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

2016-12-28 11:22:19梅红霞
北方经贸 2016年10期
关键词:淄博市淄博旅游业

梅红霞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山东淄博255033)

淄博市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

梅红霞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山东淄博255033)

分析了淄博市文化旅游业形成古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人文旅游板块和鲁商文化旅游板块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从总体规划相对滞后、综合竞争力偏弱和产品营销水平较低等方面阐述了制约淄博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通过立足形成集群优势,科学规划布局文化旅游业发展、立足优质项目带动,培育发展高品位文化旅游业项目和立足用好资源优势,提升文化旅游业品牌内涵等措施,达到加快淄博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淄博;文化旅游业;规划;竞争力;营销水平

一、淄博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淄博市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厚,凭借文化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多年来,全市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板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以齐文化为代表的古历史文化旅游板块

淄博市已经启动了齐文化生态产业园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总面积424公顷的齐文化生态产业园,将淄河两岸的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旅游景点纳入其中,形成文化资源与生态互融互动、绿色生态的高品质文化旅游产业园。此外,位于淄博市高青县的陈庄西周遗址被列为2009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淄博市正积极推进陈庄西周古城遗址博物馆建设,依托山东大学齐文化考古研究实践基地,对占地1 000余亩的大型春秋遗址——狄城遗址实施考古发掘。

(二)以王渔洋、蒲松龄等历史文化名人为代表的人文旅游板块

淄博产生了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房玄龄以及王渔洋、蒲松龄等著名历史文化人物。其中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房玄龄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留下众多文化遗迹。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的王渔洋和蒲松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王渔洋是清初文坛领袖、一代诗宗,独创诗论“神韵说”。蒲松龄透析了封建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用一生精力创作《聊斋志异》,是我国成就最高的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王渔洋和蒲松龄两个历史人物均具有重要的人文资源开发价值。目前,王渔洋故里景区、蒲松龄故里景区均是淄博市以文化名人为特色的重要文化旅游景区。

(三)以周村古商城为代表的鲁商文化旅游板块

淄博市周村区素有“旱码头”、“金周村”、“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周村古商城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作为山东省“文化历史与民俗”旅游区的开发重点,列入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景区建筑风格迥异,中西文化合璧,为山东仅有、江北罕见,且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被中国古建筑保护委员会的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作为中国古商业文化的优秀代表,古商城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明清原貌和历史本色。目前,已形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古街、鲁商文化发源地、著名影视拍摄基地为主的三大品牌。

二、制约淄博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旅游业总体规划相对滞后

近年来,淄博市文化旅游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与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还不够清晰,文化旅游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淄博市旅游资源挖掘、开发和整合的任务艰巨,“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不协调,缺乏包括主题定位、战略布局、规划设计、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在内的科学规划。

(二)文化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偏弱

淄博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没有一家像泰山、台儿庄古城那样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品牌景区,这与齐文化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历史地位不符。主要表现在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的内涵挖掘不够;部分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统筹开发不够;产业整体规模小;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层次较低;富有淄博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很少。这主要是因为现有旅游项目多以静态性展示为主,游客体验性、参与性不强,部分产品的开发有些雷同;景区建设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景区条块分割、资源难以统筹等问题;景点规模偏小,特色不明显;旅游产业园产业化水平较低,产出效益很低;文化旅游商品属于作坊式的小型生产,大同小异,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

(三)文化旅游产品营销水平较低

淄博市文化旅游产品客观上因为整体规模不够大,营销策划滞后,总体营销水平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统筹全市产业发展力量不足;区域合作不紧密;宣传营销层次低。这主要是因为各县市区分工协作、整体推进、错位发展不够,市县联动发展的机制未形成;对周边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不深,主动“入网”意识不强,与省内其他市旅游交流协作还处于浅层次、单渠道;营销投入不足,缺乏市、县、企业联动营销机制,营销手段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型不够,宣传促销手段过于简单。各区县或景点在宣传促销方面,各自为政,牌子杂,影响小,没有形成合力。

三、加快淄博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淄博市应围绕文化名城建设,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速度和层次,使文化旅游业成为淄博市经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立足形成集群优势,科学规划布局文化旅游业发展

