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创新板书设计策略

2016-12-23 12:18郎怡�オ�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概括性板书设计说明文

郎怡�オ�

板书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练”艺术。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笔者以中职语文新教材为例,谈谈课堂创新板书的设计策略,以期发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有价值。

一、依“内容”选择

1.阅读教学依文体因课而异

(1)议论文和说明文文体可选用表解法和对比法

议论文和说明文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板书设计要尽可能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概括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表格是常见的语文板书形式,它有整齐、对称、均匀、清晰、明了之美感,可以对说明文中的一些科学性的词汇进行归类,化繁为简,易于学生掌握。

例如,在讲法布尔的《蝉》这篇说明文时,学生阅读课文时明显感觉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抓不住课文重点。于是我将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设计成一份表格,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填入表格中,学生就可以依据表格中的提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既形象又富有概括性。

(2)散文和诗歌文体可采用图文并茂式

散文和诗歌因其优美的语言和文字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所以我们在设计板书时应力求新颖,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图文并茂式板书具有简笔画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再根据课文内容配以简练的文字说明,构成板书,有图文并茂的效果。

例如,在讲《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时,为了呈现作者心中向往的小屋,我将板书设计成一座小屋,将现实中的小屋和心中小屋进行对比,以此体现作者的高尚理想。

(3)小说教学可采用线条标示法和符号沟通法

小说因其故事性强和矛盾冲突强烈颇得学生的喜欢,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根据故事的发展和冲突角度进行设计,采用简单、清晰的线条标示法和符号沟通法。

例如,我在讲《鸿门宴》时,为了呈现这篇课文紧张的情节,选用了线条标示法。用线条和箭头表明情节发展的张弛,绘制了宴会中的情节发展图,将人物和情节呈现其中,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就能抓住人物和情节,也突显了教学重难点,体现了板书设计的优势。

2.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活动可采用文字表述式板书

与过去的语文教材相比,中职新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因其独特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择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板书为辅的方式,板书多采用文字表述式,放手让学生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一举两得。

二、依“生”选择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各要素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认知的自觉性增强,个体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都基本趋于成熟,个体差异突出。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更应该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选择板书设计。

中专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基础差,被动学习,甚至是厌学,没有新意的课堂往往是沉闷的,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为学生的学习底子差,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专注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提问中往往设计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设计板书时应尽可能地化繁为简,用简单的、概括性的、科学性的又富有美感的板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祝福》第一课时用箭头和符号,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呈现出来,条理清晰,概括性强,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三、依“师”选择

1.理智型和严谨型教师

理智型和严谨型教师的教学特点是:教学一板一眼,逻辑思维突出,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次分明。这种风格的老师在选择板书时,既可以选择传统板书,也可以选择多媒体现代板书。无论哪种形式的板书都能表现出他们严密的教学逻辑和严谨的教学结构。

2.感情充沛型和幽默型教师

感情充沛型和幽默型的教师也有其独特之处,他们感情充沛、幽默风趣,讲课过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课堂互动比较多。这种教学风格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产生灵感,所以,生成性的知识比较多。现代板书的预设成分大,无法及时将学生发言和讨论的亮点呈现出来。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可以随时板书、随时总结。所以,课堂上可以传统板书为主。

总之,创新板书更讲究科学性、美观性、逻辑性,更加关注学生的特点,强调以生为本,体现构建和谐课堂的现代教学理念。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商业学校(210036)

猜你喜欢
概括性板书设计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怎样构思人物描写类文章
中学语文板书设计微探
核心素养需要板书设计回归理性
高中美术课堂板书设计研究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初中语文板书设计的教学反思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议论文中的记叙性文字
宪法裁判审查标准之禁止概括性委任立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