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亮
[摘 要] 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指导下,边区公营经济组织坚持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相对分散的经营模式相结合方式,与多种经济组织共同发展,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战胜了内外困难,成为主导边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我党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 公营经济组织 集中领导 分散经营 核心力量
在我国,公立性质的经济组织,始终在一个经济区域或者行业内发挥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不是量的主导,而是从宏观层面由公立经济主导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陕甘宁边区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战时经济的需要,公营经济组织在一些经济领域发挥着主导边区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的作用。在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下,边区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边区机关、军队等数万军民在生产生活方面,面临着资源极度匮乏的严峻形势。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领导下的光华商店、盐业公司、土产公司、南昌公司及陇东联合商店等公营经济组织,及其遍布边区各地的分支机构,除了通过发展对外贸易,解决战时边区军民的生产生活基本物资需要,还发挥着调剂商品、平抑物价,吸收外汇、稳定金融,促进商业发展和繁荣的战略性主导作用。
一、边区公营经济组织发展状况
边区公营经济组织在促进边区农业、工业和商业三大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一)农业方面。我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并未建立和发展公营的农业经济组织,最初是通过向农民征收公粮,贸易购买方式来满足党政军群等机关的粮食需求,主要从政策、金融支持上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和农业经济,主要形式是个体生产或合作生产方式。直到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更为严重,农民负担较重的矛盾比较突出时,党领导边区政府和军队以军垦的方式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了党政军群机关的物资供给。
(二)工业方面。党中央到达陕北后,从小规模的军事机械维修、被服生产、印刷工业等开始发展公营工业。边区政府成立后,制定了工业建设的任务,注意发展石油、盐、煤、铁等行业,开办了难民纺织厂、新华纸厂、振华纸厂、新华制革厂、卫生器材厂、新华化学厂、光华制药厂、延长石油厂、农具厂、新华肥皂厂等一批工业经济组织。经过1937年至1945年的几个发展阶段,边区的工业经济组织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对边区工业生产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43年,边区有纺织厂28家、被服厂12家、造纸厂11家、煤炭业18家,共有公营工业经济组织102个,拥有职工6354人[1]p87。到1944年,公营工业经济组织已有130家,职工达到7338人[2]p27;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产大布140000匹、纸10766令[3]p53,其他如毛巾、肥皂、火柴、陶瓷、纸烟等生活用品,煤炭、生铁等生产用品的生产也基本满足了边区军民的需要。在边区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边区政府还分别在1939年、1940年、1941年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集中反映了边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成就。
(三)商业方面。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前,陕北地区商业发展极度落后,商业经营能力差,营业额少,经营范围较窄,陕北地区物资及商品供应基本依靠外地市场。边区政府成立后,实行了发展商业的政策,公营商业的发展才有起步。边区公营商业经济组织起初主要是边区银行及其下属的边区贸易局、光华商店,后来将边区贸易局改为边区贸易公司,并将光华商店划归其有,边区贸易公司先后拥有的盐业公司、土产公司、南昌公司和陇东联合商店共同构成了边区公营商业经济组织的基础。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边区公营商业经济组织发展很快。1935年边区贸易局仅有5个支局,到1942年,边区贸易公司所属的光华商店发展了分店22个,盐业公司拥有骡马店123个,土产公司发展了分公司8个,南昌公司发展了分公司12个,陇东联合商店也在各地建立了分支机构[4]p91。盐业公司到1944年时拥有资本11亿元,人员397名;土产公司到1945年时拥有资本21亿元,人员300名[5]p23;南昌公司到1945年时拥有资本2.8亿元,人员248名。各机关和学校办的公营商业经济组织发展也很快,到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延安7县、陇东分区6县,关中分区,定边和靖边,绥德、子洲、清涧,共有公营商店348家,从业人员3000人[5]p23。
二、在发展中体现出鲜明的特征
边区公营经济组织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顽固派经济封锁和陕甘宁地区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在党中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指导下,在边区政府直接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具有以下特征:
(一)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相对分散的经营模式相结合。为促进陕甘宁边区公营经济发展,党中央1942年提出了对公营经济组织实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针对贯彻集中领导不够、分散经营有余的问题,毛泽东特别强调公营经济发展必须实行集中领导和分散经营的原则,强调农业、工业和商业必须在边区政府各级建立统一一切生产事业的强有力的领导机关,统一企业的经营方针、协调企业间的关系、检察各企业的经营方法;允许在各单位相当收益范围内,按生产性质和经营情况,统一支配生产盈利。在分散经营方面,党中央从劳动力和各类生产资源分散在党政军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和调动公营经济组织生产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将生产经营的主动权交给各部门、各机关,允许他们为解决自己需要而从事工商业生产。
