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广西北部湾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2016-12-20 07:11:37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耦合

廖 明 岚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基于熵值法的广西北部湾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廖 明 岚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1-2013年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以考察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和互动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经济区的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从最初的中度失调发展到初级协调,逐年稳步提升,但偶和协调度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且从2008年开始基本属于人力资源发展滞后型。人力资源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总量不足、人才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相匹配、人力资源在产业结构中的分布不合理、配置效应低、人力资源能力不够高、人力资源流动不活跃等方面。今后要注意加强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规划、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总量水平、改革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完善人才服务管理机制,提高人才服务的质量水平等。

广西北部湾;人力资源;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政府、经济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认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很多经济学家将人力资源视为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125从区域系统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质量、结构的人力资源为基础 , 否则经济发展就不可持续。人力资源的开发也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足够数量的物质投入作为保障,否则不可能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2]34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区域经济的发展转型必然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各方面都要与区域经济调整和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否则经济就不可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总之,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只有二者实现良性互动、相互协调,才能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多年来,关于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主题。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国外学者大多基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罗伯特·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卢卡斯和罗默的人力资本模型等视角。[3]15-17而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层次分析法、专家经验评估,尤以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定量化综合研究为主。这些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标间的权重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研究角度多以中宏观、静态、中东部为主,对典型区域、动态研究,特别是西部研究关注不够。[4]13[5]106[6]135[7]33[8]70[9]21我国西部自然资源丰富,但是教育发展滞后,人力资源相对薄弱,严重影响了西部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日趋突出,亟需加强研究。鉴于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存在的局限性,为减少评价的主观性, 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熵值赋权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及玉林、崇左两市等组成。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东临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沿海、沿边、沿江地区,它不仅是我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中国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以及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交汇点,而且是我国西部地区中唯一沿海的地区,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以及沟通中国和东盟的重要桥梁,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10]1自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相比,北部湾经济区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究其原因,人力资源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制约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当前,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和“南新经济走廊”的延伸和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借助有利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促进其发展,关键在于人力资源。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合作大背景下开展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协调状况的研究,对确定经济区开放开发所需的人力资源,合理科学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引领广西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根据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数据可获取性等指标体系建立的公认原则,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建立了人力资源系统(X)、区域经济系统(Y)两个子系统,同时,为了体现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静态和动态特性,从规模、结构、功效构建具体的指标体系。[3]31[4]14评价指标构架及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

1.熵值法

熵是热力学中的一个概念。熵值法是指利用给定指标的信息熵值来判断该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和价值性。在信息论中,信息熵值是对信息无序状况的度量,可用来描述某项具体评价指标的指标值之间的离散程度, 离散程度越大, 信息熵值就越大, 该项指标权重也应越大;反之, 信息熵值就越小,该项指标权重也就越小 。由于熵值法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 其给出的指标权重值比专家经验评估法、主成分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更具可信度, 适合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11]11[12]11这一方法可用于经济与环境、城市发展与旅游、经济与生态等系统协调度的评价分析。[13]624[14]225[15]118鉴于熵值法的特点,为了克服区域经济和人力资源多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和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 本文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使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协调评价更趋客观、真实,提出的对策更具针对性。熵值法计算步骤如下:

(1)指标的无量纲处理。即:

(1)

(2)评价指标的信息熵计算:

(2)

(3) 计算评价指标的熵权:

(3)

其中wj为第j项指标的熵权,也称为权重,对第j项指标,指标的熵权越大,对系统的影响作用就越大,反之越小。

2.系统间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协调度是用来衡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16]114系统间协调有利于实现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发展。关于协调度评价方法有很多,其中耦合协调度的模型应用较多,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评价方法。

(1)耦合度模型构建

设X1,X2,……Xm是评价人力资源系统的m个指标;Y1,Y2,……Yn是评价区域经济系统的n个指标,那么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值分别为:

(4)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人力资源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的关系,当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相互配合、互惠互利时,耦合为良性,当系统间相互摩擦、彼此制约时,耦合为不良。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并基于协同理论,建立人力资源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度模型为:

(5)

其中,C为耦合度,且0≤C≤1。当C=0时,耦合度极小,系统之间处于无关状态且向无序发展;当C=1时,耦合度最大,系统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系统将趋向新的有序结构;C值越大表示系统间协同作用越明显,耦合作用越强烈。

(2)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耦合度可以反映系统间(或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强弱,而耦合协调度可以反映协调发展程度的高低,综合了人力资源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状况以及两者所处的发展层次,反映了人力资源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比耦合度模型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构建人力资源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6)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T=λf(X)+μg(Y)为人力资源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λ、μ为待定系数,且λ+μ=1,本研究认为人力资源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故取λ=μ=0.5。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将耦合协调度进行不同区间的划分,可以作为不同耦合协调程度的评价标准。根据目前学术界主流的分段方法,本文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进行耦合协调度判别和等级划分,如表2所示:

