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银,杜 更,高 平,段振华,许志娟,郜卫峰
中国女子皮艇队冬训负荷特征与成效分析
余 银1,杜 更1,高 平1,段振华2,许志娟1,郜卫峰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现场观察、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国家女子皮艇队2014年冬训的训练负荷特征及成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冬训按照基础能力恢复、高原有氧提升和专项能力强化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的水上训练量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陆上训练量比例则呈逐渐下降趋势;水上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有氧能力、混氧能力、耐酸能力和速度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有氧能力训练比例在三个阶段均占首位,混氧能力训练比例在各个阶段居第二位,并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耐酸能力训练侧重于在冬训第二、三阶段进行,且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速度能力的训练量比例虽然最低,但训练课次比例高于耐酸能力训练;陆上训练的重点是大力量训练和力量耐力训练,冬训的前、中期突出大力量训练,冬训后期突出力量耐力训练;经过14周冬训全队的有氧能力、最大力量、力量耐力均得到提高,反映此次冬训完成了预定的训练目标和任务。
国家女子皮划艇队;冬训;训练负荷;训练成效
“坚持有氧训练为基础,坚持提高个体能力为主体,坚持每桨效果为目的”这一训练指导思想的确立,奠定了我国皮划艇项目实现奥运金牌突破的思想方针基础[1-3],然而整体实力的长期落后及伦敦奥运会的全面失利告诫我们,我国皮划艇项目的整体强大还任重道远,还必须以重点项目为突破,不断探索和总结,并不断构建与完善科学化训练理论体系[4]。女子皮艇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皮划艇奥运备战的重点项目,也曾多次在世锦赛、世界杯等重大比赛中获得奖牌乃至金牌,但始终与奥运奖牌无缘。里约奥运备战正在如期进行,女子皮艇项目作为国家皮划艇队的重点项目,肩负着在奥运会冲击金牌的重任。2014年冬训是新一届国家皮划艇队成立后备战工作的开始,意义重大,不仅是为年度的世界杯、世锦赛、亚运会比赛做准备,也为整个里约奥运周期训练备战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对国家女子皮艇队此次冬训训练负荷特征与训练成效进行分析,揭示女子皮艇队冬训负荷实施特点,为总结国家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模式特征及完善我国皮划艇项目科学化训练理论体系等提供理论参考。
1.1 研究对象
以国家女子皮艇队2014年冬训训练负荷及训练效果为研究对象。国家女子皮艇队运动员,共18人,其中国际健将级运动员6名,国家健将级运动员10名,一级运动员2名,平均训练年限7.5年。数据采集日期:2013年12月16日—2014年3月31日;数据采集地点:四川汉源(6周)、云南昆明(4周)、广东广州(4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从3个方面广泛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一是通过“中国知网”官方网站查阅皮划艇训练的相关研究文献30余篇,精选了其中的10篇作为重点参考文献;二是通过“中国皮划艇协会官方网站”(http://canoe.sport.org.cn/)收集到皮划艇训练相关资料10余份;三是查阅皮划艇及运动训练学等相关专著6部。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深入了解有关皮划艇项目训练的专业知识,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 跟踪测试法
现场跟踪国家女子皮艇队2014年冬训的整个训练过程,并配合主教练监控运动员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记录相关训练负荷指标数据。训练监控中,通过划行距离、划行时间、练习组数、次数等监控训练负荷量,通过船速、心率、桨频、血乳酸值、间歇时间等监控训练强度;心率指标采用Polar便携式心率表(型号:V800)进行采集,桨频指标采用SEIKO桨频秒表(型号:S140-4A00)进行现场采集,血乳酸指标采用日本京都便携式乳酸分析仪(型号:LT1710)进行采集[5-6]。
