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互联网+”与语言服务——由《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所想[1]

2016-12-16 22:25亮孙秋香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0034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03
关键词:语言服务一带一路互联网

张 亮孙秋香(.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0034;.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03)



“一带一路”“互联网+”与语言服务——由《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所想[1]

张亮1孙秋香2(1.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200234;2.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大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概念的提出与使用急遽凸显语言资源的战略属性。大背景、新形势、新理念、新方法为语言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语言服务”借助大数据将语言服务衍射至每个人,“众包”平等使得“语言服务互联网云平台”的搭建成为了可能。

关键词:一带一路;互联网+;语言服务;语言资源

“一带一路”倡议(theBeltand Road Initiative)战略构想,关涉65个国家和地区,惠及总人口约44亿,沿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倡议实施的前提是沟通,而沟通的基础则是语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语言繁杂,文化多元。“一带一路”辐射范围内涵括语言或通用语近50种,涉及语言、方言总量达2000余种,其中重要的地区语、民族或部落语言不下200种;仅中国周边29个国家和地区就有近千种语言或方言;中国境内也存在130多种语言,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五大语系。

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差异巨大,仅借助英语等国际通用语,难以真正实现“一带一路”的宏伟目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让倡议成果真正惠及沿线人民,必须切实了解相关国家、地区和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切实重视并发挥语言服务作用与力量。新形势下,语言服务的研发与实践须借力科技,借力互联网与大数据。

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出。随后,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3],系统部署改革创新发展新方向,研究新科技背景下国家行业、产业发展新规划。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概念的提出与使用急遽凸显语言战略资源的重要性。大背景、新形势、新理念、新方法为语言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何为“语言服务”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那么,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语言服务”究竟所指为何?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产生之初就开始为人们的交际服务。但是,“语言服务”的概念却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于根元、李宇明、屈哨兵、徐大明、王世凯、李现乐、周荐、郭龙生、袁军①等先后从不同角度对“语言服务”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所谓语言服务就是指某种语言或方言的持有主体以该语言或方言为媒介向语言或方言需求客体提供帮助的行为或活动。作为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学应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时代。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发展格局的变化,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得到了各国的重视。语言资源课题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语言、语言资源与语言服务三者相辅相成。故此,我们认为,语言服务也即语言资源服务。

语言服务是一种对语言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换句话说,“不同类型的语言服务都是对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同类型的语言资源都是语言服务可以利用的资源”[4]。将人类社会现存的在使用中的语言或方言看作潜在资源,每种语言或方言都能服务于交际。在资源观视角下,“语言服务”带来“语言价值”。资源价值观视角下,语言服务主要呈现以下诸特性:

1.语言服务规模大。人类语言或方言数量类型多样化决定了语言服务对象的多元化。人类社会现存的近7000种方言或语言都是语言服务的潜在被需求对象。未来,占有语言资源的多少将直接决定语言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总量。

对于英语教龄有109名老师以3-5年教龄为主(45.21%),说明农村地区英语教师的从业资历都比较浅短,在英语教学、教法上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相应的实地调查也印证了多数老师对于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的把握不是特别明确。

2.语言服务虚拟化。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语言需求源自“云”,语言服务在“云”中。未来,通过移动数据智能终端及各种语言服务软件、社交APP,人们将随时随地获得更精准的语言服务。

3.语言服务类型化。语言类型学的建立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语言的类型化。在寻求语言服务的过程中,人们依据所需求语言的类型可以按类检索,提高了语言服务的辨识度。类型学思维下,语言服务可以触类旁通。语言服务不仅是点对点的需求,而将呈现以点带面的辐射新趋势。

4.语言服务动态性。语言的动态性,可以满足语言服务的灵活性。现实生活,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对已有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些带动了语言的急速变化。急速变化的语言让人们无法照本宣科地解决其所面临的语言问题。动态视角下,语言服务借助大数据,将实现“按需配置”,动态服务。

