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中 元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和效能的状况与发展
樊 中 元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语言产业是指语言为内容、材料或是加工、处理对象,生产语言产品以满足消费者语言需求的产业。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状况为:缺乏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经济效能的认同、产业化意识比较薄弱;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发展缓慢且不均衡,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经济尚未融入整个经济产业结构中等。发展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主要应该做到:提高民族语言教育产业认同感、树立民族语言教育的效能意识;根据广西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确定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和效能的发展方法及途径;注重民族语言的本体传承,重视培养民族语言教育型人才。
民族语言教育;产业;效能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是语言最主要的功能。从语言交际的性质看,语言交际是社会行为,具有社会性;从语言本身的性质看,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征,世界语言呈现出多样性状态;而从记录语言的载体看,目前世界语言的载体越来越丰富,具有多型化。语言的社会性、多样性及其多型化等特征为语言融入市场机制和产生经济效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以语言为对象而形成的语言产业也就应运而生。根据人们的研究,语言产业是指以语言为内容、材料或是加工、处理对象,生产语言产品以满足消费者语言需求的产业。从目前语言产业的发展状况看,语言产业形成的类型见图1[1]:
图1 语言产业类型及层级系统
语言产业是世界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产生的经济效能及形成的产业规模化特征越来越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语言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能对其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欧盟各国,语言产业被列入若干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2]而作为使用面积最广、世界最大通用语言的英语,凭借其强大的地域、群体、科技、文化和政治等优势,从世界各国获得年均100亿欧元的净利润。在中国,近年来,由语言而引起的各种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广泛,语言的经济效能正引起国内的极大关注,各类与语言产品和语言服务相关的语言能力、语言内容及语言处理等产业应运而生,并且有迅猛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围绕我国语言产业特征和经济效能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得以开展。陈鹏系统地阐述了语言产业的基本概念,并对语言产业包括的各要素作了细致分析。[3]李宇明讨论了语言和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语言也是“硬实力”的观点。[4]屈哨兵系统地阐述了语言作为服务系统所包括的五个部分,即语言服务资源系统、语言服务业态系统、语言服务领域系统、语言服务层次系统和语言服务效能系统。[5]贺宏志系统地论述了语言产业的相关理论问题,讨论了语言资源、语言服务、语言产品、语言需求等相关范畴以及我国语言产业的发展机遇与发展战略,并指出了语言产业发展在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战略上具有的经济意义和战略价值。[6]高传智结合我国语言产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发展我国语言产业的一些思路和建议。[7]丁云亮、李源等也指出了我国语言产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一些发展我国语言产业的可行性规划和策略。[8]虽然目前我国的语言产业架构和语言产业理论研究已成雏形,但总体来看,中国的语言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语言产业经济还没有正式作为一个产业门类进入国民经济的统计范畴,有关语言产业的发展和管理还没有整体性的规划,语言产业的分支行业之间尚未形成有机关联,语言产业的经济效能相对比较低。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壮族、侗族、苗族、瑶族、京族等12个民族。除回族使用汉语以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几种语言,全区共有13种民族语言。因此,广西语言资源丰富,语种纷繁复杂,并且语种地理分布广泛,是中国语言最复杂的省区。语种的复杂、语言资源的丰富为广西语言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商机。挖掘利用广西民族语言资源,大力发展广西民族语言产业,提高广西民族语言经济效能,是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将广西民族语言的整体产业状况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其他国家的民族语言产业和效能状况相比较来看,广西民族语言的产业发展还处于相对弱势状态,由民族语言产生的经济效能还没有得到凸显,这形成了广西民族语言资源丰富而民族语言产业发展和经济效能低迷的不平衡状态。本文不从整个语言产业角度来考察广西语言的产业和经济效能状况,而仅从语言教育产业的角度来考察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现状,并说明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及其效能的发展途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各民族的平等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各民族语言地位平等。但从民族语言的产业发展来看,目前中国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初始阶段,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而在广西,虽然语言资源十分丰富,民族语言能为民族自身及各民族之间的信息交流、民族文化、历史研究等提供较好的服务,但从经济角度看,以民族语言作为一种产业,特别是在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经济效能的认同,产业化意识比较薄弱。促进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提高民族语言教育的经济效能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取得对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认同、具备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意识,即在运用民族语言、从事民族语言教育的行为中,充分认识到民族语言教育的产业性能和经济前景,从而具备发展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主观前提。但实际上,目前广西区内有关民族语言教育的产业意识非常薄弱,对民族语言教育的经济效能没有基本的认同。对此我们在桂林地区进行了一项简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高校学生及从事各类与文化有关的社会工作人员,共计收到有效问卷63份,调查内容及结果见表1:
表1 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经济效能认同情况
调查显示,人们对于民族语言教育的经济效能问题了解比较少,有74.7%的人不知道民族语言教育产业能产生经济效能,有69.8%的人认为或者不确定民族语言教育有经济效能,有77%是人不能举出民族语言教育产生经济效能的例子。因此,调查表明,目前广西区内社会各界对民族语言教育的产业和经济效益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忽视了民族语言教育产业效能在语言产业甚至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低估了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经济效能。从与各民族语言教育有关的各级各类研究和职能部门看,民族语言教育产业效能仍被弱化性地归入文化、教育产业,且所占比例极小,显示不出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缺乏比较科学合理的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对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研究成果相当少见。如在2014年的《广西文化发展报告》中,有文化产业、文化传播、区域文化等有关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报告,但作为广义文化中的语言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等并没有纳入文化产业的调查研究中,也未涉及相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9]这充分表明民族语言教育以及整个语言产业都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人们对民族语言教育经济效能的认识尚未渗透到思想意识中。
