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FXII缺乏一例

2016-12-28 03:03:09袁婷婷李传保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6年3期
关键词:遗传性疾病诊断凝血因子

袁婷婷,李传保

(北京医院检验科,北京100730)

·病例报告·

遗传性FXII缺乏一例

袁婷婷,李传保

(北京医院检验科,北京100730)

FXII缺乏; 血栓弹力图

病例资料

患者,女,74岁,因“间断心慌10余年,加重1年,再发1天”于2015年5月4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20年,高脂血症7年,未服药。20年前因子宫内膜癌行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手术顺利。10年前因乳腺癌行右侧乳房切除术,手术顺利。否认皮肤黏膜及消化道、泌尿道出血史,否认血栓栓塞病史。无家族性遗传病史。查体:HR 153次/分,BP 187/87 mmHg,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入院HCG提示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入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明确,因发作时症状明显,发作频率增加,考虑存在行射频消融术指征。术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肾功、感染三项、乙肝五对半、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凝血象 (2015-5-2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85.5s(23.3~38.1 s,),凝血酶原时间(PT):10.4s(8.8~13.4s),凝血酶时间(TT):11.9s(11.0~17.8s),纤维蛋白原(Fg):3.13g/L(2.0~4.0g/L),D-二聚体(D-Dimer):88ng/mL(<255ng/mL)。复查凝血象(2015-5-2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97.6s(23.3~38.1s),凝血酶原时间(PT):10.8s(8.8~13.4s),凝血酶时间(TT):11.7s(11.0~17.8s),纤维蛋白原(Fg):3.25g/L(2.0~4.0g/L),D-二聚体(D-Dimer):126ng/mL(<255ng/mL)。按1∶1比例加入正常人血浆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0.0s(23.3~38.1s)。进一步行血栓弹力图(thrombetastography,TEG)检查:R值为38.2min(5~10min),K值、Angle角、MA值未测出(图1);查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阴性,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可溶性抗原抗体酶谱(抗ENA酶谱)均为阴性。送外院查凝血因子XII(FXII)活性1.2%(50%~150%),凝血因子VII(FVII)、凝血因子IX(FIX)、凝血因子XI(FXI)活性均未见明显异常,FXII抑制物、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无异常,明确诊断为遗传性FXII缺乏。后患者于5月28日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手术顺利,术后伤口少量渗血,于5月31日出院。

讨 论

FXII是由肝脏合成的一条包括596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80000,其编码基因定位于5q33-qter,包括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总长为11.9 kb[1]。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原,FXII通过接触带负电荷表面自动活化为FXIIa,从而参与体内凝血机制,被认为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之一[2-3],在生理性止血、纤溶、调节血管通透性及活化补体途径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遗传性FXII缺乏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凝血因子缺陷症,最早由Ratnoff等[3]于1955年报道,常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个别可表现为显性遗传,在人群中发病率尚不清楚。该病患者无自发出血倾向,多于常规体检或围手术期因APTT明显延长而被发现[4],反而有研究发现该疾病与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国外有研究[5-8]提出FXII缺乏为某些部位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遗传性危险因素。但由于FXlI缺陷是一种罕见疾病,缺乏大宗病例报道及基础研究,FXII缺乏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

如上所述,先天性FXII缺乏患者无自发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尤其是凝血象检查在该病的筛查及诊断中起关键作用。该疾病患者多于常规体检或围手术期因单纯APTT延长而被发现,其诊断需排除可导致APTT延长的其他原因,如其他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因子抑制物的存在。凝血因子抑制物存在多见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严重肝病等,多是由于出现了抗凝血因子的抗体导致多种FVIII、FIX、FXII等同时缺乏,患者不仅表现为APTT延长,同时有严重出血表现,其血浆按照1:1加入正常人血浆APTT不能被纠正,可与遗传性FXII缺乏初步鉴别,最终可根据自身抗体检查排除。在排除凝血因子抑制物存在的前提下,进一步行FXII、FVII、FIX、FXI活性检查可排除有无其他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本病例患者无自发出血表现,实验室检查符合上述特点。

另外,本病例的一大亮点在于该患者进行了血栓弹力图(thrombetastography,TEG)检查,展示了遗传性FXII缺乏的TEG表现,这在国内尚无报道。TEG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栓粘弹力的变化并以图形的方式动态反映包括凝血因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在内的凝血全貌的方法,其中参数R时间主要反映的是凝血因子的质与量[9]。作为两种重要的凝血实验,TEG与传统凝血实验参数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在国内外均被研究,结果显示R值与APTT高度相关,表明以高岭土激活的TEG,其R值对内源凝血因子的反应程度要高于外源途径,与APTT有相似的效果[10]。本案例患者TEG曲线的R时间明显延长,而患者未行任何抗凝治疗,提示患者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可能,为患者单纯APTT延长的实验室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思路。此外,有研究报道[11-12]TEG可帮助研究者进行凝血机制的研究,主要方法是将含有某种因子和缺乏某种因子血样的TEG图像进行比较,根据差异性推断该因子在凝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FXII是被研究的凝血因子之一。国内尚无类似研究,此病例填补了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

(张增武编辑)

“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专题征文

本刊拟于2016年第5期继续刊出“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专题。欢迎相关领域临床医生以及核医学科医生踊跃投稿,征稿范围为甲状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各类论文。来稿要求所述方法可靠,内容详实,数据准确,结论正确。

来稿注意:①文题字数不超过20个字;②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方法研究三个栏目的文章中须有中英文摘要和3~8个关键词,摘要内容依次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以第三人称撰写,中英文摘要的内容必须相互对应,英文摘要请放在中文关键词下;③中外文参考文献须有文题;④每文中首次出现的外文缩略语一定要有对应的中文名称,其后请统一用外文缩略语或中文名称,切勿混用;⑤不常见或生僻的外文缩略语,请附其外文全名;⑥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表示;⑦图表放在正文相应处。

作者投稿时登陆www.chinabjmy.com点击页面左上方的“作者在线投稿”,注册后进行投稿。投稿时请在留言附上“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专题”,并在文章题目后注明“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专题”。

联系电话:(010)68517801 (010)68515701

网址:www.chinabjmy.com E-mail:bjmy@china-isotope.com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杂志社

10.11748/bjmy.issn.1006-1703.2016.03.034

2015-11-16;

2015-12-23

袁婷婷(1985-),女,硕士研究生,检验医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E-mail:ttyuan.ok@163.com

李传保。E-mail:lcb9731@163.com

猜你喜欢
遗传性疾病诊断凝血因子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医疗装备(2022年20期)2022-11-11 00:33:52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爱眼有道系列之四十四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4:54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浙江医学(2021年4期)2021-01-02 21:11:34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医药前沿(2020年6期)2020-06-30 05:17:14
《呼吸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已出版
基于Web及知识推理的宠物狗疾病诊断专家系统
CD10表达在滋养叶细胞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