(二)公营经济组织占主导和多种经济组织共同发展相结合。公营经济组织是在党和边区政府直接领导下建立的经济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公办,最大的优势也是公办。它是直接贯彻执行党和边区政府经济政策,体现经济发展意图和发展方向的经济主体;担负着引领和主导边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关系边区国计民生的财政金融和外贸必须由公营经济组织经营和掌握;要发挥调节物价和供需平衡的作用,主导边区出入口贸易的作用,稳定金融协助财政保供给的作用,加强物资管理和促进商业发展的作用。但仅仅依靠公营经济组织发展公营经济,是不能满足党政军机关所需、满足边区经济健康平衡发展要求的,也不能完成改善人民生活和支援抗日战争胜利的任务。必须坚持在公营经济组织的主导和引领下,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私营经济组织和个体、地主、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形成各种性质的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各种经济成分互相促进的繁荣局面。在1937年至1944年的几年间,党和边区政府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在公营经济组织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私营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走出了一条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符合边区实际和历史阶段特征的,领导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正确道路。
(三)放手发展大胆实践与不断改革勇于创新相结合。公营经济组织在党和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放手发展、飞跃发展,在很短很快的发展过程中大胆实践、不断积累,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也在管理和经营的体制机制方面遇到了瓶颈和障碍,比如领导体制上各行其是、多头领导,在政府、军队、机关和经济组织关系上不计成本、不搞核算,在分配制度上平均主义,在组织结构上臃肿且层次繁多,官僚主义、行政化倾向严重,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制约了公营经济组织的发展活力和主动性。针对这些问题,在党和边区政府的指导下,公营经济组织不断尝试改革,从运行机制上理顺党政企之间的关系,明确公营经济组织中行政工作、工会工作、生产经营工作的职能和职责;从管理制度上建立经济核算和成本核算制度,有效考核经济组织的经营成果;从分配制度上纠正平均主义倾向,实行计件累进工资制,鼓励劳动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从组织结构上,实行精兵简政,减少非生产人员,克服机关化现象。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下,是大胆创新和创举。经过改革,从1943年到1944年,边区公营经济组织出现了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局面,公营经济组织数量和职工人数,产量和业务都实现了大幅增长。
三、战胜外部困难并克服自身不足
陕甘宁边区特殊的地理条件、战略位置、政治经济地位决定了边区的公营经济组织要面对超乎寻常的严峻考验和困难,要克服难以预料的发展难题。
(一)战胜面临的外部困难。受地理条件、历史因素影响,边区经济发展和商品市场发展的基础都很薄弱。公营经济组织起初是完全依赖于私营商业和合作社的业务,通过不断从国统区输入军民必需品供本单位日常所需,后逐步扩大到将剩余部分用来向外销售谋取微利,以此改善生活。这些最初的公营经济组织只是简单地从事供给制活动,尚不能承担一般性的商业任务,但初步锻炼了公营经济组织的商业骨干,积累了经营管理经验和少量资本,为公营经济组织的起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下,边区公营经济组织发展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题,生产日用商品的设备机器、技术和条件受到限制,工业原材料严重匮乏。针对这些问题,边区公营经济组织积极响应党和边区政府的号召,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一方面不断加强对生产工人和商业职工的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工作实践中充分贡献自己的智慧,提高劳动生产力;一方面努力节约工业生产原材料,坚决杜绝各种生产浪费,使边区生产力和产品质量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公营经济组织在引领和主导边区各类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践历程,也是不断克服和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过程。起初,公营经济组织在对自己发展环境和定位的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和模糊性,提出了建设重工业、大盐业、大军工的工业发展计划和设想。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边区公营经济组织逐步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是在个体经济基础上被敌人分割的、战争的农村环境,应着重发展不需要大额固定资产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并密切联系其他经济成分和经济组织,从而克服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解决了发展方向不明、存在盲目性的问题后,为突破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贸易封锁,个别公营经济组织凭着革命热情胡干、蛮干,又导致在原材料供应渠道缺乏、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大办了一些工厂、上了一些工业项目,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在边区政府领导下,公营经济组织建立了统一的领导制度,实施集中管理,开始统一生产和供销,逐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克服了盲目性。为解决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的问题,边区政府在1939年就采取措施发展科技和培养科技人才,但公营经济组织仍然存在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对有限的科技和技术人才资源缺乏足够重视,也缺乏充分使用的能力。边区政府通过鼓励和引导,出台相应的政策,公营经济组织才尝试在工作中正确使用科技人才,积累了利用科技和技术人才的初步经验,培养了重视科技和人才的发展观念,解决了经营目标方针偏差和经营水平低下的问题。边区公营经济组织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了过分强调本单位利益、以赚钱为全部目标的错误倾向,没能够很好地贯彻党和边区政府的贸易金融方针政策,出现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甚至为获取暴利从国统区进口非必需品和奢侈品,这违背了公营经济组织理应承担的稳定金融秩序和维护商品流通秩序的经营宗旨。部分公营经济组织在灵活把握政策,敏锐把握商机,精通商业流通业务方面也显得能力不足、水平低下。公营经济组织不断通过自身改革和完善领导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统一集中领导,培养和锻炼经营贸易干部,克服自身经验和知识的不足,不断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四、在边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突出贡献
