,实现增值税开票系统与银行业务系统的有效衔接,需要持续关注因营改增而进行的系统增值税模块改造差错管理与应对,及时、有效解决在衔接过程中出现的硬件、软件等问题。
第三,加强“营改增”后续出台政策法规的学习和运用。金融行业所涉及的成本构成比较复杂,金融行业应更加关注国家对金融行业增值税抵扣的相关政策,用好税收政策。对不同成本应及时获得有效抵扣凭证、并进行抵扣确认,或者将不能进项抵扣的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以购进服务的方式取得增值税发票获得进项抵扣。通过学习新的税收政策,掌握各项成本中进项税的抵扣范围,增加进项税的抵扣税额,真正减轻税负。
第四,根据税制改革的导向,调整业务结构。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在今年3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 通知》(财税[2016]36号,以下简称“36号文 件”)文件要求,“营改增”后贷款利息以及与贷款业务直接相关的佣金与手续费支出所产生的进项税额均不可抵扣,但企业支付的直接收费业务费用是可以进项税抵扣的。由此看来,国家从税制上鼓励金融机构拓展中间业务。因此,金融机构应加大经营战略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等显性收费金融业务,一方面可以摆脱金融机构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可在本轮税制改革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总而言之,金融行业的“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营改增全面推开,是税收改革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大局的重大举措,也是税收政策助力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在这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供给侧改革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彭文生.《2016年宏观经济视角:供给之道,实则虚之》.《金融发展评论》,2015年第12期.
[2] 杨志勇.《按新发展理念要求推进税收制度建设》.《财贸经济》2015年第12期.
[3] 梁因乐,孔令文.《金融业“营改增”,路漫漫其修远》.《金融会计》2016年第5期总第270期.
[4] 付聪《营该增到底怎么改,李克强这么说》.中国政府网,2016-04-06.
[5] 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六大特征及理念》.光明网,2016-01-11.
(责任编辑:李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