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琨
在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时代,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今天我们提倡创客文化的核心精髓之一。
乔布斯在自传中提到,他少年时在家里组装一台频率计数器,需要一些惠普制造的零件,由于当时所有的电话号码都是登记在册的,于是他直接打电话给了惠普的CEO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希望对方可以提供所需零件。两个人在电话里聊了20分钟,相谈甚欢。休利特不但给了乔布斯零件,还给他提供了一份在惠普的工作。
“在60年代,创客要自己制造产品,获取零部件很不容易。”徐中博士说,“但是现在,零部件可以网上购买,只要有点资金支持,孩子就可以自己组装,制造出成品。未来,我们甚至可以自己组装3D打印机、无人机。‘人人创客的时代即将来临。”
创客须有技术含量
《培训》:“创客”这个概念发展至今,既和创业相关,也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话题。您如何理解创客、创新、创业这三个概念?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徐中:创客概念从西方而来,最初是指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样品。在国内,社会上提到创客,大多分为两种——企业内部做创新创业的人,以及科技型创业者。
创新、创业和创客有密切的相关性。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客是创新与创业的载体。创新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是讲创新体系,即创新的生态环境,例如美国国家有专利制度,硅谷的创新环境、体制机制、自然环境等构成的系统。微观的创新有三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是最常见的概念,比如原来没有手机,后来发明了手机,这就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供应链再造、流程再造、战略转型等;阿里巴巴的淘宝、支付宝这种新业务的出现属于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其中,技术创新也分为两类——颠覆式创新,例如特斯拉这种对传统汽车从根本上的改造和创新;以及渐进性创新,在原来主体功能不变的情况下,使产品更加完善。
创业的核心是要商业化。创客可以做出原型,创新可以让整个流程更加系统化,之后就需要商业化,做成产品、卖给客户、获取收益,最终市场化,这是创业的核心思想。创业离不开创新,因为创业首先需要找准客户需求,并通过创新来满足这种需求。例如2007年苹果依靠技术的创新,推出了大屏幕智能手机,满足了客户的娱乐需求,重新定义了手机。乔布斯将创新的技术商业化,推向市场,获取了巨大的收益,之后产品还需不断升级换代,持续创新,创业者不一定是创客,但我们希望创客都能向创业者发展,有了技术创新之后,将这种创新的产品商业化。
《培训》:您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创客”?
徐中:我个人觉得,创客本质上是技术创业者。创业可以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前者是指开餐馆、理发店这种能够挣钱、支持生存的创业,本质上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不需要技术上的创新;而后者在学术上是指科技创新,以技术推动创业,以产品为导向。
除此之外,创客制作的产品应该比较完全,需要有完整且独立的功能。以电视遥控器为例,有一个团队要为电视开发一个遥控器,这个团队可以被称为创客。但如果其中有两个人专门优化按键,他们就很难上升到“创客”层面了。
营造宽松环境,
构建企业内部的创客平台
《培训》:现在很多企业内部都在推行创客项目,例如海尔推广的“人人创客”理念。您认为哪种企业适合实施创客项目?由于开展创客项目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您认为这对企业的规模是否有要求?
徐中:生产技术、研发相关的企业更适合推广创客,因为它们需要不断在产品和技术方面进行创新。
资源丰富的大规模企业在实施创客项目时,的确会有一定的优势。坦率而言,创客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就好比很多企业高管要抽出时间阅读文学、哲学书籍一样奢侈,因为他们每天忙于太多的事务。中小型企业处于成长阶段,员工工作饱和度太高,人手少,每天都要忙于解决现有的产品技术问题。这样的企业很难腾出相对宽松的环境给员工来创新创造,而创客必须去做创造性的工作,来推动产品的创新。所以,中小型企业当中,创客相对会少一些。
另外,初创型的公司做创客也会比中小型企业更多。因为初创型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创客公司,还在探索和创造当中,没有完全成型。一旦一个产品开发成功,公司的大部分精力都要聚焦在该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团队的创业精神会下降,此时公司更需要的是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而非创造力。
《培训》:在企业内部推行创客,对于员工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业务发展,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徐中:对于员工而言,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让所有人有一种创新创业的意识——“我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这会提升员工的附加值,促使他们开发出新产品,提升竞争力。传统企业将员工当成机器,而创客项目会让员工有“参与改变”的意识。通用电气公司(GE)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起了一个群策群力的企业文化再造运动,其根本原因在于GE那时已经发展了将近百年,很多员工在公司里工作太久,创造力、创业精神、活力都有所不足。GE发起群策群力,让每一个人参与公司创新之后,有名员工说:“我在GE工作了二十年,GE一直只使用我的双手,今天第一次用了我的大脑。”
因此,在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时代,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今天我们提倡创客文化的核心精髓之一。让每个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不是被动地简单重复,这是跟传统工业时代最大的不同。
在这种创客文化中,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会提高,能够参与思考创新的想法,推动技术创新。这将使产品和服务保持活力,也能够留住优秀的员工,因为这平台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价值。业务发展将随之水涨船高。
《培训》:目前,企业内的创客项目都有哪些形式?
