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高校应该将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管理与实践中,将“教育、实践、孵化”三者打通,营造敢于创新、勇于争先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尝试创业的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实践和发展的平台,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文章以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创立与发展为例,介绍南京财经大学创业孵化器的独特的管理模式,提出创业孵化器发展完善的路径以及创业园建设的启示与展望。
关键词:创业孵化器;创新创业园;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一、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变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经济结构、产业规模、岗位需求随之产生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创新创业者成为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先锋,创新创业精神成为这个经济时代的核心精神。作为国家发展的源动力,创新创业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教育部联合其他八个部门实施新一期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新一轮的计划培养八十万名创业大学生。在不断的利好政策刺激下,各地的创业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李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刺激大学生这个弄潮儿群体站在时代改革的浪尖之上。高校为了扶持大学生创业普遍开设了创业基础相关课程。清华大学首设了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致力于培养高级创客;江苏省提出十三五期间将着力打造“优师、优课、优赛、优学”的“四优”发展格局,意在依托高校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社会。如何将“教育、实践、孵化”三者打通,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园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 我国创业孵化器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87年~2000年)。伴随着改革春风的脚步,经济模式的转型,“创业孵化器”一次被从外国引进过来,但是这一阶段仅仅是“探索”,孵化器更多的是政府的一种政策行为,创新创业意识较为模糊,孵化器企业提供的服务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一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孵化器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建立的孵化器主要是面向社会人员。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2004年)。随着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科技力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一阶段,科技部等部门颁布《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促进文件,孵化器的数量、规模快速增长,这一阶段孵化器的企业提供服务具备更高的科技含量。在这一氛围的影响下,北京等地的11家国家级创业孵化器开始面向在校大学生,各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开始成立。
第三阶段:进一步发展阶段(2005年~2013年)。据国家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1 239个创业孵化器,孵化器实现收入近5 000亿元,净投资额132亿元,科学技术专利7 000多项,新提供约118万工作岗位,有力的带动就业。各项数据都创出新高,可见创业孵化器发展的巨大贡献。这一阶段,我国高校的创业孵化器得到教育部门的扶持,大学生创业也有了极大的热情。
第四阶段:新阶段(2014至今)。随着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开展,网联网+技术的推广,创新创业的热潮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这种热潮还在持续。加以政策的扶持、社会资本的进入,大学生创业得到很大的支持,各高校的创业孵化器不断发展壮大。
三、 我国高校创业孵化器管理模式——以南京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园为例
1. 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建立与发展。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于2015年10月成立,是由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财经大学联合设立的一个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实体,它的重要一个功能就是培养和建构创业和创意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首批入驻企业30家,其中注册企业28家,企业法人为本校在校大学生的有19家,校内注册21家。月营业额在1万元以上的有12家,营业额低于1万的有6家。创业企业盈利状况方面,9家盈利丰厚,11家收支平衡,8家稍有盈余,2家处于亏损状态。无论大学生创业是为了赚取生活费以解决生活问题,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更好地服务社会,大学生依托高校创新创业园做了大量的尝试。但是园区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建立良好管理模式来提升入驻企业的质量和存活率,帮助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并逐步做大做强。
2. 南京财经大学创业孵化器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组成要素的系统反映,高校创业孵化器的管理模式是若干个相互作用的要素的有机结合,其使命是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南京财经大学创业孵化器管理模式主要有三个要素:
决策系统:机构设置及职责、规章制度。
实施系统:入园筛选机制、孵化器日常管理、企业考核机制。
支持系统:创业导师管理、创业基金管理、基础设施要素、创业氛围管理。
(1)决策系统。
①机构设置及职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设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审核创业园的建设和发展规划,负责创业建设的指导与推进。创业园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改革发展办公室、校友会秘书处、团委、工商管理学院等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有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相关人员组成。
