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晖芸
生涯团体辅导对提升师范生生涯适应力及职业认同感的作用
林晖芸
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选取龙岩地区50名师范生,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人。实验组接受8次生涯团体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采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量表,在干预前后进行重复测量,考察前后测的变化。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生涯适应力及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自信3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生涯控制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由此得出,生涯团体辅导对提升师范生生涯适应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生涯团体辅导;生涯适应力;职业认同感;师范生
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是美国心理学家Savickas于1997年在修订Super的生涯成熟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Savickas认为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改变或不可预测之生涯问题的因应准备程度,它强调个体能够运用弹性及有效的方法、策略去满足、应对多变的环境需求,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作用[1]。区别于一直以来在人才测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一味强调职业环境与人的能力、特质相一致的人-职匹配理论,生涯适应力理论认为随着当前就业环境中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个体在生涯发展中应以“生涯适应力”作为生涯准备的核心能力加以培养。生涯适应力是奠定一生职业发展的基础,是面对生涯困境和职业危机的积极力量,同时还能够有效预测个体在职业中的主观幸福感。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涯适应力这一职业生涯领域的新热点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的编制和使用,以及差异性比较、关系研究层面。Savickas不断地对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建构进行修正和完善,于2005年提出生涯适应力的4个维度: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贯穿于这4个维度中,最终形成其与生涯规划、决策和调整有关的独特的态度、信念和能力[2]。台湾学者吴淑琬根据以上理论建构,编制了中国地区的大学生生涯适应性量表[3]12。国内学者赵小云在参考该量表题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陆地区生涯适应性量表的研发,发现我国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发展在生涯关注、生涯控制和生涯好奇三因子上得分较低,且存在性别、年级、家庭背景、学校因素及参加社会实践数量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显著差异[4]。宋立娜研究发现,生涯适应力与主动性人格、择业焦虑显著相关,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6。
目前国内关于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对象大多聚焦于一般大学生或企业职员等群体,没有对于师范生群体进行专门的研究。随着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全面放开,国家对师范生教育体制的改革实行倒逼机制。大多数师范类院校通过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升实习实践环节等举措,以期提高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但在已有的调查中发现,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学习动机不强,职业情感弱化[6]。研究表明,生涯适应力能够有效预测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面对就业择业受挫时的韧性[7]4。因此,在生涯适应力的新视角下,探讨生涯团体辅导对提升师范生生涯适应力及职业认同感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研究对象
公开招募龙岩地区大一师范生,对自愿报名的学生进行面谈,根据有生涯探索愿望;身体健康、无明显语言表达障碍;能够按时参加团体活动的标准筛选出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8名,女生32名,平均年龄为18.40±0.34岁。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名。
(二)研究工具
1.师范生生涯适应力问卷
选取吴淑琬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共21个项目,包括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4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6。
2.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
选取王鑫强等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PISNS)[8],共12个项目,包含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和职业效能4个维度。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783,0.913。4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和重测信度分别是0.641~0.730,0.601~0.802,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团体咨询效果评估表
选取臧刚顺的团体咨询效果评估表[9]3,包括24个项目。收集的信息反映团体咨询结束后,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的完成情况、自我改变情况、团体的运行情况等方面的看法和感受。
4.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
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选取樊富珉的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10]176,包括20个封闭式问题,意在了解在团体工作阶段团体成员参与团体的情况。
(三)实验设计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为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进行8次生涯团体辅导,每次辅导时间为2 h。对照组则处于常态的自然学习,不参加团体辅导。
(四)生涯团体辅导方案
生涯团体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各类相关的知识而展开的活动[11]32。根据生涯适应性的理论建构,生涯适应力应包含4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需要个体做出回答,即“我有未来吗?”“谁拥有我的未来?”“未来我想要做什么?”和“我能做到吗?”。因此,本团体辅导方案以该理论建构为依据,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一)干预前后实验组、对照组的问卷分析
以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得分作为协变量,考察2组的后测得分。由表2所示,除了生涯控制外,实验组的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及其他3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生涯好奇的显著性达0.01水平。由此可见,生涯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生涯适应力。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总均分及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效能维度也显著提升(见表3)。
