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辰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颜值”、“幸福指数”、“匹配率”等词在网络及生活中流传并被大量使用。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词。由“值”、“指数”、“率”、“度”这些数学领域的词构成的新词在生活中被不断创造。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些来自数学中的词进行分析,认为它们属于行业用语的泛化,受社会普遍价值倾向影响,在实际生活使用中形成了固定模式,数学词语意义的泛化以及同普通词语结合使词语量化,是隐性义素显化的结果,它突破自身范围局限,表现出形象性,群体性,双重性和时代性等特征。
关键词:数学;量化;隐喻;义素;认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8.043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8-0136-04
近年最热门的问题:“你幸福吗?”把“幸福指数”这类词推到了台前。这类词语多源于心理学方面,其中,数学领域中的一些词语被大量应用到了日常交际之中。例如:“颜值”、“幸福指数”、“满意度指数”、“信心指数”、“活跃指数”、“痛苦指数”、“称心率”、“匹配率”、“生育率”、“消费率”、“绿化率”,“危险度”、“稀有度”、“富有度”、“亲密度”等等。在日语中,脸被译成颜,“颜值”一词能走红也多少受到了日本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影响。虽然古语也有“颜”这个词,但意义同日语不大相同,更不及外来词的新鲜。“颜值爆表”、“颜值高人”、“颜值社交”等也由此而生。
一、行业术语泛化与量化词语特征
(一)行业术语泛化
行业术语是指某一学科或行业中的专门用语,具有单义性、准确性、理据性、局限性和专业性。行业术语的泛化可分为隐喻式泛化和引申式泛化。当一般的语言运用者为了表达其所要说的内容而将行业术语搬到非专业语境时,势必会引起语义的变化,从而使专业术语产生新的意义。
1.隐喻式泛化
隐喻泛化是指术语词所包含的某一隐性义素通过人们的联想、加工,根据其相似点应用到实际对话中来喻指特定的感情倾向。例如“难产”。
显性义素:+[孕妇分娩]+[胎儿排出]+[时间延长]+[难应付]。
隐性义素:+[偶然]+[痛苦]+[危及生命]。
“难产”本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胎儿排出时间延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往往抓住胎儿迟迟不能排出,孕妇经历着巨大的痛苦这一隐性含义来表现做事迟迟不能完成的意思。
2.引申式泛化
引申泛化是指通过专业术语词的某一特点出发,在应用到非专业语境中时直接衍生出来的新义,是专业术语词的某一特征的泛化。例如“下课”。
显性义素:+[上课时间结束]+[停止]+[休息]+[自由活动]。
隐性义素:+[改换]+[取消]。
本是指一节课的时间结束,学生可以休息、自由活动。在足球这一体育项目中,“下课”用来指教练因指导不力而被开除,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在这里就是从“下课”所体现的时间结束,休、停止的特点出发而衍生出的意义。
(二)量化词语特征
量化词语随着传播和被人们接受而存活下来,之后逐渐固定了形式,形成有特定意义的名词来代表意义相近的一类事物或现象。主要表现出来以下几个特征。
形象性:量化词语通过隐喻把比较抽象和离散的事物概括、归纳,用具体的、清晰的示例或数值等加以阐释、比喻。如句子“某某剧组演员颜值总和爆表”。在句中,“颜值总和爆表”的描述把演员们姣好的容颜用量化的形式做了简洁有效的评价,在后面又用上了“爆表”一词来加强语气和情感。“爆表”原意指仪表指针超过表上所示极限,在这里引申形容人的容貌特别好,把本来较为抽象不易捕捉的事情具体化,形象化。
群体性:顾名思义,群体性指的是对不同人群来讲,理解程度和深度都有着差别。越是年轻越是走在潮流前沿的人对新鲜词语的理解越是清晰和推崇,他们也是运用最多的人和推广者。只有当新词真正被人们所接受,它才会成为语言系统的一份子。
双重性:以“生美丽的娃,只为提高人类颜值做贡献”为例。在对人的容貌的描述中,用“颜值”高低来喻指好看与否,既表现出“数量”又表现出“质量”,又给人连续不断的感觉,形象生动。
时代性:词语的发展具有时代性,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新词。他们能否存活取决于人们的接受程度和运用程度。
二、量化词语的隐喻与认知
(一)量化词语的隐喻
来自数学领域的行业术语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并被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大量引用。同其他行业术语一样,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了变化,主要通过隐喻、引申途径产生了词义的泛化,不同的是,在词义泛化过程中因数学词义隐性义素的显化使得同它组成的新词语被数值化,形成了量化词语。在实际语言交际中,量化词语的隐喻使得交际变得高效、简洁、明了,又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倾向,所以被大量传播并存活下来。
日常生活中的量化就是指目标或任务具体明确,可以清晰度量。根据不同情况,表现为数量多少,具体统计数字,范围衡量,时间长度等等。这说明量化是把宽泛的事物具体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值”:在数学上是指演算所得结果。如:比值,函数值等。
“指数”:数学概念中,在乘方a^n中,n叫做指数。经济学概念中,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率”:数学概念中指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如:圆周率,税率等。
在专业领域之中,它们表现出了单义性,准确性,理据性,局限性和专业性。他们的意义单一、精准,有绝对的唯一性,不与其它产生元素产生纠葛。下面我们再来看近来流行的实际例子。
“颜值”:指人英俊或漂亮的程度。
“幸福指数”:指人对自身幸福感主观感受程度。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称心率”:指人对某一件群体或事的满意程度。
由表1可以看出,数学中的一些术语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意义上的变化,突破了本身领域的局限性,准确性和理据性也不再绝对化,隐性义素得以显化。因为它们的词义泛化,所以当其他的词与它们组合在一起时,既可以体现出数量上的大小关系,又能不失与它们相结合的那个词的原有意义。有了这一特性,一些与它们组合的词语带有了数量相关意义,成为了量化词语。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那些与人的心理认知相关的,没有明确数值标准的词语和数学词语组合形成的量化词语。
量化过程也是人们认知的过程,即隐喻过程,通过量化可以使人们更清晰地对目标事物进行理解。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在风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法。量化词语的隐喻可以说是结构隐喻的体现。结构性隐喻是指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不同,但它们各自结构保持不变,构成成分存在有规律的对应,如图1。