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专家指导委员会、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为:研究解决大学生入园过程中的困难,协调入园企业与地方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入社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委员会下设创新创业管理的建设和发展规划,指导创业服务工作和入园企业的创业活动。
②规章制度。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十分注重孵化器规章制度建设,先后制订了《南京财经大学创业园管理办法》《南京财经大学创业园协议书》《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且在创业园运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
(2)实施系统。
①入园筛选机制。入园项目的审批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月和11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申请审批,创业学生提交入园材料。所需材料包括:创业企业申报书(可附发明专利材料);商业计划书(可附专家推荐材料);企业相关管理制度、企业章程;企业负责人简历及身份证明复印件,企业股东或合伙人身份证明复印件;校内注册企业填写的校内注册登记表及校内注册执照复印件;社会注册企业的营业执照证书复印件。校专家指导委员会对申报企业从项目的适应性、可行性、前沿性、学生综合能力、答辩情况等方面综合评定。被专家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企业报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审批的企业签署创业园入园协议,经过这一系列的评审程序,最终合格的企业搬迁入园。
②创业孵化器日常管理。企业负责人在接到进驻创业园批准通知后一周内,应尽快与学校创业园签署正式的合同。创业企业每个月度及年度须填写“创业园进驻企业季度、学期经营报告”。“季度经营报告”于下季度初五个工作日内、“学期经营报告”学期末前统一报学校创业园。对于未报送“经营报告”或工作无进展的企业,停止执行实施计划。于1个月内按规定纠正、补报的,恢复计划实施;逾期不纠正、补报的,中止计划实施。
③企业考核机制。学校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运行情况按照季度、学期进行考核评比,对于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在资金、学分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确认。对一些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经营状况较差或由于自身经营给学校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企业,学校有权给予罚款、警告或劝退的处分,对于违反国家有关法规的,将追究相关责任。
(3)支持系统。
①创业导师管理。为一步做好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及时推进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结合实际情况成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团专家委员会。由校领导任委员会组长,统筹创业园的建设。委员会通过对自荐和推荐的导师按导向性、实践性和专业性进行筛选,并且对聘请的创业导师发放聘书。创业园成立之初,共聘请校内创业指导老师5名,政府创业指导老师3名,企业指导老师8名。对每个入园项目同时指派至少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②创业基金管理。创业园的创业基金来源主要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拨款、校友及社会各界捐赠资金和第三方投资公司支助参股。创业基金5%用于创业园日常管理与运行、创业园入园项目专家评审、创业基金项目专家评审、优秀创业项目奖励、创业园项目培训与辅导等费用,其余全部用于资助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③基础设施要素。创业园的物资设备是其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物资设备的购置可行性论证、购置、使用、调拨和报废等全过程实施管理。加强物资设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物资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资源充分共享,提高使用效益,杜绝闲置浪费和公物私化,保障大学生创业园工作的顺利进行。
④创业氛围管理。创业园通过创业实训、创业培训、举办或参加创业大赛等创业文化活动,用来营造学校创业实践的氛围,具体做法包括:引进世界知名企业,构建实训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引进“全球模拟公司创业实训项目”,每年组织培训;学校通过校园网的网络资源进行成果展览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的宣传与经验交流,形成辐射作用;开展创业成果展、学生学术交流会、教师创新教育经验交流会、名家讲座、创新文化周等主题活动,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每年组织开展“创业名人进校园”主题活动,为学生传授创业知识,丰富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积极做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宣传工作,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组织创业大赛,选拔推荐优秀创业项目。
四、 创新创业园的完善路径
1. 在政策上重点改善创业环境中的金融、教育、服务和文化等环境条件。中国创业环境虽然在逐渐地改善,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环境条件除了在有形基础设施上是评价最好的以外,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教育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应该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探索,为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应该按照高起点、公益性、开放式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咨询辅导、孵化服务,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2. 打造“分层次、有体系”的创业导师队伍。按照师资专家化,对象全面化,方向多样化,面向高校、专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选聘就创业指导专家,建立由名师专家、骨干教师、企业家和主管部门人员组成的分层次、成体系的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举办创业沙龙等。通过导师引导甚至带领学生进行启发式创业实践教育,培育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分析力,提升学生的战略管理、资源整合、项目管理等技能,引导大学生真正感受创业,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
