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

2016-12-28 11:22:19王丽莎
北方经贸 2016年10期
关键词:营利性所有制国有资产

王丽莎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

王丽莎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在剖析国企改革存在的三个误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国企改革的具体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对外开放的有利契机、做好国有资本管理工作、处理好营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产权改革;资本管理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纷繁复杂,而国有企业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总要求,为新一轮国企改革做出全面部署。

一、国企改革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以全民所有制为主来构建经济组织和经济运行模式”。这种僵硬的体制缺乏活力和创造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我国的国企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92年。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国企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推进的。这一时期,国企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方针。从1979年-1982年,通过在部分企业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逐步将干部任免权、销售权和资金使用权下方企业。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此后,价格和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承包责任制、股份制等也可以大规模推广。第一阶段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政府税收、企业收益、职工收入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同时,部分企业未能充分利用好承包责任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时有发生。

第二阶段是1992-2002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之后,我国开始通过进行公司制改革和企业战略性重组,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帮助国企走出经营困境。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解决了过去的发展困境,使企业经营效率得以显著提升。但也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分流、逃废银行债务等问题。

第三阶段是2002-2013年。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通过建立经营业绩考核制、领导人年薪制和重大责任追究制等机制,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这一阶段,我国国有企业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期,国企规模迅速扩大,资产质量显著增强,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并成功克服2008年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企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3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资产总额达到91.1万亿元,年净利润增长到2.41万亿元,共有81家国企上榜《财富》世界500强。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也不断出现,这体现在:国有企业布局不合理,片面追求大而全,导致经营重点不突出;在重大战略性领域布局较弱,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强;行政化色彩浓厚,部分企业管理层与职工收入差别较大;国有企业的社会性作用发挥较少。

二、国企改革的几个误区

国企改革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国企改革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学者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提出各具特色的观点。通过对国企改革的观点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存在的几个理论误区。

(一)国企改革等于产权改革

十八大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性质所有者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发展混合所有制提出具体要求。“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却被理论界一些人做了新自由主义的歪曲解释。在他们看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要突破旧的观念,消除“所有制鸿沟”,打破“国”与“民”之间的藩篱,搞一场新的“国退民进”运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股份制是形成混合所有制的基本方式。但这不像有些学者说的,“一股就灵”“一混就灵”。产权改革只是国企改革的第一步,它不是国企改革的终点。同时,要警惕在产权改革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二)国企改革等于消除国企的垄断地位

部分学者经常将国企与垄断相挂钩,认为国企是依靠垄断获取暴利,是低效的。进而,这些学者提出,要消除国企垄断地位。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学术界将垄断界定为三种形式:自然垄断、竞争性垄断和行政垄断。自来水、天然气、供热、供电等公共品领域是自然垄断领域,国企在自然垄断领域的存在具有必然性,能够有效节约资源,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竞争性垄断主要指的是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而获得市场支配地位。目前这一领域的国企很少。最后一类行政垄断则是最受诟病的,它是由于在市场准入、市场竞争等方面受到行政干预而产生的,主要集中于石油、通信、铁路、银行、盐业等领域。国企改革中的打破垄断,指的是消除行政性垄断。

(三)国企改革等于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

有的学者认为国企大量存在于竞争性领域,导致“国进民退”,建议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这一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错误的观点。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平等,不能因为市场参与者的性质而加以排斥。国企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是否退出应由市场决定,而不能通过行政干预。此外,竞争性领域的国企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退出竞争性领域,将会削弱国有经济,甚至引发国外资本垄断等一系列问题。

三、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

国企改革的发展历程是充满曲折的,国企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也充满了困难与挑战。在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应选择一条正确的国企改革道路,努力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第一,充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对外开放的有利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本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为国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国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中央积极推进全面对外开放,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建立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推出“沪港通”和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等措施,积极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国企改革应充分利用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二,做好国有资本管理工作。国资委过去习惯于管理资产,没有重视资本的管理。未来国资委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动态调整的资本管理之上,“按照自愿的市场配置原则,通过资本运作与资产置换盘活国有资产,增强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和企业的现金流动量,把国有企业中固化了、不能流动的资产变为可实现的现金流与资本流,促进国有资产从企业形态向资本形态的转化”。此外,混合所有制下,各种性质的资本会产生矛盾。国有资本管理部门应有效调试各方利益,既要通过股权置换、交叉持股等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规范性;又要通过引入非公有制资本来增加企业活力。

第三,处理好营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过去的国企改革始终强调企业的营利性,忽视和弱化国企的社会责任。国企改革既要维护和进一步增强国有部门的竞争力和营利性,也要落实公有制承诺给社会的劳动权利和消费权利,还要探索克服掌握国家企业的人“任意支配”的弊病。一方面,要开发评估国有企业建立在营利性和社会性两方面基础之上的工具,改进国企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职工是公司的主要利害关系人,他们对公司有长期的人力投入,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1]张旭,杨开峰.混合所有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20.

[2]葛扬.市场机制作用下国企改革、民企转型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J].经济纵横,2015(10):46-50.

[3]交通银行课题组,王辰,江海,张奎,黄礼健.国企改革再探讨:从放权让利到混合所有制[J].新金融,2014(8):41-49.

[4]沈尤佳,张旭.中国国有部门改革的营利性与社会性[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3):116-121.

[5]孙宗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企改革不断深化[J].经济研究参考,2014(37):80-83.

[6]张维迎.这是怎样的十年?[J].新远见,2013(8):10-12.

[责任编辑:金永红]

F276

A

1005-913X(2016)10-0026-02

2016-07-25

王丽莎(1990-),女,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营利性所有制国有资产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6:52
营利性民办学校中受教育权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19:54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2
民办学校将分类管理
方圆(2016年22期)2016-12-06 14:54:39
非营利性医院能否变为营利性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14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2
混合所有制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2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
中国卫生(2014年2期)2014-11-12 12:59:52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