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岩 史文梁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吴春岩史文梁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20世纪以来的信息技术发展和21世纪网络媒体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当今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全维度的信息化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群组、微生活圈等这些以“微技术”为标志的网络信息和文化传播媒介正在为社会生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1]。“微时代”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信息短小精炼,信息量庞大、传播速度快,公众参与度高等。全新的“微时代”生活,使得社会大众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受到“微时代”媒体传播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他们的思想、意志、价值、心理和行为都随着“微时代”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在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以及行为习惯。如何加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改变了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接收信息的方式、途径和形式、时间发生了重大改变,“微时代”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新方式。他们每天的生活总是从微博、微信开始,很多人是清晨睁开眼睛就打开手机连接网络,开始浏览微博、微信、QQ空间等网络媒介,了解资讯并进行互动。大部分学生在吃饭、走路或坐公交车时都在看微小说或微电影,成为了彻底的“低头族”。更有部分大学生和能够运用网络媒体的教师在上课期间还会通过“微媒体”保持课程相关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因“微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他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都是在微信朋友圈的微店和微商中购买。可见,“微时代”的背景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资讯、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结交朋友、进行娱乐消费等[2]。
(二)改变了大学生阅读方式与思维表达习惯
微信、微博等“微媒体”承载和传播的各类海量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认知社会、渴求获取新鲜资讯和新知识的需要,他们通过“微媒体”获取了资讯并开拓了眼界,但是“微媒体”承载的资讯容量较小的缺陷,造成了他们中能够认真阅读纸质书籍并进行深入思考的人越来越少。快餐式的“微媒体”文化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理解能力。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们在快速生活节奏中以很短的时间获取各类资讯信息,也养成了他们遇到任何问题都不愿去独立思考解决,而是直接便捷地运用网络寻求帮助和解答的习惯,这也降低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可见,“微时代”背景不仅带来了便利,也使大学生们养成了急于求成、难以深入思考和反思的习惯,这也是“微时代”所带来的弊端。
(三)改变了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微时代”媒体的广泛流行,使得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更容易跨越时空结交朋友,这就拓宽了学生交友的空间和渠道。但是,“微时代”的网络媒体允许大学生肆意地表达自身情感,甚至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进行问题批判、事件评述、情绪宣泄和价值观输出。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表达观点以自我为中心的随意性与偏激性,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容易被误导。甚至有些大学生可能无中生有制造假消息,也造成了网络假消息的泛滥成灾。“微时代”背景的互联网资讯传媒符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心理表达方式的诉求,也在提升他们网络自信心的同时滋生了他们个体的排他心理和排他言论与行为。“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媒体中的不当言语和不良网络行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3]。
(一)网络环境和媒介资讯的难控性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群组、微生活圈等已充斥和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资讯和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信息性、即时性、交互性、价值多元性等特性,造成了网络资讯传播的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多元、多样、多变的潜在危险,同时虚假信息泛滥、消极个人言行、负面新闻夸大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步显现,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不可控性,凸显了思想教育的难度。
(二)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挑战性
传统的思想教育相对来讲内容具体、形式固定。教育工作者往往通过课堂理论讲解,举办座谈活动,开展讲座等形式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改变,这种客观情况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载体、途径以及教育形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运用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微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并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问题。
(三)教育工作者的挑战性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能够掌握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各种“微媒体”,并能够运用这些“微媒体”及时掌控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预知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向;要学会运用网络潮流语言,能够使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浅显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能够与学生以朋友般的平等身份进行网络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思想交流与互动,并寓教育于“微媒体”。以“微媒体”为日常思想教育教学载体和手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功底和知识能力,同时要学会运用“微媒体”技术。
(一)关注网络思想动态,增强预见性和可控性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平等身份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学生的“微时代”生活世界中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发展动向,探寻“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生发展的本源,及时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长足预见性和科学规划性,及时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增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媒体互动,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主动地与大学生探讨学习、生活、恋爱、交友、公益服务、实习就业等热点话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和价值判别观,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讯和信息资源。“微时代”背景下,要求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切实做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可预知、可防范、可掌控,将网络资讯和信息的消极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搭建网络平台,丰富思想教育内容
大学生手机和互联网的使用率极高,他们通过手机参与各项网络生活之中,高校应积极建立各级各类和各种以兴趣为导向的微信、微博公共账号,开通官方微博、特色微博、主题微博等各类信息咨询交流平台,丰富思想教育功能,将手机媒体引入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和功能之中。高校可以运用手机媒体相关功能及时收集和解决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辐射维度[4]。同时,高校可以运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微评比”“微评论”“微公益”“微奉献”“微表达”等各级各类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传统的思想教育功能与网络教育相结合,不断丰富思想教育内容和途径,通过网络平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微媒体”的发展,使得“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全方面要求,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学科理论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还要增强信息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适时地掌握网络潮流语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运用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各种“微媒体”的能力。同时,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适时、主动、热心、耐心、细致地与大学生进行“微媒体”网上沟通和交流,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完成思想教育的目标。高校要从整体上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技能,形成全员参与思想教育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8):220.
[2]朱琪.“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学教育,2013(5):92.
[3]吴春岩.“微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8):118.
[4]陆璐.微时代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反思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4.
(责任编辑单丽娟)
作者简介:吴春岩(1980—),男,硕士,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史文梁(1993—),男,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学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度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6-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6)01-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