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赵 强,郝 杰
徐州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4
VB程序设计课程案例教学方法实践研究
马金凤,赵 强,郝 杰
徐州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4
案例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充分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实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通过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基础情况相当的两个班级分别采用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以期不断提高VB课程教学质量。
VB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教学实践
【DOI】: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6029
Visual Basic(简称VB)是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Win- dows环境下的软件开发工具,是用来开发图形用户界面的软件[1]。Basic语言是它的前身,VB不仅继承了Basic程序设计语言简单易学的特点,而且提供了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工具、事件驱动的编程方式,使用窗体和控件来设计程序界面[2]。因此,VB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编程语言,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掌握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课程[3]。VB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后续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具有阅读程序、理解程序的能力,并能把程序设计方法应用到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在传统的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以教为主”的讲授方法,信息单向传输,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尽管可以让学生初步接受VB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结构等基础知识,却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编程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而案例教学则偏向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和规则[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5]。案例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案例为基点进行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教学模式。在VB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涉及到程序结构和一些常用算法,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也发现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探究,特别是对趣味性、实用性强的东西感兴趣,现介绍如下。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选取和设计教学案例。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理解应用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6]。为了使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注意把握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①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针对知识点选择案例时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能避难趋易或喧宾夺主;
②选取和设计教学案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兼顾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控制好分解的数量并留有伸缩余地,不能分解得过细;
③选取和设计的教学案例要有延展性,不能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转换为一个个问题提出[7]。案例应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介绍当前知识的同时,既有已往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能对今后学习的内容有所涉及。当然,如果能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并能顾及学生的趣味,那么教学案例必然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 VB 的多分支if选择结构的执行流程时,发现学生仅仅接受一对if语句的使用方法,而没有意识到“不管有几个分支,程序执行了一个分支后,其余分支不再执行”这种语句结构。针对这一问题,在编写多分支选择结构的程序时,设计了一个错误案例,让学生查看运行结果,讨论总结使用方法。
例题:编写程序,将学生的百分制成绩转换成对应的五级制成绩。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Cj As Single
Dim Dj As String
Cj=Val(Text1.Text)
If Cj>=60 then
Dj=“及格”
Elseif cj>=70 then
Dj=“中等”
Elseif cj>=80 then
Dj=“良好”
Elseif cj>=90 then
Dj=“优秀”
Else Dj=“不及格”
End if
Label3.Caption=Dj
End Sub
上述案例在运行时,学生很快发现在文本框中输入大于等于60的数据,程序执行后,输出的成绩等级都是“及格”,并没有实现等级的区分,觉得不能理解,很想知道原因。此时,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经过讨论、验证,最后得到结论后,对于多分支选择结构的程序执行流程问题,学生印象就非常深刻了,以后就很少犯类似的错误。
2.1 教学对象选取
为了更客观、公正地进行比较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两种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经过筛选,最后选择相同年级和专业,课时、教学进度相同,班级人数及整体情况较为接近,并且为同一任课教师的两个班作为课堂教学试点班级。其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称为甲班(48人),采用案例教方法的称为乙班(49人)。
2.2 教学方法实施
2.2.1 传统教学 甲班的整体教学过程主要按照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理论+学生上机实验练习”方式进行授课[8]。教师在理论课程中系统介绍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借助板书、幻灯片、程序例题演示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实验课程中,结合理论课堂的相关内容给出上机实验练习题供学生操作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传授知识、制定实验内容,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按部就班地进行上机实验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案例教学 乙班的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即“知识点的简单介绍+大量的程序案例讨论”,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实施。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先由教师利用少量课时简要介绍概念性内容,然后编写和运行针对知识点而设计的程序案例,最后通过案例讨论环节让学生总结出新知识点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程序案例讨论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程序阅读、程序运行结果分析与讨论、知识点小结。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新知识,还要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讨论,进而总结升华,所以案例讨论环节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
在乙班教学过程中,把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4人,同时要求每组推荐一名组长负责该组学生的任务分工、成员协调等工作。在每次课程之前都会告诉学生下次课的教学目标,并会下发相关任务,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就已经进行了预习,并且在案例讨论环节进行分组讨论,并且会抽取个别组的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这种课前预习准备、课上教师讲解、小组学生讨论等方式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教学评价的含义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而教学评价的功能涉及五个方面:反馈调节功能、诊断指导功能、强化激励功能、教学提高功能、目标导向功能[9]。依据这一指导理论,我们在课程结束后对甲乙两个实验班级进行卷面考试和学生实验反馈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并对成绩进行分析。
3.1 卷面考试结果
甲乙两个班期末VB考试均采用闭卷方式,试卷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程序填空等题型,主要测试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主观题需要简要描述程序界面结构,书写完整的程序代码,主要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的能力。试题选取来自题库随机抽取,知识点覆盖全面,难易适中(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卷面得分情况对比
①两个班级总成绩的平均分差异不明显,甲班平均分73.5分,乙班平均分74.8分,从总成绩来看变化不大,乙班情况稍好。
②由于客观题主要考察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甲班的得分情况明显优于乙班,甲班平均分46分,乙班为38.4分。甲班在教师的系统、全面讲解之后,基本覆盖全部知识点,并且重点突出。乙班由于只是简要介绍主要知识点,主要靠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难免会疏忽一些细节。
③主观题考察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甲班的平均分为27.5分,乙班为36.4分。甲班主要采用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实验练习,学生被动接受,对知识的自我理解转化欠佳,乙班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大量的案例实践、分析、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新学习的知识,还要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内容,因此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3.2 学生实验反馈结果
VB作为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实验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因此学生的实验情况也作为这门课程成绩的考察点之一。在两个班的实验报告中有着明显的差异:甲班学生的实验报告思路比较单一,局限于教师讲授的方法,不能很好地灵活变通;乙班学生的实验报告解决方法灵活多样,还会对比不同解决方案的优劣之处,以便寻求最佳方案。
3.3 问卷调查结果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态度、认可度、效果、评价等情况,在乙班进行案例教学之后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班49名学生中有32人(约占65%)更愿意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方面,有33名学生(约占67%)认为案例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学习,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情况对比
《VB 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知识点的覆盖更加全面,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零散的学习内容;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创新。学生要获得知识、能力、智力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合理地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其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10]。
[1]马凯.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3
[2]娄迎红.《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49-51
[3]余华,何玉香.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4
[4]许楠,尹淑欣,宁常鑫,等.非计算机专业基于案例的VB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电子制作,2015(6):114
[5]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建构主义.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62453- 66-6458769.html,2018-08-01
[6]李志辉.VB教学案例设计的总体思路及其实例解析[J].计算机教育,2009(22):90-92,125
[7]宋彦琴.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及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201-201,203
[8]唐小燕,吴斌,鲁大林,等.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教育信息化:学术版,2006(10):63-65
[9]杜春玲,郭施祎,亓静,等.VB课程实训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192-193
[10]龚惠荣.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5(3):333-336
Practice of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for VB program design course
Ma Jinfeng, Zhao Qiang, Hao Jie
SchoolofMedicalInformation,XuzhouMedicalUniversity,Xuzhou221004,China
The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emphasizes students' full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ain body's status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and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two classes with similar baseline data during our VB program design teaching so a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VB program design; case-based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徐州医学院2013年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xjy201330)
2016-06-10
马金凤(1981-),女,江苏徐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
G642.0
A
1004-5287(2016)06-07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