表2 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合协调度等级与类型

二、广西北部湾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实证检验

(一)数据的收集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2002-2014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2-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市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决算表等文献资料。

(二)指标权重确定

为了消除评价指标之间量纲及数量级大小不同造成的影响,首先要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公式(1)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得到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如表3、表4所示。

表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系统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X1-X6)

表3 续表

表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系统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

表4 续表

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利用公式(2)和(3)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的信息熵和熵权(权重系数),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三)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测算

根据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公式(4)—(6)计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根据表2确定北部湾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和协调发展对应的等级与类型 。计算结果如表6、图1所示:

表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

图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趋势

(四)实证结果分析

1.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状态

图1显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在2001-2003年处于中度失调状态,2004-2008年处于轻度失调状态,2009-2011这三年勉强协调,而到2012-2013年,两者耦合协调度分别达到了0.615640898,0.640994668,达到了初级协调状态。主要原因是2008年国家将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纳入发展战略之后,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开发受到重视。但就总体而言,协调发展水平值、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仍然比较低,离优质协调水平值最低要求0.9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尚难以实现高水平的互动协调发展。

2.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类型

图1显示,2002-2007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较慢,两者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类型。从2008开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适应不了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两者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型。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加大人力资源投入的力度,以吸引更多优质的人力资源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3.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趋势

图1显示,当前,虽然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难以达到良好和优质协调状态,但2001-2013年,两者耦合协调度从中度失调发展到初级协调,有稳步提升的趋势。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的耦合协调度由2001年的0.26334694稳步提高到2004年的0.30076537,到2009年达到0.503844478,之后呈快速增长趋势,2012年上升到0.615640898;耦合协调度也由最初的中度失调经过轻度失调、勉强协调逐步提升到初级协调类型,说明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

三、广西北部湾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失调的表现及原因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2001-2013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逐年稳步提升,但是偶和协调状态还处在比较低初级协调水平。2008年中央政府将北部湾的开放开发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建设后,北部湾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人力资源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导致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亟需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一般经济管理研究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质量、合理的人才结构等作保障。因此,本文结合北部湾的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现状,也主要从这些方面分析,现实状况研究表明,北部湾经济区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失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本总量匮乏,难以满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要求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基数大,但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是我国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现象。北部湾经济区地处西部落后地区,人口较东部地区增长快,但人才总量、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广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经济区2013年的人才总数为143.62万人,占整个经济区总人口的6.84%,高于全国5.02%的平均水平,但地区经济增长对人才密度指标的要求普遍为7%,相较而言经济区的人才规模还无法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经济区六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小学、初中学历的人口比重一直占80%左右,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有133.59万人,占总量的7.51%,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人员有46.74万人,占总量的2.6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有3.63万人,占总量的0.20%,人才质量不高。从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和职称结构看,2013年经济区拥有技术人员444 295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25%,其中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有32 565人,占技术人员总量的7.33%。可见,经济区人力资本总量匮乏,导致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从而影响了经济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速度。究其原因,一是历史的原因,国家过去长期以来将大部分经济资源集中于东部发达省区,对西部的重视和投入不足;二是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对教育的投入不足,2013年,经济区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3.21596%;三是人们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人力资源在产业结构中的分布不合理,配置效应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人力资源在产业结构的分布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表7的数据显示,2001-2013年,经济区大部分人力资源仍然集中于第一产业,尽管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但第二、第三产业的总体比例仍然偏低。

表7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根据以上数据,人力资源在经济区的产业配置效应可以从经济区的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结构偏离度来分析。关于结构偏离度概念及其计算,本文主要借鉴肖黎春(2003)提出的就业结构偏离度概念,即认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国家,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应保持合理的比例,超出这一比例的程度被称为就业结构偏离度。借鉴这一原理,本文提出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比/人力资源的产业构成比)-1。若结构偏离度趋近于0,则说明两者之间协调性良好;若结构偏离度与0相差越远,则两者之间越不协调,不能相互满足彼此的需求,即正值越大,负值越小,协调程度就越差。其中,总偏离度=|第一产业偏离度|+|第二产业偏离度|+|第三产业偏离度|。依据这一公式,经济区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结构偏离度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结构偏离度

