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恢复

2016-12-26 10:27司玉乾、刘文花
中国绿色画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科技发展

司玉乾、刘文花

【摘要】:科技和创新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恢复至关重要。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现状为基础,分析了当前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科技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定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科技发展;困难和问题;对策与措施

1、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现状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甘肃省河西绿洲生态系统的主体,分布在祁连山北麓中、东部的高中山地,被划定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为东径93031~102。40,北纬36045~39030。总面积272.226万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其中林业用地60.667万hm2,占22.3%。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6.684万hm2,疏林地1.192万hm2,灌木林地41.257万hm2,未成林造林地0.1117万hm2,宜林荒地1.405万hm2,森林履被率21.3%,活立木总蓄积2165.833万m?。1980年国务院批准祁连山为水源涵养林,实行封禁保护。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有所增加。但受到气候趋暖、投入不足、过度利用、科技滞后以及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前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植被退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严峻的现实与其所处的重点战略地位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一是林线后移,森林覆盖率低;二是冰川雪线退缩,水资源危机;三是森林植被功能减弱,林分抗逆能力降低。

2、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科技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缺宏观研究

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与建设还没有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对河西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缺乏系统研究,对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密切相关的诸如水资源和人口承载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的配套政策等问题的研究、解决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恢复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和尖锐,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常冲突,保护与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宏观调控。

2.2缺恢复技术

目前,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科研工作内容多停留在本底调查及对生态系统内在规律的认识等基础研究方面,对如何进行科学经营、恢复植被、提高水源涵养效能等应用研究尚未系统开展。缺乏对所在地区的立地条件类型、适宜的植被结构模式以及植被恢复与建设技术体系的深入研究;在生产和科学上还没有解决大面积造林种草的关键技术问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高;对现有水涵林植被的可持续发展也缺乏科学系统的培育、经营技术;良种化水平低,适宜的造林苗木树种单一,数量短缺,培育周期长,不能满足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对林木、牧草种苗在数量、品质、品种上的需求。

2.3缺创新机制

祁连山区现有生态环境建设科研机构和项目设置层次不明,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协同作战能力差;研究项目针对性不强,专业研究与生产实践相互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社会利用率低;人才使用随意性大,缺乏激励机制。有限的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和低效运作问题严重,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科技运行体系的弊端比较突出。

3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恢复的科技发展战略构想

3.1总体思路

根据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的实际情况和科技工作的薄弱环节,科技发展总体上应从科学规划、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研究,整体推动,使科技工作适应西部大开发的要求,适应保护和恢复的要求,发挥先导作用。具体工作思路是:“围绕两大目标,建设三大基地,实现四个突破”。“围绕两大目标”即植被大恢复与经济大发展;“建设三大基地”即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优良林木、牧草品种繁育基地,快速恢复植被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实现四个突破”即在林木、牧草新品种选育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在植被有效保护和快速恢复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在区域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在森林资源监管和安全维护技术上有新的突破。

3.2主要任务

制定近期、中期科技发展规范和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植被保护与恢复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和技术交流网络;大力推广林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注重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创新和外溢技术的获取;围绕关键技术、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探索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最佳模式;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试验示范区;积极采用和推广使用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增加保护和恢复的科技含量,提高植被恢复质量;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开发资源,建成几个高效、自主的科技产业;重视人才培养,强化职工岗位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保护和恢复提供科技、人才服务和政策咨询。

4、对策与措施

4.1健全支撑体系,稳定科技队伍

在科技体制革中,要确保稳定一部分科研人员重点从事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应充分利用本省和中央在甘的科技力量,吸引接纳东中部科技力量,并将现有科研机构的布局向地、县延伸,产、学、研结合,建立具有重大科研攻关、新技术研究以及示范三大功能一条龙的研发体系。根据甘肃省现有的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科研力量的实际情况应确定祁连山自然保护局和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所为主体,联合甘肃省林科所、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以天祝县为主要试验示范基地,由省林业厅牵头,协调落实科技支撑工作。

4.2重奖科技功臣,用活科技人才

林业科学研究服务对象主要是林业生产建设部门或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许多科研成果难以形成产业,林业科研工作者很难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要借鉴国家重奖科技功臣的举措,对从事生态环境建设的科研人员从不同层次实行奖励政策,对在区域科研发展,尤其是在重大攻关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重奖。对为具备攻关力量的项目,公开面向省内外高薪聘请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承担项目主持人或学术带头人,“借梯上楼”,突破技术“瓶颈”。

【参考文献】:

[1]周生贤,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林业科技管理,2001,(2):4—13.

[2]国家林业局科技司,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我国的数字林业建设与规划。林业科技管理,200l,(2):29—30.

第一作者简介:司玉乾(1987-01),男,汉族,甘肃省武威市人,大学本科 ,林业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方面工作。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危机
浅谈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
现代文化冲击下的法国教育
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道德的关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论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做好科技宣传
发电企业科技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研究
历史视角下推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科技战略研究
针对现代科技伦理道德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