5.语言服务的安全化。作为战略资源,语言将成为各国、各地区甚至各民族相互角逐的战场。语言销蚀、方言变异等问题不容忽视。中国境内现存民族语言,一般认为有130种。100年后,这130种语言中大概有三分之二会消亡。比如,2009年2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满族语列为“垂危”。事实上该举动几近宣称满语灭绝“刻不容缓”。

目前,中国境内使用人口在千人以下的语言有15种。这15种语言都当属“濒危语言”。语言的急遽销蚀呼吁语言资源保护与留存。语言资源的调查与保护将是未来语言服务所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是最大难题。人们应该树立安全意识,保持警惕,实时爱护母语、方言。

二、语言如何服务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就是借助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在新的社会形态下,语言服务将会因为互联网而被无限传播与放大,进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未来,语言服务的发展必将是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打造全员参与、精准服务的新模式,建立平稳、高效、安全的“全球语言服务云平台”和“全球语言服务云中心”,构建以语言为本、惠及全民的“语言服务新体系”,开启万众皆是“语言服务商的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专业的“语言服务新生态”。

大背景、新形势、新理念、新方法的出现,做好“汉语资源服务”或“中文语言服务”,应立足国内,环顾周边,放眼全球。即,做好“中文语言服务”首先应确保国内语言产业良性发展,其次逐渐分批次向国家周边地区推介“中文语言服务”,最后在优势经验的基础上实施辐射全球战略的语言服务计划。

1.政府宏观调控,整合现有语言资源服务平台,推动语言数据开放共享。目前,国内现有的与语言有关的研究机构、研究中心、研究院所及相关的高校都有自己的研发数据,造成各家各自为政,无形中极大地削弱了“中文语言服务”的质量。教育部、社科院、国家语委等部门应对这些资源进行调控整合,在确保国家语言战略安全的情况下,施行语言数据的开放共享。网站的门户开放,语言调查数据的安全共享,语言资源服务平台的搭建,将会极大地推进语言服务的质量提升。

2.加大语言调查、方言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投入力度,推动语言调查的良性发展,完善语言调查的大数据链建设。国内语言调查仍处于一种“军阀割据”的局面,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多为自己的科研做调查。这种“小众”语言调查只顾及眼前利益,有碍国家语言服务战略的发展。在“中国有声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中国周边语言文化数据库”建设、“国家语言战略智库”建设等国家项目出台,将会扭转语言调查的“小众”格局。只有获得更多的语言样本,语言服务的大数据才会更完善,语言服务的质量才会更高。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应持国家语言服务观,在做好语言调查的同时,完善语言调查数据,合众之力,共建语言大数据。

3.加强语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搭建语言服务平台硬件建设。科技竞争的核心是技术,技术的核心是人。语言服务的对象是人,做好语言服务,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语言学研究队伍。目前,国内语言学研究队伍渐显“断代”之势,老一辈语言学人逐渐退隐,新一批语言学子亟待培养。受现实原因干扰,部分语言学研究人员不能全心从事语言研究。鉴于此,国家应为语言服务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切实的科研项目、优越的科研条件,确保语言研究队伍的衔接与传承。

人才的工作平台也十分重要。新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超大规模云计算操作系统、大宽带强流量的网络通信等硬件投入将是语言服务平台顺利运行的基础。只有在“速度”上超越,语言服务才会做大做强。

4.重塑语言服务意识。现存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等逐渐被信息革命、被互联网打破并重组。新的语境体系下,语言服务的对象势必会多元化,语言服务意识亟待转换,每一位语言需求者都是语言服务的对象,都需要被提供最优质的语言服务质量。未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服务型社会,而未来社会的竞争也必将是服务质量的竞争。作为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不会丧失其服务属性。语言服务意识的重塑要求“就语言为语言而服务语言”。

5.树立语言服务安全意识。互联网是个开放的大平台,在这里,风险与机遇共存。大数据背景下,每个“互联网+”行动参与人都将是语言服务商,每个人都可从互联网获得语言服务。树立语言服务安全意识,确保语言服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只有健康的数据才能为语言服务提供安全保障,才会促进语言服务更好地发展。语言服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获得,需要国家层面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治理。

三、语言服务的未来

“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为语言服务,特别是“汉语语言服务”或“中文语言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更好地服务时代,语言产业、语言服务在科技的支撑下急速发展。