(二)生涯团体辅导活动效果评估
团体咨询效果评估表结果显示,25名被试均对整个团体辅导表示满意,团体成员在团体和个人的目标实现、团体氛围、团体形式、团体内容、自我表现和领导者表现等方面基本上都给予了肯定。在团体成员的主观印象中,团体辅导是积极有效的。
在团体辅导的总目标上,66.6%的成员表示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73.3%的成员坚定了生涯梦想或者形成了暂定的职业目标;6.7%的成员表示还没形成职业目标,对未来仍然感到迷茫,甚至有成员认为参加了生涯团体辅导后,“对自己未来的选择,压力更大了”。虽然他们暂时还未非常明确自己的生涯方向,但是他们已对就业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有的成员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更明确,目标更合理”“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懂得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为职业做准备”“更加自信、对未来的职业更了解”等。
从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结果分析可知,团体成员对自我的表现都比较满意,能够很好地遵守团体契约。但仍有13.3%的成员在团体建立信任感的过程中,选择被动的角色;20.0%的成员可能会标定自己和他人;40.0%的成员会询问别人的问题和给予他们忠告。这些都是他们日常行为的特性,和其年龄特征分不开,因此会不自觉地将其带入到团体中。
(一)生涯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
生涯团体辅导的内容是根据Savickas的理论架构进行设计的。经过8周的辅导,师范生实验组的生涯适应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尤其在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2个维度,这与Savickas的理论架构对生涯咨询实践的指导意义相吻合[9]7。通过生涯团体辅导,师范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关心和思考,在态度上表现得更加积极。在对未来职业和自我探索中,师范生通过对自我个性、能力和兴趣的测试和了解,以及对职业资讯的搜集和分析,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真实的职业面貌,不再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与此同时,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也得到一定的提升,主要体现在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效能2个维度上。可见,生涯适应力能够有效预测职业认同感[7]9。
在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估中,成员普遍给予团体很高的评价,认为团体的氛围很好,对自我的表现比较满意。领导者在组织团体活动过程中,注重与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接纳、信赖、真诚、尊重,使成员潜心探索,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更多地了解职业世界,更加明确就业方向。
表1 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方案
表2 生涯适应力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协方差分析比较
(二)生涯团体辅导的有限性及建议
生涯团体辅导对培养师范生的生涯适应力存在一些不足。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生涯控制上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师范生对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存在诸多不自信及不可控之处。这种不自信及不可控不仅来自学业成绩、自身决策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策略等主观方面,还受到国家教师资格证改革、就业环境及市场需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了师范生的职业价值及职业意志,降低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这无法在短短8周的生涯团体辅导中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善。生涯团体辅导作为咨询和指导的方式之一,不能完全满足师范生生涯辅导的需要。对于师范生生涯适应力及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不仅需要从个人层面入手,更需要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配合。就学校而言,需要加快推进课程体制改革,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切实培养师范生的技能,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就社会而言,需要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教师的经济待遇及社会地位,为师范生就业提供更多岗位机会和政策上的支持。
表3 职业认同感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协方差分析比较
经过生涯团体辅导,师范生的生涯适应力及职业认同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主要体现在生涯适应力的生涯好奇、生涯关注及生涯自信3个维度以及职业认同感的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效能2个维度上。
[1]于海波,郑晓明.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J].心理学报,2013(6).
[2]SAVICKAS M L.Career Adaptability: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Life-Space Theory[J].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3).
[3]吴淑琬.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嘉义:国立嘉义大学,2008.
[4]赵小云,谭顶良,郭成.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6).
[5]宋立娜.高校毕业生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6]张微,王玉琴,陈佳.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和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2).
[7]万恒阳.师范生生涯阻碍知觉、生涯适应力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8]王鑫强,张大均,曾丽红.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的构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
[9]臧刚顺.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10]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刘姝)
G4
A
1673-1999(2016)11-0114-04
林晖芸(1982-),女,硕士,龙岩学院(福建龙岩364000)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师,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2016-06-28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社科A类项目“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建构:以龙岩学院教师教育改革为载体”(JAS15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