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秋 张亚杰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从四字熟语谈中日文化差异
张金秋张亚杰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文化中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影子。日语中也有“中国是日本文化之父”的说法。在日本人的文字、思想、伦理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我们都可以追寻到中国文化的踪迹,而与此同时日本在生活方式、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等方面亦坚持着本民族固有的,从而在内涵上滋生出中日文化之间的诸多差异。本文从中日四字熟语及中日思维方式上的异同来探讨中日文化的差异。
在形容中日两国关系时,我们经常听到并用到“一衣带水”这个词语,在日语中也记作「一衣帯水」。所谓“衣带”,是指和服上的带子,“一衣带水”之意为像一条带子那样狭窄的河,亦可指相隔于狭窄的河、海等,而距离却很近。也有多数人认为,在四字熟语中,前两个词与后两个词可以分开理解,按照此理解方式,“一衣带水”便可分为“一衣”和“带水”,实际上在日语中应理解为「一衣帯ノ水」,「ノ」可译为汉语的“的”。同样,“五里雾中”在日语中应理解为「五里霧ノ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当时,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富国强兵,志在统一。而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则沉迷于酒色,荒于政事。隋文帝在与高颎商量对策之下,一举讨伐陈朝,结束了269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全国的隋帝国。
「深謀遠慮」,「遠慮」源自于中国的汉字“远虑”。汉语中“远虑”的意思是:深远的计虑,也可以指计虑深远。在日语中的意思与汉语接近,译为“周密的计划,往长远处考虑”。为了让说话的人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日语中常常会用到「発言を遠慮する」。在谢绝、拒绝别人的提议时经常会用到「遠慮する」,「遠慮深い」亦指人的态度、言行,举止客气,小心谨慎。「遠慮」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一种刑罚,用于针对轻微犯罪的武士、僧侣,令其关门闭居于住所,严禁白天外出。综上是对现今日语中「遠慮」的单独解释,其在日语的日常生活会话、写作中均被广泛使用。但其最初仍是来源于中国古代《论语》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夏目漱石应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是明治时期的文豪,近代文学巨匠,本名为夏目金之助,其笔名的由来也出自于中国的典故。西晋的孙楚,性格孤傲,不愿人前低头,直至40多岁才当上了郡县的太守,在孙楚年轻时,对自己的至交王济说:“我要枕石淑流”误说成“我要去淑石枕流”。王济说:“流水不可枕,石头不可淑。”孙楚淡然地答到:“流水为枕洗耳,石头漱口砥砺牙齿。”后来发展为“枕流淑石”。与此相似的中国的另一个典故是许由,许由养性结志,畅游自在于山水之中,听到尧帝要让位于他,觉得自己的耳朵受到了污浊,因此临水洗耳,不肯依从。“枕流淑石”与“枕石淑流”同意,形容舍弃名利,追寻隐居生活,后来又引申为固执于不肯承认失败,不服输的意思。日语中的「さすが」汉字记作“流石”,也是借用了这个汉字。明治44年,夏目漱石拒绝了文部省要求赐予他的博士称号,其用“淑石”作为他的笔名的意图也可想而知。
由上述列举的四字熟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间的相通与相融的关系,既借用又具有自己所改编的特色内容。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日本文化,皆因为不同民族为适应所处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而相适应地具有的生存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其所形成的本民族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就逐渐地展现出一定的差别,进而逐渐发展为特定的本民族文化。其文化的形成、创造过程都是平行发展的,都可以说是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不断适应挑战创造出来的。再看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也是一样,都是各民族的伟大创造结晶,其独具韵味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内核都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日本文化大部分来源于我们,借鉴或者学习过我们,深受我们影响,但正如中国文化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而并未改变其根本精神一样,中国文化也未能改变日本文化的本质核心。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并无孰优孰劣、上下之分。
理解异文化中的“异”,己文化中的“己”,看到差异,分析差异,如此以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①参见费孝通先生80寿辰聚会上16字箴言。。就文化方面来讲,中日两国虽有相通之处,但在思维方式上却呈现差异。思维方式属于民族文化中的深层次部分,同时更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一)稳定性的中国文化下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始终在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等传统文化下笼罩着[1]。古典经验与礼仪、纲常礼教总是约束并强烈制约、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存在一种静态看待事物现象的倾向,来源于往昔古代人的经验而由生出中国人心里的一种成果感。而对于过去经验的依赖,使得其强调主体在静态中进行思维理解。因此,无论在价值观还是认知过程上,我们的思维方式持一种中庸态度,扎根于来自儒家文化为根基的实用理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诞生于“通而同之”,不主张标新立异,强调求同的、固定的文化系统逐渐脱离发展的环境之中。中国文化中墨守成规、保守的成分较多。虽有全局性、整体性的思维,但更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轻抽象的理论研究及严密的推理形式,重各种非形式、非逻辑、非纯思辨所能得到的真谛和领悟。