二是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发展缓慢且不均衡。目前较为典型的民族语言教育产业主要包括语言教育培训、语言翻译、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艺术、语言推广(语言传播)、语言康复、语言创意、语言会展、语言能力测评等。而民族语言教育产业仍以语言培训、语言出版和语言翻译等传统业态为主,这些产业中有的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较好的市场,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如近年为适应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传承需要,各地陆续开展了壮语、苗语、瑶语等民族语言的培训活动,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壮文学校(武鸣)等或长期或短期地开设了壮语培训班,广西民族大学还有专门学习壮语的网站。同时,随着有关民族语言研究的深入,民族语言教育的出版事业也得以发展。但总体来看,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发展的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发展程度高低不等,产生的经济效能比较低,各种支持民族语言教育发展的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民族语言产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竞争性;和其他语言教育产业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劣势。以广西语言教育产业为例,陈玉莲调查分析了广西语言培训的产业规模情况,截至2012年底,广西共有语言培训机构256家,分布在广西的14个地区,这256家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英语培训,几乎没有民族语言教育的培训内容。[10]
三是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经济尚未融入整个经济产业结构中。任何一个产业都是整个社会产业系统中的一部分,都和其他相关产业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动的关系。民族语言教育产业也是如此。民族语言教育产业既是语言产业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甚至整个社会经济构架中的组成部分,它不能脱离其他相关产业系统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民族语言教育产业也能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就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和其他语言产业关系来说,它和民族语言的出版翻译、文字处理、软件设计等产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发展民族语言教育产业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将其纳入到语言产业系统以至区域经济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框架中,使之在整个语言经济、区域经济或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有一个合理的地位并平衡发展。但是,从目前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发展来看,民族语言教育相关的产业发展与民族语言的其他产业、与广西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合理协调地发展。黄卫平调查发现,目前广西的语言教育培训呈现出以英语为主的单一局面,除此外,其他语言的培训也只有一些东盟国家的小语种,如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等。[11]对于广西境内的民族语言教育培训很少,仅有的一些教育培训如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的壮语培训班等也是属于义务性或者政府的计划性行为,不属于语言的产业行为,很难产生经济效能。因此,从这点来看,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不仅还没有真正融入到广西经济构架中,还没有成为广西经济结构中的组成部分,甚至在广西语言产业系统中还没有占到应有的地位,这既与广西民族语言资源丰富的状况不协调,也与广西语言产业的发展要求不适应。
基于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无论从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还是从民族语言的经济价值来说,加强广西民族语言教育的产业发展,提升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都是一项值得重视和努力的工作。总的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推动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
(一)提高民族语言教育产业认同感,树立民族语言教育的效能意识
经济系统与意识系统是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的对立和依赖关系,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意识,具备适应经济、驾驭经济的观念和意识系统,才能最大可能地保障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因此,经济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密不可分的。发展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同样如此,首先应该提高社会对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认同感,牢固树立民族语言教育的效能意识,具备这样的认同和意识,才能使整个社会充分重视民族语言教育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并在社会经济体系和发展行为中,自觉地将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纳入到经济发展体系中来。具体地说,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要有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和效能的认同意识。认同是群体对同一对象在态度、情感、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趋同,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和效能的认同即是指人们对民族语言教育在产业和效能上有共同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倾向,具备规划和发展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意识,能够认识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和效能对语言产业的经济贡献,从而形成发展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群体诉求和促动。二是要有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和效能的自主意识。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民族语言教育产业不能完全依附于政府计划经济的体制规划,而应该成为自主发展、自主经营的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经济有机体。因此,要发展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就必须充分树立发展产业和提高效能的自主意识,最大程度上发挥人们对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发展的能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具备这样的自主意识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展民族语言教育产业,保障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规模化运行和发展。三是要有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效率意识。民族语言教育产业既然是一种经济行为,就应该使人们认识到在该经济行为中所预知的经济效率,如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效率预算、经济数据库的指标建立、不同经济行为的利润获取平衡等。具备了效率意识,才能引发人们在民族语言教育产业中追求效能的欲望和动力,才能将主观的经济意识付诸于实际的经济行为。
(二)根据广西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制定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和效能的发展方法及途径