3. 对于创业孵化器的的兼职和专职的人员保障。高等院校从建立自身的学习模式开始就着手建立自己的专职和兼职的教师队伍和教师行政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校积极倡导以专任教师对于学生的项目进行指导,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智力的某种内在张力和偏好。一方面,在专任教师的聘任基础上要对专业导师的培养和认定,学校要在这些人员的职称评聘、后勤都关心的问题要予以深切关怀和解决。这样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教书育人的理念,在新时期,我们要依靠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于创业孵化器人员进行考察或者使用,这样有利于提升学校探索自己产业孵化器的内在含义和外在延伸题。另一方面就是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特别是实验实训课程的创新活动。学校要在总体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有导向性的引导学校的各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活动,特别是实验实训和实验课程的建设。在教学研究项目中,加大对全校性和专业性的创新创业类教材的建设力度。
4. 优化活动载体,把创新创业园打造成“有文化有温度”的创业社区。学校各相关部门、各学院和学生社团要开展各类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同时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平台等,形成“在校大学生——创业园实践基地——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的良性系统,助力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创业,成功创业。把创业园打造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分立的企业。建立创业园社交网络平台,定期举办内部联谊会或交流沙龙,进行理论、实践或专题案例研讨,共享资源,形成良性生态圈。
5. 进一步完善创业园服务机制,管理与关怀同步。加强创新创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创业学生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创业园提供政策咨询和法律援助,建立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树立典型榜样人物,开展榜样人物巡讲,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和覆盖面。与此同时,由于孵化器内的创业企业呈现多种多样,且面临着复杂的形式,需要较高的高素质人员参与对创业孵化器的行政运行中,从而提升创业孵化器参与市场运作的效率。因此,必须提升创业孵化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人员规范,也就是说,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创业园的管理与运营。
五、 启示与展望
1.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创新。南京财经大学创业园的孵化器管理模式实际是一个大胆创新、因地制宜的产业管理新模式。在当下,创业企业的自主发展不但依靠顽强的企业精神,更重要的是企业所背靠的创业园对他们的创新和自身的造血,从国家到地方创业孵化器的建立,其实都在围绕着一个命题:创新。唯创新才能发展,唯创新才能有未来。
2. “创业孵化器”是高校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在企业竞争力也在凸显自身的权威和重要地位,高校理论模式的研究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时候,那么这种现实需求自然就向理论的高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现实情况下,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得不到转化。一方面,由于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和很长远的整体规划;另一方面,高校的重任在培养人才,这种科研成果转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高校在“不务正业”。南京财经大学创业园孵化器的成功表明:科技成果转化在一定的环境下可以顺利转化并且得到一定的应用。
3. 创业孵化器是大学服务于社会和当地民生的重要载体。大学不但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现代理论和实际活动的创新之地。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对于美国高科技的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开启了高校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先例。发挥研究型大学的科技转化和理论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升级,将高校服务于社会和当地经济建设的目的作为科技园的重视理想模式,也是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一种“校社合作”的具体代表之一。
参考文献:
[1] 许国彬.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及其经验借鉴[J].青年探索,2013,(2):39-44.
[2] 吴道友,钟平.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24-226.
[3] 宋柏红.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创新型模式分析——以上海相关高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7):14-16.
[4] 孟新,胡汉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系统的构建及其实现评价[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44-15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重点立项课题“基于社会保障制度大学生就业创业效应的探索研究”(项目号:2016ZD062)。
作者简介:吴小明(1983-),男,汉族,江苏省泰州市人,副研究员,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南京财经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收稿日期:20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