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知语境的研究对于语言学及多个相关学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认知语境和语篇的关系,探讨认知语境在语篇理解中的制约和解释功能,能使语篇使用者根据认知语境,寻求最佳语义以达到对语篇最大程度的理解。
【关键词】认知语境;语篇;制约功能;解释功能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语境是一个包容范围非常广的概念,它包括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言内语境即语言本身的环境;言外语境既包括语言外的语境,即指语言所依赖的社会文化语境等客观语境。语言学家最开始认为语境是事先存在的、静态的,并且它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语言使用者的主体作用。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家认为不能把语境看作静止、孤立的单一体,因为对语境的静态研究不能有效的起到解释并且知道交际的作用。所以我们对说话人话语的认知,不是被动的接受语言信息,而是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主动发现和推断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内涵,其推理能力来自于对世界的经验和认识。因此,对认知语境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语篇理解的效率。
一、认知语境与语篇的关系
1、认知语境的概念及特点
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 & Wilson提出了“认知语境”理论,并且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语言交际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把人的认知活动和语境结合起来,形成认知语境的概念。他们将语境定义为“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定,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因此,语境是某人所具有的一种知识的排列,在话语构建及语篇理解过程中,认知语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认知语境有许多特点:(1)动态性。在交际过程中形成的认知语境假设是随着交际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所处的外部坏境和认知能力的差异,面对同一个信息不同的语言使用者会根据各自的认知环境对语境进行相应的推理,从许多可供选择的假设中组成自己的认知语境。(2)可选择性。认知语境包含着各种信息,话语理解是在语境的基础上实现的,涉及读者对语境假设的不断选择、调整与顺应。选择语境的过程就是寻求语篇最佳关联的过程。(3)关联性。语篇理解是一个根据语篇所提供信息或假设去寻找最佳语篇关联的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过程也就是读者通过语篇所提供的信息和假设,再从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假设,从而推导语篇所要传递的意图。对语篇理解起主要作用的是读者的认知语境假设。(4)经验性。阅读理解中的认知语境是体验性实践的结果,具有经验性的特征不同于话语,书面语篇没有任何外部语境,所以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创造内在的语境。这种内在的语境实际上是从语篇语篇通过推理而获得的认知语境,即基于经验的概念化、图示化的知识。
2、认知语境与语篇理解的关系
语篇产生于语境,也是语境的组成部分。语篇通常是以语境为基础,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了特定的语篇模式和语篇结构,而语境也要通过语篇才能体现出来。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境既不是在语篇中客观存在的,也不是在推理之前已经存在或规定好了的条件,而是对语篇的动态推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认知语境作为理解语篇的前提,在进行语篇分析时,我们既要注意语篇内部的环境,又要兼顾到语篇交际中所蕴含的情景语境和反应话语的文化语境。语篇的分析过程其实就是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其中涉及了语境假设的选择、延伸、调整与顺应等,所以它可以揭示语篇的认知状态。
二、认知语境对语篇的制约功能
认知语境对语篇理解的制约功能主要指语境对语篇读者使用与理解语言的制约,Sperber & Wilson认为,关联原则可以影响人们对命题形式的识别,即信息处理是听话人应选择与关联原则一致的理解。为了减少读者对语篇理解所付出的努力,作者往往会对自己要表明的意图进行制约,也即缩窄受话人对认知语境的选择范围。
1、认知语境的制约使语义的理解更加具体明确
语境含意是话语本身信息和认知语境相结合的产物,说话者通过大脑的认知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恰当的认知域。比如:
(1)A:Do you remember Peter,the headmaster of our college?he is the mayor of this city now!
B?Really?