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3年,经济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值,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为正值,说明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而第二、第三产业“供不应求”。其中,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值,且越来越小,说明该产业中人力资源配置数量过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与产业结构越来越不协调。虽然从2008年开始,其结构偏离度逐步缩小,说明该产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数量逐步增长,使其与产业结构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但总体来说,经济区的人力资源在产业结构中的分布还不够协调,人力资源在产业中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区人力资源的流动机制和环境不健全;低水平的人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合理的开发。

(三)人才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匹配,部门、地区分布不平衡

根据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经济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将是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产业。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九大重点产业中的石化产业人才需求总量达26 000人左右,林浆纸产业39 000人,钢铁和铝加工产业96 000人左右。而目前广西高等及中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却大多集中在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物流、电气自动化、电力技术等专业,而急需的海洋、粮食加工、石化等专业设置很少,人才专业结构与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要求的人才不相匹配。2014年广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在经济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3.63万人中,省会城市南宁有30 099人,占经济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总量的82.88%,集聚了绝大部分的高层次人才。从部门分布看,高学历人才多集中于教育部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而农业部门、民营企业等较少。因此,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和部门分布不平衡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得不到满足,同时有限人才的作用又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人才的浪费。此外,随着经济区产业的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广泛应用,产业间的融合越来越普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增加,但广西的人才培养还难以满足这样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广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落后,专业设置盲目,人才培养脱离市场需求,就业观念落后。例如,广西与石化产业相对应的本科专业占专业总数之比为5.5%,高职专业占专业总数之比为4.2%;与林浆纸产业相对应的本科专业占专业总数之比为4.7%,高职专业占专业总数之比为1.8%;与钢铁和铝加工产业相对应的本科专业占专业总数之比为4.2%,高职专业占专业总数之比为9.2%。[17]21

(四)人力资源能力不够高,影响经济区的开放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人力资源能力是指一定存量与结构的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积极、创新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的高低将会影响区域经济的改造、升级、发展及其国内外竞争能力的提升。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整个广西的人力资源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科学研究和创新成果不断丰富。2014年广西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广西有研发机构75个,研发项目数516个,研发经费57 101万元,申请专利251个,发明专利403个,较往年有所增加。但与发达省区比,人力资源的市场开发、国际接轨及开拓创新的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区开放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满足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论资排辈,激励不力;政府、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等开发措施不到位。

本次国家级“绿色工厂”评比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评估推荐,经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以及专家论证、公示等环节。评选标准涵盖生产工艺、能源和资源消耗、排放、环境绩效等因素。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成功入选工信部绿色工厂名单,是其在华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杰出表现使然。

(五)人力资源流动不活跃,人力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效能无法发挥

经济发展具有动态性,随着经济产业结构、地区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经济发展所需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源也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合理地流动配置,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人才流动是否活跃可以从一个地区的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等中介机构、人才交流网站等规模现状看出来。数据显示:经济区现有人才中介机构只有53个,其中南宁市29家、北海市3家、防城港市2家、钦州市5家、玉林市14家。区域内各市都建立了人才交流网站。但当前经济区的人才流动相对还比较静态,人才中介、人才交流网站不够规范、活跃。此外,经济区中高级人才流失较严重,其中65%以上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人才。成熟的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不仅使人才匮乏的问题更加严重,而且影响现有人才队伍的稳定。数据显示,2013年广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变动中,净流失率为60%,住宿和餐饮业净流失率为88.08%,金融业净流失率为52.87%。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流动机制不健全,人才服务环境不完善。

四、耦合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实证结果及经济区人力资源近几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本文认为要重点采取以下协调措施:

(一)提高认识,制定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

近几年来,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广西提出了“科教兴桂”的战略口号,逐步重视并加大对人力资源方面的资金投入。但是,当前,人们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在经济发展中,依然重视物质资本投入,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缺乏主动性,人力资源开发缺乏长远规划。因此,从政府、企业到社会都必须深化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至上的战略意识,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既要围绕经济区发展战略目标即“经过10到15年,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产业发展规划来制定,同时科学、系统的人力规划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遵循人力资源活动规律,在分析经济区内外环境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作出规划;二是必须处理好人力规划各个子系统间的内在关联,从整体上统筹协调,达到整体优化;三是必须具有动态性,能随着经济区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四是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经济发展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总量水平

广西地处西部,要实现逐步缩小广西居民生活福利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根据人力资本相关理论的分析,增加公共教育投入是达到目标实在和有效的支出。[1]127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人力资本总量的水平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取决于教育的水平及质量状况。[18]86近年来,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在逐步提高,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为8年左右,但与西方高收入发达国家的14年相比,比例仍然偏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更低。经济区除南宁市外,其他五个市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经济区农村受教育覆盖面远低于城镇水平,使得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但人力资本却不丰富。因此,经济区亟需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受教育覆盖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总量支持。

