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整理)
诺奖“红宝书”解析生活中的各种“契约”
◎小言(整理)
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姆斯特姆,两位原本是在经济领域里表现出众,不过因为最近摘下诺贝尔经济学大奖,他们的名字与契约理论的研究成果展现在公众视野里。
奥利弗·哈特,1948年生于英国,1974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本特·霍姆斯特姆,1949生于芬兰赫尔辛基,美国斯坦福商学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目前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
看起来,契约理论无非是研究保险索赔,薪资,财产权这些微观领域的问题,没什么兴奋的,可这些恰是现代经济的基本构成。
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由无数的契约搭建而成的。而人类相互合作的最大障碍,就是大家利益不同。在现代社会,即使利益冲突不能通过契约完全解决,也可以减缓许多。契约是一种如此强大的工具,要理解贸易是一种对价关系,交易永远涉及双方利益的权衡,契约理论是十分基本的。当然,由于直接涉及利益问题,契约的设计必须正确恰当以保证各方的利益。
简单来说,我们每天上班就是在履行自己与单位之间的契约关系,在餐馆吃午饭就是在履行我们与饭店老板之间的契约关系,坐出租车回家就是在履行我们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契约关系,要求小区物业及时修理路灯就是在履行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契约关系,揭发官员腐败现象就是在履行我们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
总之,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契约的社会里。这里的契约通俗地说就是合同,但是比合同的意义更广泛。它包括短期的或长期的契约,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契约,显性的或隐性的契约。
契约理论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用途。长期以来,国企改革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任务,而国企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产权改革,就是改进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在这方面,完全契约理论所研究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问题,都可以用于分析中国的国企低效率问题。因为国企低效率的原因就包括经理人的卸责以及国有资产流失,也包括国企经理人的选拔问题。还有可以套用的是,国企改革离不开对国企经理人的股权激励,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国企努力,就必须解决他们的激励相容问题。
在西方社会,契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商业合同,而是无处不在的精神。因此,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不仅是学习理论本身,还应是学习理论的传承和背后的文化精神。
两位大咖创造了一个考虑周到全面的合同设计框架,其中包括了企业高层的绩效工资、保险中的自付部分以及公共部门私有化等。这些理论还涉及一些契约设计中的漏洞,以及帮助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契约与制度等。
故事一:CEO该怎么拿薪水?
在上世纪七十年底末,本特·霍姆斯特姆就研究过公司的资方(例如公司的股东)如何为公司的代理人(例如公司的CEO)设计一个最佳契约。这样一个契约应该仔细考量“风险”和“激励”之间的平衡,将代理人的薪水和公司表现挂钩。
这牵扯到很多现实问题,比如:
1.雇员不仅应该靠薪资被激励,还应该受到潜在升职机会的激励。
2.在一个团队中,一些混日子的员工可能因为其他人的努力而受益,如何给员工们更合理的报酬?
3.如果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过度强调短期的现金流表现,他在公司治理中可能就会忽略公司长期的健康表现。如何激励CEO更多为企业长期健康考虑?
4.一家公司的股价反映出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因素,有些因素是再有能力的CEO们也控制不了的,所以,如果仅仅将高级经理人的待遇和公司表现挂钩,结果可能是让他们仅仅因为好运气受到褒奖,因为坏运气受到惩罚。
故事二:车险该全赔吗?
在保险领域,如果你投了车险,一般来说你都不可能被全额赔款。假设车祸发生纯属偶然,当然这时如果车主有一个全险,可以免除所有损失,那是极好的。但是请注意,全险涉及一个“道德风险”:如果每一位司机都有全险作为保障,大家开车时可能就没那么小心谨慎。
车险中涉及的契约关系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影响。
第一,利益冲突。如果我们都很小心,全险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现实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天使。
第二,考量因素。不是车主所有的举动都会被注意到。假设保险商看得到车主所有粗心的行为,那他们就可以选择对一些纯粹的意外做出全部理赔,而不是那些因为车主的粗心行为酿成的车祸。但这在现实中做得到么?
他们的问题有点多
从小故事中看出,契约理论针对人们在契约制定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道德风险问题,即偷懒问题
比如,物业收取了业主的物业费,却不及时修理坏了的路灯,就是一种偷懒或卸责行为。这种行为换到官员身上,就是时下讨论的懒政怠政问题,用契约理论讲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问题,就是撒谎问题
举例来说,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希望找到合格高素质的员工,但是并不清楚每个员工的素质。此时,员工拥有不对称信息,他就有动力掩盖自己的真实类型,总是倾向于说自己是高素质的员工。
>思想者说
对于偷懒问题解决的思路是,要让当事人不偷懒,必须保证当事人在勤奋时的期望收入高于偷懒时的期望收入,这样当事人就不会偷懒了,并且这有利于双方的总利益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激励相容原理。其实说白了,就是契约的设计者要采取赎买的思路,但赎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经济学强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思路也是类似的赎买思路,不过相对更复杂一些。还有找监工的办法,让那些技术水平高的人当监工监督员工,他们这些“高人”本身很难监督,就让他们监督别人。当然,监工拿的工资必须高于其他员工,才有积极性。监工也需要监督,要有考核机制,例如产出提高,利率增加等等。
另一个办法,让员工分享一部分剩余收益。员工拿固定报酬,跟企业亏损盈利没关系。工人拿工资,银行拿利息,地主拿地租等等,剩下的才是老板的利润。所以,老板拿的是剩余,是剩余的所有者,这就是所有者的含义。如果给员工一部分股份,某种程度上,员工也成了主人,当然就有积极性了。这就是股权激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