1.2.3 专家访谈法
为深入了解皮划艇项目训练理念、训练特点及冬训设计安排,对国家队教练员、管理人员、相关专家等进行访谈。访谈人员包括:马丁·马里诺夫(女子皮艇组主教练,保加利亚)、维克多(男子划艇组主教练,俄罗斯)、谭志宏(男子皮艇组主教练)、钟金汝(教练员)、刘利(教练员)、彭浩(教练员)、唐胜宏(教练员)、王博(教练员)、程日东(教练员)、高蓓蓓(教练员)、黄振东(教练员)、潘梅兵(教练员)、伍立新(教练员)、李欣(领队)、孟关良(副领队)、徐菊生(副领队)、孟宪华(副领队)、曹建民(科研组长)等。
1.2.4 数理统计法
每天详细地记录、整理国家队各项内容的训练负荷数据、测试数据等,运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对每日的训练负荷数据、能力监控数据等进行统计、检验和分析,以客观反映训练负荷的变化特征及运动员各项能力的变化情况。
2.1 冬训整体及阶段任务设计分析
国家女子皮艇队的2014年冬训是为年度训练做准备,因此在整体训练目的任务设计上确定为以提高运动员基础性的有氧能力、力量能力为重点,并为全年训练及年度内世界杯、世锦赛以及第17届亚运会等重大参赛任务打好训练基础[7-8]。根据这一任务定位将此次冬训分为三大阶段(见表1)。
第一阶段为基础能力恢复阶段,训练时间共6周。由于冬训前运动员基本都休息了三个月之久(第12届全运会后休息调整),因此该阶段主要任务是促进基础能力的恢复,同时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最大力量,完善基本划船技术等。训练内容上,水上主要以低强度、长距离的持续划为主,并注重技术动作的改造与完善;陆上训练主要以最大力量训练为主[9]。
表1 女子皮艇队2014年冬训阶段划分
第二阶段为高原有氧提升阶段,训练时间共4周。该阶段训练选在海拔高度为2 000米的云南昆明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高原的缺氧环境条件刺激及负荷的强化,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有氧能力;同时继续强化最大力量、完善基本划船技术。在训练内容上,水上训练在保持低强度持续划基础上增加了中、短距离的重复划,以及发展专项力量耐力的阻力划的训练;陆上训练继续以最大力量训练为主,并增加跑步有氧训练[9]。
第三阶段为专项能力强化阶段,训练时间共4周。该阶段为冬训的最后四周,并要在最后一周参加全国春季冠军赛,因此,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在前期有氧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强化专项能力,并为春季冠军赛做准备。在训练内容上,水上训练在有氧耐力的基础上增加专项耐力训练比例;陆上以力量耐力训练、跑步训练为主[9]。
图1 冬训各阶段水上、陆上训练时间值变化
2.2 冬训总负荷量整体特征分析
经统计,冬训14周训练总时间达17 350分钟,平均每周达1 240分钟(20.7小时),其中水上训练占60.81%(10 550分钟),陆上训练占39.19%(6 800分钟),水上训练占据训练的主体。
从各个阶段的相对训练时间(周均值)来看,第二阶段周均训练量为最高值(周均达1 408分钟),第三阶段则为最低值(周均达1 045.5分钟),反映出冬训三个阶段训练量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见图1)。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恢复体能,因此整体训练量有所控制,以让运动员能够逐渐的适应训练,并促进身体状况的恢复;第二阶段因为有前期6周恢复性训练作为基础,因此加大了训练强化刺激,特别是训练量明显提升;第三阶段训练量明显减少,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训练的逐渐深入和运动员能力的不断强化,此阶段训练强度较前期明显提高,因此训练量相应减少。
另外,从各个阶段水上、陆上训练比例结构来看,水上训练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陆上训练比例则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冬训的训练内容搭配要随着训练的阶段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即随着训练的深入及运动员能力的逐渐提高,训练的主要内容更加体现水上能力的要求,而相应减少陆上内容的训练比例。
2.3 水上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2.3.1 水上训练负荷强度结构设计分析
