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高校家访“互联网+”新模式

2016-12-23 22:38徐萌任俊衡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徐萌+任俊衡

【摘要】高校辅导员家访是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与桥梁,是加强学生、家长、辅导员三者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有效的家访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以文化人”和“思想育人”的延伸。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家访形式逐渐暴露其弊端,若不能结合当前新形势,寻找新的方式手段,那么家访最终将流于形式,难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家访与互联网相结合,开创高校家访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家访;互联网+

高校辅导员家访是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与桥梁,是加强学生、家长、辅导员三者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有效的家访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以文化人”和“思想育人”的延伸。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家访形式逐渐暴露其弊端,若不能结合当前新形势,寻找新的方式手段,那么家访最终将流于形式,难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家访与互联网相结合,开创高校家访新局面。

一、高校家访的概念与目的

1、高校家访的概念

高校家访,是高校为了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联系,通过运用各种交流方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解决学生各类问题,形成教育合力而开展的访问活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家访架起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成为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2、高校家访的目的与意义

首先,有效的家访提供了家长与教师交流沟通的契机。大学不同于中小学,中小学就近择校,大部分学生与学校的距离不会过大的超越于学校的距离,这就给教师与家长之间提供的交流的便利条件,而在高校中,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距离给交流沟通设置了屏障。家访为有效的交流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家访,教师能够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家长可以向教师介绍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家庭困难,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与生活环境。

其次,有效的家访能够直接地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家庭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学业困难学生,通过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学生提升归属感、责任感、成就感,及时地解决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降低突发事件出现的概率,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愉快地生活。

再次,有效的家访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有助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家访的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困难学生,应覆盖所有学生。对于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也要进行有效的家访。家访使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摆脱环境束缚,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更加有助于学生的日常管理。

最后,有效的家访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程度,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提供阵地。家访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单纯地了解受访家庭,其终极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家访这个平台,向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培养方案与成才目标,帮助学校完成教育使命。

二、传统家访形式比较分析

传统的家访形式包括实地访问与远程访问两大类。所谓实地访问即教师到达学生家中对其进行访问与交谈。此种方式比较传统与直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能够使教师掌握最直接的一手资料,通过对家庭环境的观察与访问,能够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在学业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但是此种方式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实地家访往往受到经费与地域的限制。由于经费的不足,一般实地家访都依照就近原则,选择受访家庭,这就大大降低了家访的受众面,只能在极个别学生中开展;其次,实地家访往往给受访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有些同学对于家访还是抵触的,认为家访就是教师向家长“告状”,所以从内心中是排斥的,内的排斥终会影响受访效果;最后,实地家访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难以解决本质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家访逐渐被众多高校采用,通过电话访问、短信访问、电子邮件访问、QQ群等方式对学生及家长进行信息的传达与反馈。此种方式不再像实地家访一样受到时间、地点的制约,我们可以运用远程家访随时对学生进行家访,并且大大提升了家访的受众面,减少了空间障碍沟通的不便,能够跨越异地求学空间障碍,最终形成家校教育的良性互动。但是远程家访模式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由于内容与形式的限制,使其缺乏系统的规划性,仅仅是几种方式的简单运用,并未形成系统化的模式,不利于形成家访的长效机制。

三、开创高校家访“互联网+”新模式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广泛,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是当今教育领域的全新探索。以“互动式教学”理念为核心,实现一对一互动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强化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即时沟通。开辟“互联网+家访”新渠道,为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有效平台。

1、建立家访互联网平台,形成家访长效机制

组建团队,建立“互联网+家访”平台,设计专门网站,完善木块管理,将家访主题与方式通过此平台一一展现,并实现实时互动与信息反馈,形成家访长效机制,超越时间、地域限制,将家访渗透到学生日常。

2、完善家访互联网平台模块与内容,实现家校的实时互动

(1)模块设计

实地家访路线及信息反馈模块:定期开展实地家访,将实地家访方案向全体学生公开,使学生深入了解家访目的、内容、路线等,并将实地家访过程全程展现(排除某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重点环节),接纳学生建议以及家访邀请。

信息发布模块:发布近期家访主题、时政新闻、学院最新动态、学生发稿文章等。

咨询模块:开设咨询模块,在线解答学生以及家长的有关问题,包括职业生涯咨询、学生事务咨询、心理健康咨询、学生发展咨询等。

实时聊天室模块:开设实时聊天室,实现家长、学生、教师三位一体的实时互动。

信箱模块:设立家长信箱、教师信箱、学生信箱,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资源下载模块:建立资源库,包括名家访谈、科技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资源下载。

成绩查询:家长、教师可以轻松查询学生学习成绩,掌握最真实的成绩数据。

(2)定期更换主题,选择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家访主题

家访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访贫问苦,家访的对象也不仅仅是贫困学生以及问题学生。家访应当与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当中。定期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通过信息发布模块发布主题信息、活动方式及具体实施方案,利用咨询模块、实时聊天模块以及信箱模块进行互动交流,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与互动。

【参考文献】

[1] 李  岩, 陈  利, 张  亮, 李  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访的运用与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06).

[2] 张  岩, 陆梦颖, 韩  鹏. 大学生适应性与手机互联网依赖的关系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10).

【作者简介】

徐萌,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助教。

任俊衡,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