立足现有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人文景观,坚持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文化旅游业发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1.科学编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聘请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策划团队,对淄博市文化旅游业发展进行高端策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健全完善规划体系。一是科学编制完善总体规划。二是加快编制专项规划。三是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一体化,实现文化旅游大联合、大繁荣。四是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

2.挖掘、开发和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深度整合资源,高起点、搞策划,推出齐长城、陶瓷、蹴鞠、聊斋等精品主题文化旅游线路,努力打造文化旅游新优势。二是对接市场需求,策划开发一批“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三是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的合作,拓展文化旅游市场。

3.构建大的文化旅游业体系

围绕地域文化资源,把文化元素贯穿到旅游景区项目设计、建设、管理、营销、服务的各个环节,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之中,用文化包装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魅力、活力、吸引力,提升旅游的内涵和核心竞争力。

(二)立足优质项目带动,培育发展高品位文化旅游业项目

坚持打造优势品牌,通过优质项目带动,努力培育核心景区,使之成为文化旅游龙头品牌,放大其引领带动作用,切实解决“起步早、发展慢,名气大、规模小、有讲头、没看头”的问题。

1.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业示范园区

文化旅游产业园本质上是一种旅游地产在政策导向下的新模式,是“文化+旅游+地产”的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模式。今后淄博市要集中培育以华鸿印刷物流园、鸿鼎文化产业园、印象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产业龙头,提升地区文化及旅游影响力及竞争力。

2.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业骨干企业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继续扶持发展荣宝斋、周村古商城、世纪天鸿、开元文化大世界、美图文化传媒、长征教育、泰山瓷业、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等文化旅游业骨干企业。

3.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业文化体验产品

围绕工业体验游,发挥淄博老工业城市基础优势,以陶琉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突出提升产品体验环节,开发十个以上工业体验旅游项目,打造工业体验旅游品牌。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区,力争五年发展三至五家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以上旅游度假区,形成集观光、休闲、住宿、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消费聚集区。

(三)立足用好资源优势,提升文化旅游业品牌内涵

深入挖掘淄博市独特的文化旅游元素,通过高层次的规划、创意、策划、包装和精心培育,能够树立起全新的淄博旅游品牌形象,较好地提升淄博市文化旅游品牌内涵。

1.提升以“史”为特色的齐文化旅游品牌内涵

今后要以“齐国故都”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为抓手,以齐古城、齐长城、齐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为载体,通过活态展示、舞台演绎、游客体验、场景再现等形式,加强文化传播,延伸产业链条,举全市之力打造齐文化制高点。

2.提升以“人”为特色的历史先贤文化旅游品牌内涵

围绕王渔洋、蒲松龄等历史文化名人,今后重点推出桓台王渔洋家族文化游、淄川蒲松龄“聊斋文化”游等品牌,制作一批有影响力、有震撼力的影视、动漫、舞台剧、图书以及大型演艺节目等作品,尽快将淄博市历史文化名人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业发展优势。

3.提升以“景”为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品牌内涵

今后要发挥淄博市南山北水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优势,用三至五年着力打造两至三家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过5 000万元,十家年接待游客30万人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过千万元的骨干景区,力争将周村古商城等景区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4.提升以“物”为特色的陶琉文化旅游品牌内涵

淄博市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相呼应,特别是“淄博陶瓷”驰名中外,素有“当代国窑”之称。今后应深入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做大做活陶琉文化旅游品牌,使其更具地域特色,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淄博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亮的文化形象。

[1]大众网—齐鲁晚报.高青陈庄西周遗址入选200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EB/OL].http://www.dzwww.com/ shandong/sdnew s/201006/t20100614_5660904.htm,2010-06-14/2016-06-12.

[2]陆方欢,邹能锋.淄博市旅游信息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11).

[3]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责任编辑:王功巧]

F592

A

1005-913X(2016)10-0159-02

2016-06-13

2016年淄博市百题调研课题

梅红霞(1972-),女,山东淄博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淄博市淄博旅游业
《欢庆》
淄博市大力推进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应用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54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山东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 02:35:48
山东省淄博市鹏翼美术教育作品展示
少儿美术(2020年8期)2020-11-06 05:21:44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0:50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金色年华(2017年12期)2017-07-18 11:11:19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
淄博建成轮胎检测第三方跑道
橡胶工业(2015年11期)2015-02-23 18:53:25
淄博市工程咨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