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芳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刘晓芳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由于我国绿色信贷起步较晚,仍存在许多的问题,所以本文首先就我国绿色信贷发展做出分析,然后指出我国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
绿色信贷;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绿色信贷这一金融杠杆是用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合理配置社会资金,从而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绿色信贷概念最早由1974年德国的一家银行提出,绿色信贷在我国仍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国际先进经验的借鉴对我国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信贷的研究探索的实施,使得绿色信贷很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信贷的定义
伴随着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经济领域中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各国都在利用经济杠杆来达到节能环保、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绿色信贷”概念来源于金融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通常也被称为可持续融资或环境融资。
绿色信贷在2007年7月30日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中国环保局三个部门提出的为了达到遏制三高产业的盲目扩张的目的一项新的信贷政策《关于促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2、发展绿色信贷的意义
(1)金融业在经济环境政策实施中有重要意义。首先,商业银行为了防止三高企业的对环境的污染,促进资本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运行从而推出了“绿色信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节能环保事业上一直存在着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金融需求的产生使得对金融业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且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这一政策增强了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打开国外市场和促进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企业为了赢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必会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
(2)发展绿色信贷是优化信贷结构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盈利和资产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的大小。从短期来看高污染、高消耗、高耗水的“三高企业”可以盈利,但长期来看是要被经济发展所淘汰的,从而影响了客户的信用记录,由此看来,银行需要不断调整信贷结构,改善信息不对称,密切关注“三高”行业的发展。银行可以从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出发,建立企业准入门槛,利用宏观与微观经济政策进行优化,淘汰一些资金链比较脆弱、产业结构混乱的企业,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参差不齐
各国银行在绿色信贷条件选择、产品的研发、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来看存在较大的差距。总的来说,以兴业银行为代表,是我国国内首个“赤道银行”,具有绿色信贷专门的信贷风险团队的,专门设立的环境和社会风险控制部门,而地方法人银行则处于明显落后的位置。造成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统一的绿色信贷体系。排放、能耗以及循环利用能力等方面制度均属于绿色信贷体系的内容,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效力是由于缺少能融入商业银行信用操作行为中具体的审查规则和评估条件而变得低效。二是绿色信贷理念在商业银行的应用范围不广泛。真正按照《绿色信贷意见》要求,将绿色信贷理念提高一个层面,而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属于被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商业银行,为实现促进社会经济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银行并不多,一些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抑制三高企业的贷款层面。
2、缺乏全面统一的环保信息沟通机制
绿色信贷的推进需要全面统一的信息沟通机制,目前尚无单独适用于绿色信贷业务的信用评估标准,银行在对绿色信贷业务进行评估时,主要是根据环保部门对企业的处理情况,结合其环保标准、环评手续、历年环保记录及行业特点,配合实地调研考察企业环境因素,最后做出综合评价。但当前,一方面我国环保信息系统建设尚不完善,环保信息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发布机制,部分环保信息存在遗漏、滞后及披露不透明的情况;另一方面银行机构与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和沟通平台尚未建立,有效、准确的相关信息无法及时从环保部门传递给银行。环保信息的不对称加大了银行核查成本,甚至可能导致在授信审批时缺乏足够的评判依据,从而抑制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因此不同的贷款企业在不同的商业银行可能处于不同的环保分类目录之中,所享受的信贷优惠也不尽相同,从而造成了商业银行间绿色信贷市场资源配置失衡,引起不必要的金融信贷风险。
3、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不足
我国绿色信贷产品的开发长期落后于国外商业银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绿色信贷产品主要是对环保违规企业的信贷约束,以及对个人推出的绿色信用卡,只有农业银行与招商银行在清洁发展机制贷款中实现突破。国外的绿色信贷产品有住房按揭贷款、节能抵押、商业建筑贷款等,涵盖行业范围广,并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绿色信贷理念的普及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前我国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缺乏绿色信贷专业人才。银行风险管控能力不足。多数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没有配备专门的项目咨询和服务团队,而一般的信贷人员对法律法规了解不深,无法对绿色信贷业务的项目研发、审阅、风险的评估以及项目的运作方式、交易规则、利益大小等做出专业判断。银行现有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绿色信贷业务的专业需求,一方面信贷人员的畏难情绪导致绿色信贷业务内生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导致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风险掌控能力有限。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政府对银行、企业的激励机制不足。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由于在当前市场价格体系下,绿色投资的正外部性和污染投资的负外部性无法被内生化,这就需要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安排,当然也包括贴息、奖励等有效的激励机制,单纯依靠银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显然远远不够。二是商业银行中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匮乏。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是商业银行进行经济行为的主要动力与原因,然而一些民生项目,普遍投资收益率低,资金回流慢,回收时限长,使得商业银行普遍对此类项目热情度不高,同时出于节约成本的考量而漠视环境的保护。因此,只有建立起对商业银行进行环境保护行为的奖惩激励机制,才有助于推进绿色信贷在我国的建立实施。
(3)银行社会责任意识有待提高。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中一个特殊的主体,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存在对绿色信贷概念的理解、认识和具体措施的实施等应用上的问题,如对各部分轻重权衡不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严重看轻等。当今社会,我国商业银行短期行为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过分看重而存在着严重的不到位现象。除此之外,银行也没有如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建立明确的目标与规划,同时也不存在企业社会年度报告等引领性文件。目前,我国银行现有的规划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仅有大型国有银行和部分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其企业社会年度报告、实施绿色信贷。其他类银行至今还没有或者说没有建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
1、完善绿色信贷法律法规
完善绿色信贷法律体系应该放在商业银行发展的首位,该体系应包含预防、管制等各个方面。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政策过程中,应以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而促成这一切的前提是实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与环境保护需要相符的、能够支持绿色信贷政策的法律法规、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法律缺失及法规政策可实施性、操作力和监控力不足等问题是我国目前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这些法律法规以照“使用者付费”的思想为基础,明确规定绿色信贷发展中各部分的权利和义务。
2、改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银行信贷管理额制度,将环境保护作为一切信贷行为发生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加强风险监督与管控。授权授信管理方式的加强和改进,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作为基层银行机构的运行要求,优化贷款的类型与分布,建立银企间畅通反馈的沟通平台,对资金的流向进行合理的配置,支持符合绿色信贷环保条件和自身实力达标的企业合理资金需求。可以适时推出适合小企业特点和要求的金融产品、授信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响应国家对自主创业、小微企业大力支持的政策与号召,培训专门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人员,支持小微企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大部分银行机构的年度经营计划各项考核指标的确定都早于年初中央采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使得其指标与目标与国家的计划之间存在一定的出入。鉴于目前宏观调控成效明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主动调整相关计划与指标,提升自身指标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3、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它需要专门的机构,还有一部分专业人才,对这些人才的选拔要求是要了解国家政策和环保领域、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对绿色信贷的专业管理制度,设立专司绿色信贷的机构部门并且选拔专业的人员从事管理监督执行。同时,还要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合作平台,例如同教育机构、环保部门、银监会友好合作,联合培训绿色信贷体系建立运营所需的专业人才等。另外,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对环保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加深员工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宣传环境的知识和政策,开展研修班,在研修班里,进行对环保知识的讲解,让绿色信贷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执行。
[1] 邓聿文.为企业节能减排构筑“绿色信贷”[N].上海证券报,2007-07-20.
[2] 王瑶.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3] 郭清马.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J].金融与低碳经济,2010(06).
[4] 王飞.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体系构建[J].金融与经济,2012(03).
[5] 张燕姣.绿色信贷: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8(10).
(责任编辑:刘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