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瓶颈制约与破解

2016-12-16 17:23林良泉
关键词:高水平办学学科

林良泉

(福州大学发展规划与“211工程”办公室, 福建福州 350116)



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瓶颈制约与破解

林良泉

(福州大学发展规划与“211工程”办公室, 福建福州 350116)

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部署。地方高校在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存在办学导向和评价标准、学科布局和学科特色、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培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学研用结合水平、社会服务机制和功能发挥、办学投入和经费筹措等瓶颈制约。破解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正确导向、深化综合改革,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优势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办学质量效益。

地方高校; 高水平大学建设; 学科布局; 人才培养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纲要》和《方案》颁布实施后,我国地方高校掀起了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热潮。福建、广东、浙江、河南、安徽、北京、上海和中西部一些省市(自治区)纷纷启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集中优质资源,加大财政专项投入,建设高水平大学。随着建设计划的纵深推进,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容易建设的、容易改革的、容易发展的工作大多已经完成,剩下的“硬骨头”,才是地方高校能否建成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探讨、研究如何破解这些瓶颈制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中的瓶颈制约

这些难啃的“硬骨头”主要有:办学导向不够科学,评价标准不够合理;学科布局不合理,办学特色凝炼不够;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不完善,服务功能发挥不足;受地方财力所限,办学经费不足等等。

(一)办学导向不够科学,评价标准不够合理

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从“地方性”和“高水平”两个特性出发,否则容易迷失方向,难以科学定位。“地方性”,决定了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高水平”,指的是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引领区域自主创新的内在责任。地方高水平大学的两个特性,决定了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充分思考学科布局和调整、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如何适应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然而,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并不都是从两个特性出发,经常忽视“地方性”盲目追求“高水平”,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建设标准、指标要求和建设内容大多参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85工程”和“211工程”部委高校。在这种导向下,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往往陷入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学科设置追求大而全、博硕士学位有点必扩等等,并以规模、数量和大小作为衡量是否是高水平大学的评价标准。

(二)学科布局不够合理,学科特色不够凝练

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以学科为基础单位。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重点就是建设高水平学科。大多数地方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工作,纷纷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团队,打造教学科研平台,有力地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改进。一是学科布局不够合理。大多数地方高校往往忽视了“地方性”,而没有兼顾传统特色与优势,盲目攀比“985工程”和“211工程”部属高校,对教学科研设施、师资队伍力量等能否与之相互匹配缺乏考虑,常常导致学科设置过多、过专、过细。二是学科特色不够凝练。不少地方高校往往根据引进人才的研究方向而设立学科方向,导致很多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学科,因为学科带头人青黄不接而不断弱化。

(三)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人才培养始终是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核心任务和根本使命。然而,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大多把资源用于提高科研实力。争项目、建平台、发论文、出成果、报奖项,成为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而用心备课、教研教改、集中研讨、认真教授、因材施教、课外辅导的时间很少。不少青年教师大学毕业后没有接受严格训练,缺乏助教助研和没有接受传、帮、带阅历,甚至连教学考核关都没有通过就直接上讲台。一旦他们评上教授,成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在课堂上往往很难再看到他们的身影。“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从大学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变成需要用法条约束的刚需,成为本科生教育的奢侈品。与此同时,陈旧的教材年复一年使用,照本宣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心生厌倦,人才培养模式老化、同质化,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与反哺机制普遍没有建立起来,培养的学生大多存在知识面窄、创新意识差、实践能力弱的通病。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产学研用结合水平较低

科技创新是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标志。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科技总量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国际学术前沿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介入国家和区域重大专项核心层面的科研项目不多,对国家和区域重大决策产生影响的咨询研究屈指可数。提高科研产出质量是提升科研竞争力的重点,但当前教师参与横向科研项目偏少,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尚待加强,自主创新和科研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产学研用结合水平亟需提升。

(五)社会服务机制不完善,服务功能发挥不足

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融入社会、引领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即社会服务能力。不少地方高校都把服务社会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关键性问题。首先,服务意识不强。地方高校针对社会服务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还不到位。科研人员社会服务的认识不到位、动力不充足、办法不丰富、主动性还不高。其次,社会服务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对象不多、载体和管道缺乏、需求和动力不足、模式和内容不丰富、政策和制度急需建构、成果需要接受市场检验和扬弃等。再次,科技成果转化要素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产学合作资金、人才等要素不足,地方高校偏重实验室科研,缺乏与产业合作,难以从生产中找课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不强。

(六)办学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短缺

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投入很少。2014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年度决算超过100亿元,而地方政府每年投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不过若干亿元,最多不超过10亿元,而且基本上是划拨给多所地方高校。与此同时,地方高校的创收、获得社会捐助等方面能力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短缺。

二、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破解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难题

上述问题制约着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地方高校建成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将很难实现。为此,需要地方高校协同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已成为时代强音。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地方高校啃“硬骨头”、建设高水平大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一)坚持正确导向,深化综合改革