表2 女子皮艇队水上各级训练内容负荷要求[10-11]
女子皮艇队将水上训练强度设计为8个级别(L1-L8),每级训练强度主要通过心率、桨频、血乳酸值等指标进行监控(见表2)。根据不同强度的基本负荷特点,可以将此8个等级的训练划分为四大部分:有氧能力训练(L1、L2、L3)、混氧能力训练(L4)、耐酸能力训练(L5、L6)和速度能力训练(L7、L8)。
2.3.2 水上训练负荷结构整体分析
从水上训练各级强度(L2-L8)的训练距离来看,各级内容的训练量呈现为依次递减的分布状态(见图2),其中L2级强度训练所占比例最大(49.94%),L8强度训练比例最小(仅1.16%)。从各项能力的训练比例来看,有氧能力训练(L2、L3)合计比例达80.8%,混氧能力训练(L4)比例达12.66%,耐酸能力训练(L5、L6)为3.76%,速度能力训练(L7、L8)仅占2.8%。明显反映了冬训是以有氧能力训练为主导的阶段,耐酸能力和速度能力训练量占据较小的比例(不超过5%)。
但值得注意的是,速度能力训练量虽然总体比例仅为2.8%,但是从训练的课次比例上来看,其两种强度训练的课次比例均在10%以上(L7为14.84%,L8为11.61%),与混氧能力的训练频次比例相当,且高于耐酸能力的训练频次比例。
图2 各级强度训练距离及课次比例统计
Figure 2 Distance and frequency of training contents at all levels
注:由于L1强度训练主要目的是放松、调整等,且训练计划中也未作设计,故未予统计。
2.3.3 水上各能力训练阶段对比分析
从冬训三个阶段水上有氧能力、混氧能力、耐酸能力和速度能力的训练构成来看,每种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有氧能力(L2、L3)方面,每个阶段均占据训练主体(训练比例均在75%以上),但三个阶段的比例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见图3)。这一方面更加反映了冬训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体的思想,另一方面则体现了随着训练的深化,相应增加了对运动员机体混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需求,故有氧能力训练比例适当下降。
图3 各阶段水上各种能力训练比例
在混氧能力(L4)方面,三个阶段的训练比例均占据第二位,基本保持在11%-15%之间;第三阶段训练比例略高于前两个阶段,从各阶段周均训练量来看,也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说明混氧能力的训练随着训练的推进,负荷量有所增加。
在耐酸能力训练(L5、L6)方面,第一阶段仅训练0.5km(1次课),第二、三阶段训练量明显增多,且第三阶段的训练比例要高于第二阶段(见图4)。可见耐酸能力训练主要侧重于在冬训中、后期(第二、三阶段)进行,且呈现逐渐增加的阶段变化趋势。这也反映出在训练的设计上,强度相对较高的耐酸能力训练以有氧能力和混氧能力训练为基础,训练中先经过一段时期的有氧和混氧能力训练积累后才开始安排耐酸能力训练[12]。此外,在两种耐酸能力强度(L5、L6)的搭配上,冬训主要以强度低的L5强度训练为主(24.5km),强度高的L6的训练安排较少(5.25km),反映了冬训的训练强度有所控制。
图4 耐酸能力训练量各周统计
Figure 4 Volume of acid- resisting ability training in 14 weeks
在速度能力训练(L7、L8)方面,训练量总体呈现为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速度能力训练所占比例(4.88%)高于第一阶段(1.69%)和第三阶段(2.12%)。第三阶段速度能力训练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增加了耐酸能力的训练量,因此也相应减少了高强度的速度能力的训练比例。在L7、L8两种速度能力训练的搭配上,第一阶段仅以相对低强度的L7级别进行训练,第二阶段开始才加入强度最高的L8级别的训练,这也体现了冬训逐渐增加训练强度的特点。同时,速度能力训练从第一周开始一直持续到冬训结束,几乎贯穿整个冬训,这反映出冬训虽然以中低强度的有氧能力训练为主导,但也较为注意高强度的速度能力的训练,也既在重点发展心肺功能、有氧代谢能力的同时,也不忽视神经兴奋与调动能力、肌肉爆发力、短距离快速能力的训练。
图5 速度能力训练量各周统计
2.4 陆上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2.4.1 陆上训练负荷结构整体分析