边区公营经济组织为我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有着突出的历史贡献。
(一)边区公营经济组织是主导边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边区公营经济组织在促进边区贸易发展,保障边区军民基本供给,解决边区财政困难,稳定边区商品价格和金融秩序,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封锁,支援抗日战争胜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公营经济组织在集中统一的领导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商业贸易和工业生产活动,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要求光华商店要以“其执行实际贸易,达到政府贸易政策普遍实现”[5]p190为经营方针,出售边区生产的盐、皮毛、药材等各类特产和经济作物,为边区党政军机关购进必需的布匹、棉花、药品和通信器材等商品物资,有效地保障了边区机关和群众的供给。各类党政军群机关和学校举办的公营经济组织,通过商业贸易和工业生产活动获得了赢利,解决了本单位经费不足、财政困难的难题。例如,1941年上半年,中央直属的财经处和各机关学校就获利25.6万元,解决了日常经费的48%[5]p244;南昌公司在1943年前三季度就获得净利润1.68亿元[5]p232,为边区政府财政作出了巨大贡献。1941年,边区贸易局对领导下的光华商店在业务和经营方针上作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定,要求光华商店“必须把稳定市场金融的责任担负起来”,“有计划的收买运销食盐皮毛,必要时折本亦应大量收买,向外推销,换进棉花、棉布、棉纱、文具纸张,供给机关人民的需要”[5]p190,由此光华商店的经营方针已由过去的赚钱和赢利为主转变为调剂市场,维护商品贸易和金融秩序,促进工商业发展等方面来。通过光华商店和边区各类公营商店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统购统销,并以低于市价10%-20%的价格为边区机关群众销售必需品,稳定了边区物价,扭转了边币下挫的不利局面,维护了边区商品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及商业贸易的平衡,促进了边区商品贸易和工业生产的繁荣发展。
(二)边区公营经济组织为我党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毛泽东曾经说过,从1921年我们党建立后,首先学会了政治,后来又学会了军事,直到1942年我们党才学会经营经济事业的经验,这是不能拿数字来计算的无价之宝。1942年西北局高级干部整风会对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以往单纯的城市观点发展公营经济组织,主观地做出了不适当的计划等进行了总结,从而真正搞清楚“我们的思想必须适合于个体经济基础上的、被敌人分割的、因而又是游击战争的农村环境”[3]p53这一边区最大的实际,在解决边区经济建设方针的问题上就清楚了。“农村的人力物力都是分散的,因而必须采取在公营经济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因地制宜开展分散经营的方针;农民作为手工业生产者在生产工具和生产能力上都是落后的,因而必须放弃不适当的大工业、重工业发展计划,走传统小手工业基础上的轻工业发展道路”[5]p530。我们党从成立到学会经营经济事业,走过了21年的历程,从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并开始大规模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到1942年学会经济建设,也有四五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曲折。正是以边区公营经济组织作为实践主体,不断总结,不断推进,寻找规律,才使得我们党积累了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学会经营经济事业的宝贵经验。
五、怎样看待公营经济组织和它的主导地位
公营经济和公营经济组织是我党领导和发展经济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主导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核心力量,这是由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和发展特点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落后的自然经济主导的农业国家,广大的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封闭落后,生产力量和资源比较分散,生产力低下,产业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商品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较低。在这样一个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边区政府领导边区人民打破敌人封锁、赢得战争胜利,就必须采取直接领导和组织经济主体,有计划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领导和发展经济。它的主导地位,是通过体现党和边区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张和意图,贯彻党和边区政府发展经济的方针,坚持党和边区政府发展经济的原则,落实党和边区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来实现的;更是通过促进边区贸易发展,保障边区军民供给,解决边区财政困难,稳定边区商品价格和金融秩序,繁荣和发展边区工商业等实践来完成的。
参考资料:
[1]王晋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工业的劳资关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侯天岚.抗日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供应工业[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3]陈群哲.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公营工业[J].江西社会科学,1994(7).
[4]刘远柱,陈志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公营商业[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5]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