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爽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的模式以及理念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之中.现阶段,数形结合的教学理念正实践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环节中,并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教学成就.本文基于此,以教学实例为依托,分析探讨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实践.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教学;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关的教学知识都过于抽象,而这一时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尚未成熟,这种矛盾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不理解而出现了抵触的心理继而不利于实际的教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相关的教育者在教学环节中逐渐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能够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由此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其理解相关的教学知识点.
一、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
所谓的数形结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相关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使用几何图形来帮助教学,从而使得抽象的数字理论变得简单明了,从而由此加深了学生的相关理解.关于这一方面,笔者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相关内容为例.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出示题目“一杯饮料,小明喝了饮料的一半还多20毫升,还剩200毫升,这杯果汁原来有多少毫升”来进行相关的习题演练,并做出讲解.事实上,学生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会由于缺乏相关的思维概念,继而做出200×2+20的运算,并得出果汁原有420毫升的错误答案.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实际的讲解过程中,除了进行传统的授课讲解之外,还需要在这一环节中穿插图形,相关图形见下图.
通过相关的图形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于这一数学知识的直观理解.使得学生明白,如果采用上述的做法进行解答,就会误以为200毫升就是饮料的一半,继而导致解题的错误性,并得知实际的解题步骤是(200+20)×2=440.
通过相关案例可以得知,图形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的理解,并推动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
二、数形结合,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以形教学,优化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还需要以数教学,带动相关图形题目的解答.事实上,通过数学计算进行相关几何图形题目的解答,能够培养学生相关的空间思维能力.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包装的学问”一课为例,这一课讲述的数学知识点是立体几何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因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继而帮助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拿出两个长为15 cm,宽为10 cm,高为5 cm的长方体,并提问如何摆放才能使得这两个立方体合并之后的表面积最小.
实际上,学生通过实践,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摆放方式,具体摆放如下图.
通过对于摆放之后的立方体的表面积进行计算以及分析之后,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两个长方体的重叠面积越大,拼凑后的新的立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能够快速地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点之外,还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动手操作、实物观察以及抽象概括这三个环节,加强了对于空间思维能力的锻炼,继而培养了学生的相关能力.
三、数形结合,具化相关的数学概念
前文说到,现实中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充满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教学的过程过于枯燥,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因为难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而出现厌烦的心理,继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现阶段,随着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继而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
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千以内的数”一课为例,在相关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对于相关的十进制制度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对于这种抽象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图形,继而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事实上,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下图所示的几何模型,将十进制的抽象转换变成具体的数据模型的转换,继而帮助学生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
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逐渐采取了数形结合的教学理论.现阶段,数形结合的教学理论逐渐被相关的教育者所认可,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随着该理念的实践逐渐开展,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也取得了诸如帮助学习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学习效率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