从陆上训练的主要内容看,主要有3个方面:力量训练、有氧能力训练和协调性训练。力量训练是皮划艇项目的一项基本训练内容,一般包括大力量、力量耐力和快速力量训练,但此次冬训只进行大力量和力量耐力训练,未进行快速力量训练。从训练比例来看,大力量训练所占比例最大(57.65%,3 920分钟);力量耐力训练比例居第二(22.79%,1 550分钟)。此外,陆上有氧能力训练比例居第三位(12.94%,880分钟),主要以跑步的方式进行,每次基本控制在40min以内。协调性训练比例最小(6.62%,450分钟)。从训练比例来看,冬训陆上训练的重点是大力量和力量耐力两大方面,跑步和协调性训练的目的是辅助运动员进行基础能力的训练。
2.4.2 陆上各种能力训练阶段对比分析
首先,在力量训练方面,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呈现为相反的负荷量变化趋势:大力量的训练量表现为先增后减,而力量耐力则为先减后增(见图6)。具体表现为:大力量训练在前两个阶段都保持较高的比例,分别达到59.80%和70.4%,且每周基本保持3次课的训练频次,第三阶段则出现明显减少,仅为27.71%,且每周基本仅安排1次训练课;力量耐力训练在前两个阶段的训练比例相对较小,第三阶段则大幅度上升(达45.89%),且占第三阶段陆上训练的最大部分。由此反映出大力量的发展提高主要在冬训的前、中期进行,冬训后期主要为保持;力量耐力的训练侧重于在冬训后期进行,且力量耐力的重点发展置于大力量的发展之后,这也体现了力量耐力以最大力量为基础的发展顺序[13]。
图6 各阶段陆上各项训练内容比例统计
其次,在有氧训练方面,三个阶段的训练比例呈现依次递增的趋势,由第一阶段占陆上训练的4.65%上升为第三阶段的26.41%。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二、三阶段大强度课(耐酸能力、速度能力训练)比例的明显增加,而相应增加了大强度训练课后陆上有氧恢复调整性练习的比例。
再次,专门的协调性训练课仅在第一阶段作为基础性训练出现,每周1次课,每次训练90分钟,后两个阶段不做安排。
2.5 冬训训练效果分析
2.5.1 主要运动能力训练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冬训训练效果,对冬训阶段主要发展的运动能力指标进行测试检验。有氧能力测试主要采用5km划和12km划进行,最大力量测试采用卧推和卧拉进行,力量耐力测试采用2分钟卧推和2分钟卧拉进行。测试结果的对比反映出全队的各项能力均出现提高:有氧能力方面,5km划平均提高47.99s,12km划平均提高65.96s;最大力量方面,卧推提高5.31kg,卧拉提高12.08kg;力量耐力方面,2分钟卧推平均提高21.5次,2分钟卧拉平均提高9.5次。并经过统计检验,以上指标变化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见表3)。由此说明,经过冬训全队的有氧能力、最大力量、力量耐力三项冬训主体运动能力指标得到明显提高。
表3 冬训主要运动能力测试成绩对比
注:*为P<0.05;**P<0.01,下同。
图7 冬训全队体成分指标变化
2.5.2 队员体质状况变化分析
从冬训14周的体成分监控来看,队员的体重、体脂和骨骼肌含量都得到较好的控制和改善:全队的体脂百分比和体重呈现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体脂百分比下降了4.46%,体重下降达3.93kg;骨骼肌百分比则呈逐渐增加趋势,增幅达3.38%(见图7)。可见冬训期间,运动员的体重得到控制,身体脂肪含量下降,使身体负担减轻,同时骨骼肌含量得到增加,有利于提高肌肉工作效率。
(1)国家女子皮艇队2014年冬训的主要目的以提高有氧能力、力量能力为重点;整个冬训过程按照基础能力恢复、高原有氧提升、专项能力强化三大阶段进行设计实施。
(2)冬训三个阶段的总训练量呈现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水上训练量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陆上训练量比例则呈逐渐下降趋势。
(3)水上训练中,有氧能力在三个阶段的训练量均占居主体比例,印证了冬训以有氧能力训练为主的思想;混氧能力训练各个阶段训练量比例居第二位,并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耐酸能力训练主要侧重于在冬训中、后期进行,且呈现逐渐增加的阶段变化趋势;速度能力训练贯穿于整个冬训,虽然训练量比例最小,但训练课次比例高于耐酸能力训练。
(4)陆上训练的重点是大力量和力量耐力两大方面,两者占陆上训练的主要比例;大力量训练主要在冬训的前、中期进行,冬训后期主要为保持;力量耐力侧重于在冬训后期进行,并以大力量训练为基础。跑步和协调性训练是辅助性基础训练,训练比例较小。
(5)成绩监测反映全队的有氧能力、最大力量、力量耐力冬训前后有显著提高,队员的体重、体脂和骨骼肌含量也都得到较好的控制和改善,反映此次冬训完成了预定的训练目标和任务。
[1] 刘爱杰,袁守龙,曹景伟,等.我国皮划艇科学训练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831-833,840.