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做好语言服务,实施语言战略,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等高校与语言文化研究机构在国家宏观背景下成立了“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旨在调查与研究中国周边国家语言使用情况以及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存在情形。目前,该中心以及对中国周边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与研究。该中心研究成果《中国周边国家语言状况丛书》《中国边疆边境语言状况丛书》也即将出版。

“互联网+语言服务”新模式,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语言支持,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互联网+语言服务”旨在打造国家级语言服务战略平台,创建拥有中国核心技术的语言服务数据库,构建“语言服务互联网云平台”。“互联网+语言服务”将全世界的语言服务需求与语言处理串联起来,让全球每个角落每个时刻都能获得最精准的语言服务。“互联网+语言服务”致力于有人的地方,有网络,有语言服务。

目前,一些深具战略目光的从事语言服务的研究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国内某公司从事“语联网”建设,致力于让人类沟通没有语言障碍,借助网络通信与智能科技,调控整合各类语言资源,让全球更便捷地获得语言服务。现在,该公司的“语联网”已获得业界认可,至2017年,该“语联网”平台将拥有20000个智能应用终端、20000家语言服务供应商、20万人团队的语言译员。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非通用外语语种人才培养号召,2015年9月,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式启动“外语非通用语种课程与专业建设”计划,首期即正式开设乌尔都语课程。据悉,上海外国语大学将为“一带一路”战略沿线重点国家的官方语言、重要方言设立专门课程与专业。至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将为30种外语语种开设课程。

针对如何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战略铺好“语言之路”,更好地做好语言服务,2015年10 月12日,“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语言文化对阿传播高峰论坛顺利拉开帷幕,来自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汉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及研究部分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银川,共商“语言服务大计”。

“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行进。应向各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及家庭、个人等提供各种语言服务”[4]。反过来看,各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及团体、家庭、个人也都将成为语言服务提供者(语言服务商)。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众包”精神的最佳阐释。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每个人都处在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之内,每个人借助移动PC“随时、随手改变世界”。未来的语言服务需借助移动PC及其装载的各种APP,这次科技智能设备的高速运营使得每个以个体为单位随意调配自身及其周边的语言资源,参与全球语言服务战略计划。

每一个“语言服务APP(语言APP或社交APP)”都吸引着无数的使用者及其爱好者。这些“潜水者”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向每一位语言需求者提供“一对一”的精准语言服务。每一位遇到语言问题或有语言需求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些“语言服务APP”把自己遇到的语言问题抛到“云端”,不用担心,一定会有“潜水者”浮出水面为你提供语言服务,而你要做的仅仅是“发个红包”。

“语言服务云平台”的搭建、“语言服务APP”的研发使用,与传统的语言资源开发相比,效率更高,也更便捷。同时,“语言服务云平台”的搭建、“语言服务APP”的启用可以极大缩减语言资源研发费用。可以说,借助这些平台,语言服务触手可及。

未来的语言服务根植于平等互利原则,每个个体都拥有服务别人的知识、才华和语言。每个人都是语言服务的中心,互联网、大数据无形地将我们串联在一起,极大地催生语言服务新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王世凯.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7-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国发〔2015〕40号.http://cpc. peoplq.lom.cn/n/2015/0707/c64387-27255409/2.htm 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EB/OL].国发〔2015〕50号.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10137.htm

[4]李现乐.语言资源和语言问题视角下的语言服务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6-21.

(责任编辑陈方方)

作者简介:张亮(1987—),男,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语言资源、语言政策研究;孙秋香(1989—),女,硕士,2014年毕业于渤海大学文学院,从事汉语语法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ZD173);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培育项目“互动语法视域下‘有’与‘有X’研究”(项目编号:A-6001-15-001456)

收稿日期:2015-10-20

中图分类号:H 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6)01-0081-04

猜你喜欢
语言服务一带一路互联网
技术传播视角下的复合型翻译人才观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浅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和对语言服务的需求
基于免费在线翻译工具的机器翻译缺陷探讨
安徽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与语言服务需求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