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理想化艺术教育观念下思考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发展

2016-12-14 00:48李冬影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艺术教育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近些年发展迅速,但面临社会认识不够、生源基础差、师资弱等问题,本文力求从对我国艺术教育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未来理想化艺术教育观念的分析角度,对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审美教育先于技能传授、“引才自教”、多维知识结构教师团队提升学生全面素养和重构工作室教学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类专业;高职院校

中国当代艺术以其特有的魅力为中国文化艺术界大大提升了活力,中国的艺术教育也在这一活力氛围中展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艺术类专业也逐渐升温,回顾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脉络,寻找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对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以未来理想化艺术教育为模型,更有助于清晰的思考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

1 回顾中国艺术教育的进展

1.1 早期艺术教育

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艺术教育限于传统的和狭隘的认识,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以艺术表演对象和个人技艺突现为设置目标,课程体系基本沿袭苏联表演体系的路子。这是和物质基础条件薄弱相关的培养艺术专才的旧式路径,口耳相传的师徒教育和注重技巧、忽略文化的教育成为简单精英教育的伴随物。

1.2 近期艺术教育

近些年来的艺术教育,被时代发展促发而逐渐醒悟的艺术教育开始观念和体系上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大大拓展了僵化的思维模式,从各门类教育加强艺术文化的教育、艺术教育增加文化和跨学科教育、到艺术院校增设传统技巧学科之外的文化理论学科和艺术教育系科等,都显示了一种变化趋势。综合文化进入艺术学科教育视野、技巧之外的文化素养的迫切性要求加强、认可培养艺术家需要综合功底的认识扩大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艺术专才为唯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未来理想化艺术教育

从发展趋势上看,未来的艺术教育首先是观念更宽泛化,体现这一特性至少会有以下的特征:一是精神文化意义上的艺术观念伴随物质生活更大丰富后水到渠成的确立,二是艺术真正作为人对人的全面成长的意义存在的必要条件,艺术真正成为自然人的本性,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素质存在的必须要素。

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比如一些发达国家来华艺术演出交流队伍,是广泛报名和随机选取,各行各业的人士带着自己的艺术自然状态参加,他们必然是作为有着广泛的艺术人群和高素质人群自然具备艺术素养的统一。这就是物质更大丰富、文化水准提高后的人们不再把艺术当成是外加的符号,而是各学科人才中都自然渗透的艺术存在。

于是,未来理想化艺术教育是广泛存在的素质教育的提高,艺术专业人士和非艺术专业人士区分相对模糊,艺术专业教育只是为培养特别具有某种价值或职业设立,甚至是为所有人才进行艺术培养发掘艺术专才设立,这时没有非艺术教育的说法。最主要的是,艺术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而是人必要的文化存在,艺术教育技巧只是成为更为突出展示艺术精神微妙之处的教育和挖掘丰厚素质文化的教育与素养技巧。这时,艺术教育是普泛性的,也是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技巧性手段的显现。人们用艺术来拓宽思路,伴随歌声调治心灵,在艺术中治疗身心,把艺术作为测定科学素养高低的手段等。

2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现状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艺术类各专业在这种有利的职业教育大环境中,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社会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不够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这样一方面促进了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致使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在其基础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快速膨胀,社会对高职院校艺术类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很多错误的信息对于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及已经或将要选择艺术设计的学生产生了误导。在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公司的老板总喜欢对设计师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设计师反而成了他们的“看客”,最后的“大作”不知是他的作品还是设计师的“设计”。更多地把艺术设计想当然地简单化,表面化,如此等等,在这种不良的大环境的影响下,使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严重束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2.2 生源质量较差