在例(1)中,说话人与受话人共同认识的名叫Peter的人可能很多,但讲话者用“head master of our college”对“Peter”进行了制约,从而也制约了听话人对认知语境的选择,话语越直接明确,听话人对认知语境的选择就越受到制约。话语就更容易产生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效果。使听话人很容易理解话语而不至产生误解。
2、认知语境对语篇预设的制约作用
语篇的语义内涵会限制受话人对认知语境的选择,关联理论是语用推理的认知基础,为语义理解提供了心理依据。如:
例(2):The policy didnt cause the depression of the economy。
例(3):The depression of the economy was not caused by the policy。
句子(2)可能具有两个含义:
第一,The policy affected the economy,but the economy was not in depression。
第二,The policy affected the economy,but the depression of the economy was not caused by the policy。
而句子(3)仅仅只有上述两个含义中的后一种含义。这两个句子意义上的差异事实上是由于预设不同而造成的。(2)的预设是“there was apolicy”,而“the depression of the economy”是个潜在预设,它可以扩展为“the economy was in depression”,但随着语境的变化,也有可能被废除。而(3)的预设是“the depression of the economy”,这不是潜在预设,不能被废除。
由此可见,由于认知语境的差异,同样的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预设,对同一个语篇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交际双方需要通过大脑的认知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恰当的认知域才能理解语篇的具体意义。
三、认知语境在语篇理解中的解释功能
解释功能指语境可用于解释传统语义学无法解释的语言意义。它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消除语篇语义的模糊性
在英语中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而词是构成语篇不可或缺的因素,这就导致了由这些词构成的语篇语义的多样性,造成了语义的模糊性。依靠认知语境,它们大多可以得到明确的解释。例如:
例(4):She stood by the bank。
例(5):John broke the record。
例(4)“bank”一词可做“银行、岸边”理解,例(5)“record”可作“档案、唱片、记录”解,放在具体的认知语境中,它的意义就很明了不会造成误解。因为认知语境有其伴随性,所以深层结构的多义性就可以得到解读。由此可见,在认知语境的参与下,语篇的意义被确定了,而它本身的模糊性被消解了。
2、明确语篇的具体内涵
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语境在不断地变化,语境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所以理解话语的关键就是选择最佳的语境。如:
例(6)A:Lets go to a lecture this afternoon。
B:Ive got some assignments to do。
例(6)A的认知语境帮助A知道“参加演讲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的”这样的事实。所以当A听到B的回答时调用自己认知语境中的相关语境信息,通过推理得出:参加演讲需要花费时间;如果B在今天下午参加演讲,那么他一定没有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了。因此,有时理解语篇要求读者运用大量的背景知识双方的互明,确立最为相关的假设,产生语境含义,通过认知语境来进行尽可能多的推理以达到对语篇的理解。
3、补充语句中的省略成分
在言语交际中,省略成分往往是通过人对其话语的认知结构来补充完整的,人的认知心理将话语以及与认知语境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对话语的正确理解。认知语境就是从动态的角度去补充话语中省略的成分,使话语的意义更加地明确完整,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交际的目的。例如:
A:Do you think we should invite Peter for dinner?
B:His mother is in hospital。
在这个短对话中,就其表面的话语而言,两个人所说的话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B似乎答非所问。如果要理解B意欲表达的话语意思,A就必须通过自己的认知语境,利用其相关的信息把B所要表达的意思补充完整,即:Peter could not come to dinner because his mother is in hospital。由此可见,认知语境对语篇中的省略现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四、结束语
认知语境在语篇生成和理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语篇理解的基础是双方认知语境的互相显映,由于双方的认知环境存在差异,在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语篇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把认知语境渗透到语篇理解中,可以更加具体明确地理解语篇的信息,在读者整体认知的基础上,获得语篇信息的完整性,以便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otic Perspective[M].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97-105.
[2] 何兆熊, 蒋艳梅. 认知语境的动态研究[J]. 外国语, 1997(6):16-22.
[3] 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me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 well, 1986:75-83.
[4] 冉永平. 语用过程和语用制约的认知心理依据[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 郑亚南, 黄齐东. 预设的认知语境研究[J]. 语言学研究, 2007(10):121-127.
[6] 周国辉. 论认知语境对汉英语多义性的解释力[J]. 外语教学, 2005(2):34-36.
[7] 罗 丹. 认知语境在语篇中的功能研究[J]. 海外英语, 2012(8):220-222.
【作者简介】
姚毅(1981—),女,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