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凤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刘丹凤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长期以来,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好而研究和创新等能力欠缺,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外语专业往往过于强调外语的工具性,而忽视外语的人文性。外语课堂教学一般重视培养外语技能的运用,在相当程度上采用知识传授型教学,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的发展,束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术素养的提高。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的理念不失为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有效方略,而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高校外语教师亟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充分发挥外语教师的多元角色。
高校外语专业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属性,人文性是其工具性的灵魂,工具性是人文性的途径,二者必须兼济,而不能顾此失彼。把外语专业单纯视为工具性的应用专业,必然会局限于“物”的层面上,容易导致对外语专业学术内涵的忽视,进而弱化外语专业相应的学科地位,同时也会降低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相反,若能重视外语专业内在的人文属性,则会关注“人”本身,着力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人的内在思辨水平与精神境界,从而增强外语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就高校外语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外语教师往往未能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采用形态各异的教学模式。外语教学一般习惯于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重视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进而弱化了外语学习者研究、创新能力。同样,外语专业学生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习惯于机械传授式的教学形态,基本没有认识到自身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性。而外语专业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则把外语学习、实践与研究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与以及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在积极的研究过程中强化人文熏陶、提升思辨水平、提高文化素养。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使其具备熟练的外语运用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人文素养和学术精神,尤其要具备融汇中西、跨越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可见,按照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在高校外语专业开展研究型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研究型教学模式也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外语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提高授课实效。在高校外语专业实施研究型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研习能力,拓宽知识领域和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高校外语教师应该根据所授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思辨水平,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踊跃思考、探求新知,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主动地探究未知并分析、解决问题,继而实现其主体作用。在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外语专业应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获取与研究,外语专业教学应摒弃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而大力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外语专业的研究型教学应以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立足课堂但同时超越课堂[1]。以英语专业为例,一些“内容依托型”课程如《语言与社会》《英美文学史》《英语教学法》《英语教育史》《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其教学内容完全具备研讨探究的价值,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研究主题,为学生设计和布置有现实针对性和学术训练性的研究任务。所以,鉴于外语专业学科的独特性,高校外语专业本身具备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研究课题,能够为研究型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平台,进而培养出研究型、创新型的外语人才。
研究型教学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外语专业进行研究型教学,应以外语专业学生及其研究性学习为主体,将培养外语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主张师生研究性地“教”与“学”,力图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既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2],旨在激发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鼓励学生在掌握外语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切实提升实践与创新的能力,进而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批评精神、合作精神。外语教师在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中居于主导地位。外语教师在研究型教学中应超越传统的僵化定位,和学生沟通互动,作为学术课题的设计者、课堂研讨的引导者以及调研成果的评价者与交流平台的掌控者,激励学生不断弃旧纳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研究型教学要求外语教师完成角色的转变,从传授者到引导者、从知识的掌握者到知识的解读者,实现师生平等的对话以及有效的互动。外语教师的角色发挥与学生角色的发挥密不可分。学生在外语学习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外语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启发和点拨,不应代替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在课内外强化自主性学习,能够为研究性学习训练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应提倡和坚持外语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应以研究的思维学习外语知识,感受和体验知识内容,并积极提出自己的疑点和看法。外语教师还应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思维,并组织学生探讨研究有价值的问题,各抒己见,自寻答案,自主解决疑难,进一步激活学生的研究意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当然,在外语学习中会体验强烈的思想文化碰撞,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外语学习,努力辨别真伪,发现偏差,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一)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外语教学重视外语的工具属性,忽视外语的人文价值,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变革。实施研究型教学,以研究为本,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尊重学生个体人格,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动力[3]。为了有效开展研究型教学,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小课题”为切入点,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语言、文化、文学、教法的基本理论和应用路径。教师的课堂讲授要严格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而将具有学术探究价值的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进行研讨。以《英语教学法》为例,课程所授的外语教学理论是经过外语专家和教育学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而概括总结发展而来的,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的曲折历程、应用的基本范围、实际的教学效果、改进的广阔空间都值得开掘和探讨,但这些却在英语教学法教材中很少体现。教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如让学生查找相关教法理论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研讨外语教学技巧;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能反映教学理论的外语教学课例,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提出问题。在外语教学法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系统梳理有关“课题”的现有资料,对未知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推证,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研究要点。在一系列课内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到课外通过观察记录、调查访谈、教学实践等形式探求问题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向,而在实践活动转入课内后,教师则可指导学生对实践数据和调研信息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加工,归纳出可靠的科学见解、训练研究的思维路径,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争做研究型教师,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高校外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熟练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专业知识,尤其还要具备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和意识。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对所教的课程内容有深刻且独到的理解,能够指导学生开展某一课题的研究任务。因此,外语教师应该能够发现研究课题,设计研究项目并开展后续研究工作。“教书匠”与“大师”的区别就在于科学研究能力的差异,只有具备科学研究能力才能成为教学的真正主宰者。在一定意义上说,外语教师对自己教育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感和对教与学的深刻认识与反思,会成为外语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原动力[4]。研究型教学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使外语教师能够在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教学实践中,成长为具有探索与科学研究精神的学者。在外语课堂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外语教师应努力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将科研落到实处,做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延伸等环节教研工作,并积极组织学生从事实践调研。简言之,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高校外语教师应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着力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关于外语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09(6): 4-8.
[2]郑艳.认识外语专业内涵、建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J].外语界,2006(3):2-6.
[3]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90-91.
[4]安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外语专业学科建设[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6-119.
(责任编辑单丽娟)
作者简介:刘丹凤(1979—),女,教育学硕士,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英语教学法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研究型教学的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14DB027);渤海大学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体验式教学模式与英语学习者综合语言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DJG-14-Q N -C-004)
收稿日期:2015-06-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6)01-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