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国
[摘 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表现就是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对人类价值的追求、对命运的关切,珍视祖先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以及塑造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从高中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体现、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的现状及必要性以及高中语文在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对人文精神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37
随着世界各国对教育行业发展的重视,我国教育体系也发生了整体性的改革。语文新课标的改革指出要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这足以说明人文精神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渗透的情况
虽然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渗透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且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任何一个学科也替代不了的,但是由于一些问题,我们的高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情况还是不容乐观。首先,高中生要面临高考,很多语文教师都是在为了升学率而进行教学,我国大部分高中也都在实施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阻碍了人文精神的教学和渗透,教学中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一度使人文精神的教育陷入困境。其次,现在的语文教学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依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有一部分教师会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就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及挖掘人生的感悟,也没有把语文这一学科建设成为一门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学科。
二、高中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1.高中语文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关于人文精神中的哲学思维是如何具体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这一个问题,主要就是通过思维的辩证和课文的启发。例如在《老子》中所提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形象地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维特点,也展示了宇宙的法则。再如在必修一中的《劝学》所提到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现了学理探究和思辨求索的精神。教学这些文章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思维。
2.高中语文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利用高中语文课堂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培养。所谓文以载道,说明语文课堂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使命。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课文。例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还有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涉及了人们对道德观念的拷问,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方法的探索。这些课文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意志更加坚强。
3.高中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
人生态度决定人生高度,所以人生态度对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做人态度的教育。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心潮澎湃,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报国情怀,这不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吗?教师可以借助这首诗来让学生体会这种燃烧的激情。再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就体现了作者心怀希望,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借此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以及百折不挠的勇气。
4.高中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以及人情美等独特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毛主席写的《沁园春·雪》中就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的描写,这些诗句不仅蕴含着韵律美,还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景色。再如《诗经·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首诗就运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以及重沓叠奏的词法,使得整篇诗的内容都唯美生动起来。文质兼美的课文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措施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育人先育己”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以身作则,给学生做一个榜样,用自己的人文素养来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
其次要通过语文的课堂活动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可以相应地组织一些读书交流报告会,或者在班级中组织一些诗歌朗诵大赛、演讲以及主题班会等活动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课文的整合,也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具有人文精神的文章,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边城》等课文,让学生进行一些原著的品读,潜移默化地把经典名著中的人文精神注入学生的思维之中。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渗透是任何一个学科都替代不了的,所以我们要以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去努力探索和奋斗。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