虽说当前高职院校数量越来越多,大部分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但“生源质量低,竞争压力大”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部分职业院校实际录取甚至只要有人来读书就是大喜事了。众多高职院校来自普通高中的新生,高考分数比较低,个别科目甚至出现了“零起点”的学生。更严重的是,其中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基本的自律和自控能力,所有这些在重点高校里很难碰到的问题,高职院校却应有尽有,这给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艺术设计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远还不止这些困难,它有其专业特殊性困难要面对。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新生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也就是说它需要的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审美能力的生源,但实际招进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基础学习,这使得正常的教学计划不能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看似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在这群“特殊的学生”中变得滞后,严重影响到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师资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想发展壮大,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学校的扩招及考虑教学成本等原因,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数量普遍存在不足,这就造成了一些老师上课时间过多,部分教师一学期同时还要上多门不同课程,这样一来不但很难保证教学质量,而且教师也很少有时间去“再学习”,自身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聘请的教师都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学校担任教师,教师队伍中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廖寥无几,有些兼职教师由于上课责任心不强,以“应付式”的态度对待教学,教学效果多数情况下会更差。艺术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专业教师没有一定量的实践经验,就很难教好本专业知识,学生想学好那就自然难度更大了。

2.4 高职院校自身的种种问题

众多高职院校的形式主义仍然比较突出,专业开设求多求全,盲目地照搬普通高校教学模式或一味地依赖市场办学等;教学管理不到位,尤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关过于形式化或“人情化”;选订教材过于随意,教学方法陈旧,忽视市场、忽视实训教学,缺乏整体教学战略思维等。尤其是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应该是必不可少,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但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形同虚设,有些甚至没有实训场地等等。

3 对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探讨了未来理想化艺术教育,也分析了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现状,那么面对未来如何发展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就成为了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 审美教育先于技能传授

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艺术人生观,引导学生将艺术真正成为自然人的本性。在高职阶段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拿出较多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审美教育,为学生建立审美人生观和艺术人生观,激发学生参与到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从而主动接受技能传授,学习创造艺术作品、产品的本领,掌握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的职业技能。

3.2 因材施教与“引才自教”

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决定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艺术类专业所需的美术基础、艺术修养等难以达到较高水平,在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差别教学。

同时,高职院校通常三年的学制及实习等占用的时间,很难有充足的理论学习和储备的时间,学生在整个高职阶段所能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未来理想化艺术教育是广泛存在的素质教育的提高,因此高职艺术类教育也因围绕“素质教育的提高”,让学生通过高职教育对其职业生涯和未来生活产生影响,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三年的课堂教育,而更应注重在高职阶段培养学生对艺术类专业和未来所从事行业、工作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知识和能力的渴求,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用在校有限的时间引导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促使其形成“学习理论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寻求理论支持”的良性自我教育循环,做到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的“引才自教”。

3.3 多维知识结构教师团队提升学生全面素养

高职艺术类专业对教师的知识化、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我国的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在近些年来不断完善中日趋成熟,专业框架也较为清晰,但从未来理想化艺术教育来看,艺术教育应是普泛性的,是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技巧性手段的显现,这就要求艺术专业教育扩充维度,对学生进行更宽泛的引导,提升学生全面素养。因此,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应该是多维的,或扩充现有教师团队的知识结构,或引入不同专业的教师,或更多邀请社会专业从业人士参与教学,总之需要改变现有教师团队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开放式建设课程体系,根据多维知识结构的要求,逐步建立多维知识结构教师团队。

3.4 重构工作室教学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在艺术类专业中采用了一些工作室方式,工作室由一名学术带头人主持,带领若干名学术倾向相近的教师组成具有学术特色的教学实体,对在本工作室工作在编的学生实施教学。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是先进行设计基础教学,后进行专业教学,专业教学大多是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进行。然而,目前的工作室教学与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倡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在引进项目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受到学院品牌效应及项目引进的时段制约,尚不能形成完整的从项目引进到项目开发的教学体系。

从适应未来艺术教育、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角度出发,对工作室教学体系应重新定位与探索,构建既符合高职教育,又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教师应突破本专业界限,引入项目所需学科教师,学生也可接受多专业学生参与项目。

在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中,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与教师、伙伴以及实践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变成了主角,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动、自主地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的意识与调整,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受动性与依附性。

作者简介:李冬影(1981—),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艺术类专业艺术教育高职院校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艺术类专业如何带动社区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