在量化词语这一认知域中,人们首先激活“颜值”对应的概念域中“值1”这个参照点,以“值1”这个参照点为依据,激活了与其相邻的相似点,即数学中“值2”这个目标参照点,在完成了一个概念框架下的认知转移之后,通过发散思维,联想数学中的“值”这个参照点来进一步完成概念框架的转移,从而完成“颜值”的概念转移,达到人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即是结构性隐喻。也是数学中“值”这个词隐性义素显化的结果。
一个词在经历了泛化和隐喻之后被频繁使用,很大程度上会进一步发生变化,有可能再一次产生新的意义或是词义进一步的泛化。“值”这个数学领域术语经过泛化,和一些情感倾向明显但数量概念模糊的词结合形成了量化词语“颜值”。但是“颜值”一词并没有停住它的脚步,随着越来越多运用的人加入,又表现出了进一步泛化的趋势。在“颜值”一词创造的初期,仅用来形容人的容貌,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应用到描述某件物体好看与否。例如:“你这个杯子颜值很高呀”。“颜值”一词通过“颜”的隐性义素+[表面]显化,它的词义被进一步泛化,突破了只用来形容人的容貌的局限。可见,词语的泛化和隐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系统。它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相互交替,不断扩大被应用的范围。
(二)量化词语的社会认知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得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由于心智活动和语言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由于心智活动难以观察到,因此语言是观察人类心智的一个重要窗口。
量化词语能被大量创造并活跃在日常交际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数值越来越敏感。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增长迅猛,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利益最大化,用数据说话等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逐渐占据主导。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背景下,把事情量化,用数字来衡量价值似乎是一件很便利又很实际的方法。如今股票,现货,期货大行其道,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其中,每天街头巷尾谈论最多的都是什么什么指数,什么什么率,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反映出现如今的人们做什么事都要做一番计算,比较。潜移默化之中,人们不自觉或有意识地运用量化词语并在广泛的使用中逐渐形成特定意义。
从另一方面来讲,“颜值”、“幸福指数”这一类量化词语能被广泛应用,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的不自信和迷茫。对于自信的人来说,“颜值”几何又能有什么意义?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又怎么会去计算“幸福指数”?在西方人眼中,不论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否好看,他们都会认为自己很有魅力。有一个西方妇女本身很胖,臀围很大,在我们看来可能她一点也不好看,但是她就认为自己很性感,甚至有人怀疑她还做了增加臀围的手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现今,国内的青年普遍比较浮躁,看脸、刷脸的意识充斥着各个网络之中。去年一则话题很是吸引人的眼球,说是中国男人的形象气质配不上中国女人。这话题一出便引起了各界关注,网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
可以看出,女性对男性“颜值”的在意程度并不是很高。这其中不乏现今社会对金钱崇拜所带来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固然美貌可以赚取更多的眼球,但是良好的修养,上佳的气质,认真的态度,踏实做事才是立足社会,赢得美好未来的基石。
三、量化词语的规范化
社会的进步和多元化促进了新词新语的产生,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除了增加表达新概念的词语外,也对原有词汇的规范和纯洁造成了冲击,使得词汇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在以前,人们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凡是出现新词新语,在不符合语言规则和使用习惯的情况下,由语言学者指导规范,不会流行开来。但如今形势大不相同,新词新语,方言词,外来词,行业术语等大量流行在人们语言交际中,像以前的人为干预已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判定一个新词规范与否有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理性原则要涉及到诸多方面,很难有效地实现。因为理性原则规律有很多,可能符合了这一条而不符合那一条,难以统一。陆俭明认为:“现在我们所了解的汉语只是冰山一角……已有的研究成果无论对推进语言理论的建设或是服务于应用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相对于理性原则,习性原则的可操作性更为有利一些。施春宏指出:“在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之间,现实中有将习性原则置于理性原则之上的倾向。”即便如此,习性原则也有着一些问题。词语的规范化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理论或概念就能彻底解决的,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进行调整。词汇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系统,它只会有相对意义上的稳定和纯洁。同语法规则一样,没有事先就成型的规则,它们都是从实际语言活动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如今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新词新语,这些新词新语能否被传播,应用不取决于是否经得起理性原则的考验,而是能否适合习性原则,更具体地说就是能否被社会接受,从而存活下来并进入到语言系统。对于量化词语的发展及未来是否会消亡我们不能下结论,就它的规范性而言,既然现在已被社会大众接受,并跨越了自身的局限性和团体性融入到了言语交际之中,那么就目前而言,我们可认为它是规范的,有效的。非黑即白的观点并不适用于言语的规范化研究。不论是什么词或规则,既然被社会接受并足以承载它将要承担的任务,那么它就是有效的。
四、结束语
词语是社会变化最直接的体现,不论是词语隐喻还是泛化都是应社会大众需要而生的。量化词语的隐喻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最直接、最简洁地体现出人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同时也是人们对自身不自信而催生出一系列的量化词语并逐渐模式化,成为代表特定意义的新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