徐中:创客项目的缘起有两种,第一种是由公司自己立项,然后组建队伍,再去完成一些项目。这种形式较为普遍,公司说“我要开发一个新的产品”或者“攻破一个技术难关”,这时候就可以组建团队来做。
第二种,是由员工自己发起。根据在工作当中的发现和产生的想法,员工可以发起创客项目。经过立项和审批以后,公司会给员工配套一定的资源。创客团队成员可以全职,也可以兼职,比如用业余时间做虚拟小组等。
《培训》:有一些企业内部推行创客,最后慢慢构建了一个创客平台。您认为应该如何去构建并完善企业内部的这种创客平台?
徐中:创客平台可以是专门打造的一个孵化器。规模大一些的公司内部就有孵化器,提供专门的场地、设施,让技术攻关项目组专门入驻到孵化空间里,专心做技术创新。
这种平台的好处在于,像一个特区一样,不同于成熟公司的文化氛围。成熟的公司大多比较教条和按部就班,对人员的考核较为死板,包括人员开会时的衣着和讲话方式都要比较正式。但创客孵化器里,大家在开会和活动时可以穿得随意一些,因为这些人主要需要发挥创造力;同时,他们的作息时间、工作方式、激励机制、培训方式、跨界学习等,都跟传统公司有些不一样。辟出的这个独立的环境,也是适合创业公司成长的较为宽松的环境。
这种平台环境很重要。除了有宽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比较宽松的考核,包括用人的授权——项目负责人就可以安排用人,也有激励机制方面的授权。绩效考核方面无需过于紧迫和细致,相对宽松的机制才有利于大的创新和突破。
创客爆发期即将来袭
《培训》:从面向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现在企业内部的创客培养还存在哪些不足?
徐中:首先,由于这个概念在国内还比较新颖,所以很多企业并没有充分理解。不少大企业没有将创客项目作为独立的领域,而是仍然将它和程序化的项目以及业务部门混在一起,很难有生命力。
其次,有些企业以为给一个空间,召集团队做一个创新项目,就是创客了。然而并非如此简单。创客的工作是很有创造性的,他们需要一个宽松、开放性的物理环境,以便产出新的灵感,同时需要和外界接触互动,打开思路,跨界思考。
第三,对于创客,企业在考核和管理的时候不能用传统的标准去要求,而是应该允许他们参加各种会议活动,允许他们短期不用出成果,让他们能够潜下心来思考,做更多准备。在很多企业,没有给到足够的资源和环境来做创客项目,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培训》:自从去年李克强总理提及创客之后,这个概念在国内变得更加受欢迎。您认为,创客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
徐中:就像行动学习一样,中国人对这些概念的拓展性会更强。因此,我认为创客的概念在国内会有延伸,也许比国外更加富有创造力。再加上中国创客有政府的支持,也许“创客”在中国会更加丰富立体。
人类现在已经进入指数级发展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世界里,技术很普及,在线购买零部件也很普及。未来,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创客,能够买来零部件组装、DIY。以前只有少数人在实验室里面才有这个条件。甚至未来的很多青少年都有可能更早地成为创客,现在学校条件越来越好——我去过很多学校,里面已经有了3D打印机和机器人。今后创客的物理环境和体制机制环境会越来越好,13亿人的创造力会得到空前的释放,我们将迎来一个“人人创客”的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