语言的本能是服务于社会交际,而不同语言在服务群体、服务区域、服务时间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个性表现,或者说在服务功能上具有不平衡性。基于语言服务功能的个性差异,不同语言在产业和效能上也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总体上看,语言的产业发展和效能特征与语言的两种基本状况相关:一是语言的服务区域和群体。语言的服务群体越多、服务区域越广,则其越具有产业发展的机遇和规模基础及较好的效能预期及结果。在这方面,英语是最好的例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面积最广、使用人口仅次于汉语的语言,有人估计,全球英语教育市场,除大学和政府培训机构外,约有600亿美元的规模。在我国,据统计,仅英语学习市场年产值已经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翻译市场年产值约120亿元人民币。[11]2二是语言的多样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越具有多样化,则由语言所带来的产业规模就越大、产生的经济效能就越高。如瑞士是个语言多样性国家,有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罗曼山地语四种语言。研究表明,瑞士语言的多样性,每年为国家创造500亿瑞郎的收入,约占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10%。[12]2广西属于语言多样化区域,使用着包括壮语、苗语、瑶语等13种民族语言。而在各民族语言中,在使用人口、使用面积和服务政府功能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目前各语言的教育产业化和效能特征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局面。因此,根据广西语言多样化和不平衡的特征,制定适合不同民族语言的教育产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是发展广西语言经济的主要任务。具体地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根据广西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特征,成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民族语言教育产业机构,制定适合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策略和长远规划,完善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法律和政策,切实合理地指导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科学发展,使民族语言教育体现最大的价值空间。二是从微观上,根据具体语言的特征,分别制定各语言在教育产业发展上的规划。特别是在语言产业系统中,不同语言的产业和效能特征都不相同,因而在产业规划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各民族语言的教育产业特征,使不同民族语言在教育产业上所创造的效能达到最优化。
(三)注重民族语言的本体传承,重视培养民族语言教育型人才
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使用的能力,只有具备某种语言能力的人才能从事民族语言教育及其产业行为。因此,注重民族语言的本体传承是发展民族语言教育产业、提高民族语言经济效能的基本前提。根据陈海伦、王里平的调查,虽然在广西少数民族中具有使用母语能力的人的比例相对较高,如京语为98.65%、侗语为95.06%、仫佬语为92.44%、苗语为91.91%、壮语为90.46%、瑶语为78.60%、毛南语为72.12%,但从可预知的发展状况看,某些民族语言如水语、彝语、仡佬语、布依语、土家语等由于使用人口较少,其语言将在社会上越来越处于弱势,具备该语言使用能力的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12]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对使用母语能力比例较高的民族继续保持强势的使用状况,另一方面要加强使用母语能力比例较低的民族的语言教育和传承工作,不断提高其使用母语能力的比例。总的来说,无论从语言与文化的传承还是从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来看,都应该注重各民族语言的传承,合理扩大民族语言使用区域,提高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样就能为民族语言教育的产业化提供语言本体基础。当然,能使用民族语言的人并不一定具备民族语言教育的能力,要发展民族语言教育产业,还必须培养一批能从事民族语言教育的人才。陈玉莲在谈到广西语言产业战略发展的设想时认为,要发展语言产业,首先要有推动该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10]同样,发展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也必须要有优秀人才来支撑,而这样的优秀人才主要是既有较强的民族语言使用能力又有较高民族语言教育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了众多从事民族语言教育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上对民族语言教育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也给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带来了大量商机,为民族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可以最大化地提升民族语言教育的经济价值。
[1] 贺宏志.语言产业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2] 李宇明.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J].语言文字应用,2012(3).
[3] 陈鹏.语言产业的基本概念及其要素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2(3).
[4] 李宇明.语言也是“硬实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5] 屈哨兵.语言服务的概念系统[J].语言文字应用,2012(1).
[6] 贺宏志.发展语言产业,创造语言红利[J].语言文字应用,2012(3).
[7] 高传智.当前我国语言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相关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8] 丁云亮,李源.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9] 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
[10] 陈玉莲.中国—东盟合作环境下广西语言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5).
[11] 黄卫平.广西语言经济与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大众科技,2014(1).
[12] 陈海伦,王里平.广西少数民族母语使用现状及趋势分析[M]//广西语言文字使用问题调查与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苏良亿]
On the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dustry of Ethnic Languages and Its Efficiency in Guangxi
FAN Zhong-yu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Language industry refers to such an industry that language can be used as the raw material or processing target to produce language products so as to meet consumers’ demands for languages. Currently,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industry of ethnic languages in Guangxi: a lack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weak consciousn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slow and imbalanced development in this industry; and no integration into the whole economic-industrial structure. Owing to this, what we should do to develop the language industry in Guangxi is to: firstly,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is language industry so as to establish the relevant efficiency awareness; secondly, develop approaches for the industry and efficienc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versity and imbalance of ethnic languages in Guangxi; thirdly, enhance the inheritance of ethnic languages’ essence an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or ethnic language education.
ethnic language education; industry; efficiency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4.002
2016-03-15
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研项目重点项目“广西民族语言服务经济的效能研究”;桂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度立项课题
樊中元(1965-),男,江西莲花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和语用。
G75
A
1001-6597(2016)04-0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