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教育:贫困大学生的必修课

2016-12-14 21:12焦慧凝孟凡娟
东方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励志资助

焦慧凝++孟凡娟

摘要:随着各高校扩招和对高校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群体,承受着家庭环境、人际交往以及学习就业等各方压力,给高校以及社会带来诸多问题。本文以贫困大学生为出发点,探究励志教育是贫困大学生的必修课。

关键词:励志教育;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其健康成长,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是高校和社会的重要任务。通过励志教育,激发贫困大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引导贫困大学生求真、崇善、趋美,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1.加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因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好以及虚荣心趋势使他们的心理产生自卑,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存在着焦虑与抑郁交错、自卑与自尊交织、嫉妒与偏执共存的复杂心理状态,以至于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出现了问题:学习动力不足,待人接物热情不高,人生目标不明确,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关注的重点。

1.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大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认识、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些重要论述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方向,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时代内涵,为高校深化创新德育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不能忽视的,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棘手,同时更是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群体,以励志教育提升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高度”是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1.2 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需要

在全社会都在关心贫困大学生物质困难的同时,心理贫困现象悄然而生,强烈的贫富差距使挫折感在贫困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社会不公的矛盾、自卑与自尊交织、焦虑与抑郁共存、逆反与依赖互融、无奈与愧疚交错、自闭与幻想共生等等,甚至有部分同学成为身心“双困生”,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因此,在经济扶贫的同时,励志教育和精神教育也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利措施。通过励志教育让贫困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树立贫困大学生真正的自信、自强,培养成身心健全的当代大学生。

1.3 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膨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开始盛行,部分媒体为赚取点击率对“官二代”、“富二代”等现象过度报道,助长不良风气蔓延,使得贫困大学生出现严重“志力”不足、志向迷失,继续奋斗劲头逐渐消失,主要表现在:奋斗精神缺失,思想素养不高,心理问题高发等。要使他们成长成才,励志教育是贫困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1.4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据有关数据显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同时在高校大学生中存在一部分学生常常追求名牌甚至是奢侈品,导致贫富差距在高校中表现的十分明显。虽然这些学生在同一个校园、同一个教室、同一间宿舍,但他们的消费观、价值观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有些贫困生由于虚荣心的原因使其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攀比消费等行为,致使其自身价值观扭曲,发生偷盗、自杀等行为。因此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创造出一种和谐校园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2.当前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淡薄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以贫困大学生当做励志教育的主体,将他们的利益为励志教育的出发点,以他们的实际需要为动力,从而在根本上体现出励志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关键。而现实生活中,高校学生不以学习为主,而以衣着、首饰、电脑、手机等的好坏为评标标准,加上部分老师激进的言语,负能量的传递,早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抛到脑后。

2.2 励志教育的内容不系统

励志教育以信念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的道德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一致战胜挫折的赏识教育,是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的。而现实部分高校中,虽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拿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使其成才,摆脱心理困境,其内容往往是谈心谈话、案例教育、群体游戏等等,根本没有成套的励志教育内容,更不会从学生励志教育体系、老师育人体系、班级课程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进行教育教学。

2.3 励志教育与其他教育相分离

部分高校把受励志教育者列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在受励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受到同学各种非议,如家庭困难、身体残疾、心理不健康等等,这本身加重他们的心理扭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应该把励志教育融入到其他教育理念系统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渗透励志教育理念,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时时感受到励志教育的存在,而不应该把励志教育和他们教学体系分开。

2.4 教学方法的滞后与单一

正如周远清教授所指出的“我国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不先进甚至落后为国人所共识,为世人所议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已成为一种常说、常写、很难做的常用词。”励志教育教学方法的滞后与单一表现更为突出。从说教式的教学过程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到教材建设相对滞后限制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再到多媒体教学手段被扭曲等等,无不体现出励志教育教学方法的短板。

3.加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贫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思想偏激现象,更严重的甚至出现有失道德行为发生。在经济上贫困并不可怕,可以通过高校的帮助使他们完成学习,但在思想上存在扭曲,就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发展。因此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就是使贫困大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树立自强不息的品质,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2 强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鼓励贫困生正确面对人生暂时的困难,正视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不正确的观念,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在逆境中奋发成才。要让贫困学生认识到困难是实实在在的,但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行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说:“千金难买幼时艰”。老子说:“胜人者力,胜己者强”。只要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百倍的努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现在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再加上国家助学贷款,保障了每一位贫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为他们减轻了经济压力和思想包袱,使他们能坦然地面对现实。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3 建立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系统

励志教育是学生成人成才、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建设的平台,要构建学生励志体系、教师育人体系、班级课程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

学生励志体系是通过励志促进品德形成,突出之处是以励志为主导给学生以行为动力,如认知与朗读励志书,反思与成长记录,行动与自我评价等;教师育人体系要求老师以“生”为本,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等各个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班级课程体系是有主题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德育的一种课程形式,内容全面,活动多样,是对传统课程的继承与创新,不仅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道德知识,还要从学生发展需求的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出发,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管理评价体系是对已关注,有档案在册的贫困大学生的跟踪评价,对每一阶段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根据评价指标有专业老师对其进行评价记录,能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3.4 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除了进行“奖、贷、扶、补、减”等多种资助方式外,开展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重要途径和长远之计。学校应拓宽勤工助学领域,让学生在假期或课余时间做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来获取报酬,这不仅可为贫困生提供一定的经济来源,解决部分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让贫困生磨练意志,学会自立自强。要多渠道开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让贫困生得到资助,还应让他们自己组织实施岗位工作,从而让贫困生感到这些工作不仅能挣钱,还能培养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3.5 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目前,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同时要动员社会资金,拓宽资助资金的筹集渠道,如企业、个人的捐赠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特别少,据统计,2015年我国社会力量对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贡献仅有4%左右。

政府要提供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提供不限于校内的助学岗位,学校要积极利用校友资源,如制定校友通讯录,定期举办校友会,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等,使有实力的校友能够积极捐资助学,全面推进各项资助计划,做到多渠道、多方法筹集资助资金。

3.6 营造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

高校要取得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理想效果,就必须营造好励志教育的文化氛围:其一是加强校园人文关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培养、人性的提升,而人文关怀关注人本身的命运和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关注贫困大学生本身,充分了解其个人的家庭环境、学习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及将来的发展意愿等,在此基础上给予关怀与帮助,并从着眼于培养人、塑造人的健全人格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在励志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开展党性教育,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精神品格。其三是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励志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是引导、激励大学生的外在动力。加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建设校园文化,要广泛利用网络等媒介,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使学生时刻感受自强、自立、向上的心理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激发贫困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潜质。鼓励贫困生积极加入班级管理组织、校园社团组织,将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寓于他们的自我管理之中。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2).

[2] 杨哲,李雪峰.励志教育的思想基本原则[J].教育方略,2008.

[3] 马静,刘利才.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J].学术论坛,2008年第8期.

[4] 秦犹,陈立勇.关于高校学生资助与励志教育相结合的研究,高教高职研究,2009,(5).

[5] 张宏松.新形势下大学生励志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6] 况蓉.大学生励志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规划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之“高校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探究”(批准号:2016-GH-17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贫困生励志资助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励志故事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生活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