(二)开放性的日本文化下的思维方式
日本文化中的开放性表现在对待外来文化和文明时,一概来者不拒,不仅是不拒,而且是以一种认真、积极的态度来处理。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有益的。有用即用,无用方可弃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排外。证明此理论最有说服力的可从日本文字的形成历史上说起。假名中的平假名借用了中国汉字中的草体,片假名则借用了中国汉字偏旁部首中的楷书。直接借用中国汉字的日本汉字被命名为“当用汉字”。在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碰撞中形成了具有开放性思维方式的日本文化。正如西村直次所概括的“适应性、可动性、选择性、包容性、创新性以及进取、合作、多产”[2]。与时代潮流迅速接轨,成功实现现代化,也正是归功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开放性、流动性与敏捷性。
(三)价值观差异
在强烈的岛国意识支配下,日本人无论在心理上还是意识上都是排外的,其产生的侵略性也多半带有始终跟随其的危机感。例如: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二战时期偷袭珍珠港等事件中,其民族性格则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3]。中国人始终强调责任性的不可抗拒,与生俱来。德行本位的道德价值观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主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伦理关系、重面子、重传统。强调的是作为人之相对应的本分。日本虽然也重伦理性,重责任性,但与中国德行本位的传统价值观不同,更多为我们所知并且也是日本人强调的集团利益。获得安全感的途径唯有忠诚于集体,如引起集体上的排斥就意味着被抛弃。对自己的集团内部尽职尽责,重视集团内部对自己的评价,轻视个人的作用。而在中国人的性格中,包含一种从辽阔大陆孕育出的温和的成分。中国人处理问题时所采取的温和的方式与日本武士道剖腹等惨烈的自杀方式形成强烈对比。浅析中国的发展历史,采取和亲的政策解决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斗争事例不占少数,如文成公主远嫁、昭君出塞等。跨过语言的障碍,理解价值观差异,建起友好、理解的桥梁,从而促进深层次间的心灵上的文化交流。我们要基于文化的优势,加强文化输出的本领,把我们的优势变成无可替代的、竞争的核心优势,从根本上提升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对外传播能力,实现双向互动交流,方能扭转对日文化传播中的巨大逆差。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语言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说,是由于人们确定知识来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思维方式之矛盾》卡尔普利布兰姆)。中日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形成的,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思维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民族所拥有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地理人文环境都会制约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之中。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是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化。语言亦可以体现思维方式。我们的日语学习也应如此,如果不知其思维差异的特点,就会进入机器式的单板学习模式中。发散思维,以日语的思维方式学习日语,了解中日思维方式的差异并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准确把握思维转变的连接点,提高日语思维能力,由此,日语学习将不再拘泥于书本上的有限知识,而是可以延伸课堂,从基础知识到跨文化交际,实现感性学习的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超.传统文化视域下中日思维方式比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61-63.
[2]金文学.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3):28-31.
[3]胡萍.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J].人文论坛,2011(2):25-26.
(责任编辑单丽娟)
作者简介:张金秋(1992—),女,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与教学论(日语)硕士研究生,从事日语语法与日语教学论研究;张亚杰(1963—),女,硕士,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日语语法与日语会话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16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6)01-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