[2] 刘爱杰.雅典奥运会我国皮划艇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核心启迪[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4.
[3] 曹景伟,刘爱杰,袁守龙,等.皮划艇项目短期内实现奥运金牌零突破的系统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1-10.
[4] 崔大林.皮划艇项目训练科学化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585-1591.
[5] 徐菊生,彭宗平,王晴晴,等.现代皮划艇运动[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11.
[6] 余银.国家皮划艇队重点项目奥运基础年训练模式特征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
[7] 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8] 陈小平.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9] 唐正.中国皮划艇队冬训期间训练方法与训练监控指标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10] Bishop D. The Validity of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to Assess Training Intensity in Kayak Athletes[J]. Int J Sports Med,2004,25(1):68-72.
[11] Van Someren KA,Oliver JE. The Efficacy of Ergometry Determined Heart Rates for Flat Water Kayak Training[J]. Int J Sports Med,2002,23(1):28-32.
[12] Nakagaki K,T Yoshioka,Y Nabekura.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Anaerobic and Aerobic Energy Systems During Flat-Water Kayak Paddling[J].Jpn J Phys Fit Sports Med,2008,57:261-270.
[13] 申霖.十一运周期广东皮划艇队的训练安排特点与实践[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2):72-75.
(编辑 孙君志)
Analysis of National Women Kayak Team’s Winter Training Load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YU Yin1,DU Geng1,GAO Ping1,DUAN Zhenhua2,XU Zhijuan1,GAO Weifeng1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observation, expert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raining load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of the National Woman Kayak Team in 2014 win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winter training includes the basic ability recovering, altitude training and the special ability strengthening three stages. The proportion of the water-training wa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the proportion of land-training was gradually decreasing. The water-training includes the training of aerobic ability, the mixed aerobic ability, the acid- resisting ability and the speed ability. The proportion of aerobic ability training ranks first in each stage. The proportion of mixed aerobic ability training ranks second, and presents a certain upward trend. The acid- resisting ability training is focused on the second and third stages. The percentage of the speed ability training is lowest, but the ratio of the training course is higher than the acid- resisting training. The land-training focuses on the great strength and strength endurance train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stages highlight the great strength training and the third stage highlights the strength endurance training. Through 14 weeks of winter training, the oxygen ability, great strength and strength endurance have improved obviously, which reflects the winter training achieved expected goals and tasks.
theNationalWomenKayakTeam;WinterTraining;TrainingLoad;Effect
G861.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4-0064-06
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服务项目“国家皮划艇队国内外专项信息收集与分析”(2015HT047);武汉体育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我国皮划艇静水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优化”(2014QS05)。
余银,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E-mail:yuyin678@163.com。
1.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205 1. Hubei Sports and Health Research Center, Wuhan Inst. of P.E, Wuhan Hubei 430079;2.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9
2015-12-28
2016-05-17
G861.4
A
1001-9154(2016)04-006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