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政芹
摘 要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影响,要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准则,既需要外在力量的约束和引导,又需要个体从自身出发,积极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途径主要包括学校基础途径和个体主动途径。在学校的外在影响下,学生不断从自身实际出发,逐渐将“认知图式”不断丰富扩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去,成为自己的价值标准。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0.030
Abstract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requires both discipline and guide external forces, but also from their own individual needs to actively accepte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hich is to make students into sets of values with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ways to self-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e basic school ways and individual initiative way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schools and the actions of individuals from their own sides, college students m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rnalized as part of their own cognitive "schemata", making it to be their own code of conduct.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self-cultivate ways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生活中的最根本的价值准则,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核心观念。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重强调社会成员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养成内在的价值习性和素养。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正处在关键时刻,加强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建设的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过程中,既需要学校的外在影响,又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的学校影响途径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教学、进课外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途径的完善提供了基础。学校教育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为个体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多种途径。
1.1 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学校的教育最基础的渠道就是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课堂教育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不仅体现在高校政治课中,也体现在各种专业课教学中。在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结合起来,融入到大学“两课”教育中。
(1)学校要加强“两课”教育。向大学生讲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两课”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法,不断改革教育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国家现实发展。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对国家时事的关注,并能够结合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鼓励其发表看法,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2)重视专业课程的价值观渗透。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提升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挖掘价值观对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核心价值观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对于人生的本体意义。在注重教学内容的同时,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意义。
1.2 校园文化熏陶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染、陶冶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养成、精神风貌往往具有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校园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环境、制度文化,又包括校风校纪、校园精神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对学生感染作用,使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情感认同,从而进一步对校园环境背后的文化氛围产生情感认同,这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个层次的要求成为学校的精神要求,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1)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优化校园环境建设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最基本的场所和环境。要加强校园物质和制度建设。学校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教学楼等。例如武汉大学的樱顶、珞珈山,北京大学的水塔等。物质环境作为稳定的文化存在,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传达着校园特色文化。同时,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文化育人依赖于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证。”创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基础,建立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公正合理的奖惩、考评制度,使学生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创新校园文化宣传途径。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作用。一方面,充分运用校园网络宣传方式。集合校园广播、官方网站、官微等平台,建设高质量校园网络服务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化建设中,渗入学生日常网络生活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团体作用。运用班级、学院、社团等小团体的凝聚精神,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传递学校所体现的校园文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课外活动推动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学校提供的各种实践机会,能够促使学生在内化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将其体现在行动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成果。
(1)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了解,更是实践上的验证与锻炼。通过开展红色主题的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2014年9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开展全国大中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活动,通过这种主题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学生在活动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比如,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各大火车站的暑运活动,组织学生帮助孤寡老人,既体会到职业的艰辛,锻炼敬业品质,又能了解友善的重要意义。另外,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赴当地的红色文化景区感受英烈的牺牲精神,如武汉地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红安地区的黄麻起义纪念园等,使更多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成为大众了解党的历史、提高对党的认同度的重要载体,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爱国的必要性。
(2)建立红色实习实践基地。学校与社会各单位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自身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通过不断扩大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在参与社会实习实践活动过程中,感受社会中的运行准则,为在学校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桥梁。学校要加强自身与企业、事业单位的沟通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建立相应的基地,为学生进一步感受社会中的各种文化习俗提供机会。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的个体主动途径
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其内在思想由理性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价值养成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接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体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必须做到正确认识它,这种理性认知必须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由表及里,认识其内在本质。
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以接受学校知识教育为主,在课堂教育教育过程的同时,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认识。第一,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中,大学生能够通过发散形式,理性的整合,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知。另一方面,加强与他人的价值沟通。大学生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大学生外在环境影响下自身内在的思想运动,又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
大学生通过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在思考反思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将其作为自身“认知图式”的一部分。
2.2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在获得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反思与体验成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了解,在此过程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上的认同,情感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这种情感认同需要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大学生要深刻领会古代“反省”、“反求诸己”、“慎独”等思想的深刻内涵,提高思考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交流、课外谈心等方式巩固自我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形成敬畏敬仰意识。大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情感触动,展现出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在不断的体验、思考过程中,逐渐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畏敬仰之情,这种情感的共鸣实际上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2.3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要利用实践的作用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准则,而最终目的就是将核心价值观体外化为实际行动,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因此要将核心价值观细化为日常生活的细小目标。
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细化为日常生活的细小目标,比如公共场所保持安静,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就让座等,只有通过这种细小的行动,才能真正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因此细化目标是落实行动的心理支撑。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契合点,使大学生自觉的用它去衡量自己的言行,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切合实际,体现于每时每刻的途径。
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经过程。个体的发展既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又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内在转变。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提供优质的途径,并且在教育宣传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最终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为自身的价值准则。
参考文献
[1] 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16.
[2] 乔阿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7.
[3] 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5.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
[5] 魏永强,郑大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结构及其生成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
[6] 韩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注重方法和途径创新[N].光明日报,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