(三)改革和调整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和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1.调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形成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专业结构

当前,广西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盲目,适应性不强,一些专业在劳动力市场中供过于求,而高新技术等现代新型产业所需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却供给不足。因此,高校必须针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状况改革专业设置结构,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目前,广西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应重点加强与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及地方特色相关的专业,特别是要加快与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置与人才培养,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和企业培训的力度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和企业培训的力度不仅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经济区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企业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强化经济区地方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管理。强化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管理,要从经济区整体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综合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将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服务保障、管理等由社会各组织共同承担;依托各组织来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成员开展技能培训;加强政府引导及支持,鼓励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重视员工的技术教育和培训。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由于经济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职业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可以通过区域内或跨地域互动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比如由教育发达地区与地方合作出资建立职业学校、为地方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为经济区现有职业学校培训教师、运用远程教育技术培训提升当地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3)发挥地方特色,加快推进校企合作。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科学技术的提升及各产业的发展,高校更应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特别是企业的合作,为经济区培养实用专业人才,同时也有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社会化。

(四)完善人才服务管理机制,提高人才服务的质量水平

完善的人才服务管理机制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重要基础。而政府部门在人才服务管理机制建设上担负着重要职责。因此,经济区政府要注重加强自身在人才管理服务方面的建设,提高为人才服务的质量:

(1)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一个地区的人才政策是否完备、是否配套、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人才是关键。[14]当前,各地区对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面对这样的态势,北部湾经济区要科学规划,制定一套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流动、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政策体系,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2)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和人文氛围。良好的用人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吸引、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基础。因此,经济区在用人机制上必须大胆创新,强调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使各种人才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晋升等制度,让业绩优秀的员工得到一流的报酬。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要善于利用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第一的舆论氛围和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使经济区成为优秀人才向往的集聚地。

(3)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目前,经济区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还比较滞后,人力资源信息服务数据不健全。因此,必须加快人力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人力资源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首先,经济区需要依托各市的研究机构,及时收集整个区域内各个组织的人力资源数据,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其次,针对区域内人才需求信息,完善人才信息发布机制,定期向海内外发布区域内各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及职位招聘信息,并通过区域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研究,了解不同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分布,适时公布主要行业供求信息。再次,加强政府与社会中介的联系,健全社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为各个地区提供人力资源培训、交流、人事代理服务等,实现人力资源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最后,通过国际、国内的广泛合作等各种渠道,有效链接各个区域人力资源网络,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区域人力资源信息服务体系。

[1] 李龙.甘肃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甘肃理论学刊,2008(4).

[2] 高金浩.经济与人才系统协调性评判模型[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2).

[3] 单良.辽宁省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2.6.

[4] 初铭畅,李欢.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力资源与经济协调度评价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 赵生龙,等.人才-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6(1).

[6] 刘晓英.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J]. 统计与决策,2011(14).

[7] 王娜.人力资源对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2014.

[8] 刘兵,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经济与人才系统协调性判定[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 31(5).

[9] 胡卯林.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耦合性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商学院,2015.

[10] 蒋团标,陈芬,廉超.北部湾城市群城市蔓延的测度及其调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11] 欧阳彦,等.基于熵值法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1).

[12] 于婷婷,等.鲁南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3] 安贵鑫,等.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对山东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J].河南科学,2015(4).

[14] 余凤鸣,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15] 马慧强,等.山东省城市发展与旅游经济协调度评价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

[16] 张云峰,等.江苏沿海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量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

[17] 刘焕云. 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广西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

[18] 张志新, 李亚, 薛翘.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及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责任编辑 李长成]

Research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Human Resourc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xi Beibu Gulf Based on 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

LIAO Ming-l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and interactive influence degre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combines 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 with coupling degree model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 Guangxi Beibu Gulf Economics Zone from 2001 to 2013. Although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human resources and regional economy is still on lower level,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m rises gradually year by year, but still remains a low 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have lagged behi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2008. The lagging reflects in several aspects: the insufficiency of human capital,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alent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al development, the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low allocation effect, low human resource capability, inactive flow of human resources, etc. The author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improve the level of human resources quantity, reform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education, adjust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hus human resources and regional economy should integrate effectively and develop coordinately.

Beibu Gulf; human resour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evaluation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4.009

2016-01-14

广西新世纪教改研究项目(2011JGB016);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合作研究团队成果

廖明岚(1969-),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创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F406.15

A

1001-6597(2016)04-0056-12

猜你喜欢
北部湾经济区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北部湾的风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0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大型铸锻件(2015年5期)2015-12-16 11:43:20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