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要坚持“两个导向”。一是需求导向。主要有两大需求,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求”。前者是教育的社会属性,后者是教育育人的本原。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要立足于这两个出发点来谋划。地方高校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建设高水平大学才有广阔天地、深厚土壤和光明前程。实践证明,高校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是大学发展规律,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省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要求地方高校提供高质量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支撑,这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严峻的挑战。地方高校只有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才能解决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问题解决得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之日也就是一批地方高水平大学涌现之时,否则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二是问题导向。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要聚焦社会和群众的意见期盼,努力破解教育管理和学校办学的瓶颈制约,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正确回答“什么是高水平大学”、“怎样建设高水平大学”这两个基本问题,从而结合各校实际,把问题想透彻,把建设标准、评价指标和努力方向制定好,避免“以偏概全”和“形式主义”,方能破解发展和建设中难题。

(二)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优势特色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落脚点在建设高水平学科。地方高校要按照国内先进标准重点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学科和若干个高水平学科方向,形成一批高水平学科群。[3]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抓紧谋划学科,优化中长期规划,确保在学科带头人梯队培养、高端人才引进等持续投入上实现个性化支持,对若干高水平学科建立“特区”。一要解决好学科间相互封闭问题。改变传统学科封闭式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自我设计、自我运转、自我封闭的状况,助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二要解决好学科基础薄弱问题。我国地方高校办学历史都较为短暂,学科建设大多很难一下子形成特色和优势。因此,学科建设首先要有定力,不盲目跟风、模仿,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优势所在,选准学科着力点,集中力量建设学科特色。三要加快应用技术类学科集群建设,把这些学科建设的重点放在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问题上。地方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重视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培养,这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新空间。四要全面建立学科管理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实行学科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基于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管理制度,覆盖学科目标确定、预算编制、项目实施、预算执行、绩效评估各个环节,实现学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主要任务是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特征,办出中国特色、地方特色,整体提高办学质量。为此地方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育人创新制度体系。教育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地方高校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构建“一流的本科教育标准”,通过资源调配,推动学校以国际国内一流专业为参照,建设一批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专业。必须强化“一流师资投入教学”,实施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从提高师生比、建立人事薪酬和政策规范、完善教学评价和职务晋升制度、创新教学科研组织等多方面实施配套政策,真正使所有教师都重视教学。必须探索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国内不少“985工程”高水平大学本科期间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旨在打造通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增进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化。[4]这一培养方式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与国际通行的教育模式比较接轨,而且在专业建设上形成竞争机制,学生有选择专业的权利,对教师教学质量“用脚投票”,这一改革将带来体制的重构和结构调整。这些经验值得地方高校学习和借鉴。

(四)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就是提升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它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地方高校的地方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必须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强校之路。政产学研用结合,就是以社会需求和问题需要为导向,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紧密结合。这种结合,既可以改变地方高校过去为教学而教学、为科研而科研,教学与科研对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状况;又有利于教学、科研“接地气”,到生产第一线开展研究,为它们培养合格人才,获得教学、科研创新的动力源泉。为此,地方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多种政产学研用结合形式,除了要充分利用自身各种教研平台外,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建立起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积极推进校院、学科与社会各界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机制。

(五)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高水平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高水平成果,开展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机制体制。[5]为此,需要推动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地方,为地方政府提供良好的技术、知识服务和决策咨询,开展服务地方产业的科研活动,为地方建设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形成与社会各界深度合作的机制,建成与地方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大学,构建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同时,以服务求支持,推动各级政府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高校发展建立优良的环境和激励机制,探索形成各级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校友及社会各界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的互动体系,完善办学内外部支撑体系,保障学校事业发展。地方高校也要构建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体系及质量保障机制,使高校服务社会绩效成为高校办学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六)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在内在资源上存在较强的稀缺性,必须不断拓展、整合外在资源,争取形式多元化、相对稳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因而,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不仅可以努力从国家和地方政府争取各类的资金投入,而且可以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重大项目研究和建设,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努力从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获得资助,保障其配备一流的资源、设备和工作条件,吸引高水平人才和优质生源,从而解决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优质资源不足问题。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要拓展盘活学校资源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使用资源,保证资源保值增值,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率,让获得的资金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更好地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服务。

注释: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l.

[3] 《为何中国还没有出现世界一流大学》,http://www.1000thinktank.com/fmbd/10480.jhtml.

[4] 孙 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5] 郭广生:《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改进路径》,《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第12期。

[责任编辑:余 言]

2016-05-20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JAS150153); 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社科类) (13SKZ11)。

林良泉, 男, 福建建瓯人, 福州大学发展规划与“211工程”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硕士。

G647

A

1002-3321(2016)05-0105-04

猜你喜欢
高水平办学学科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学科新书导览】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