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舞艳
[摘要]历史虽是门人文社会学科,但其中也蕴涵着许多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文章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科学教育。
[关键词]高中历史 科学教育 课堂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86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为科技人才的竞争。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科学教育已成为我国各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中蕴涵着许多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有不少涉及科学教育方面的内容(以人民版为例),具体集中在专题二、专题五和专题七这三个专题,主要介绍了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以及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时代大背景下,我们要及时更新观念,在精研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学科中的科学教育因素并将其列入教学目标之中,潜心研究教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科技史的过去和现在引导学生展望未来,使学生提高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品质,感悟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积极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同时以科学家的敬岗爱业、执着追求的精神来鞭策自己,增强创新意识和迎接挑战的能力。那么,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呢?
一、在兴趣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科学素质的培养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科学世界是令人神往的,正是由于这份未知才能唤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出浓厚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学习。因为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求知欲产生的源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列宁也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而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应努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情感共鸣,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
比如在讲授专题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一课时,笔者通过展示敦煌飞天壁画,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以及明代万户的飞天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进而设问:古代人们就曾有飞天梦,何时变成了现实?然后过渡到介绍新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理解和领悟科技与国力之间的关系,最终达成共识:科技实力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是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二、在探究中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科学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合乎理性的思维,需要探索、质疑和创新。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因此抓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就相当于给学生一把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历史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恰当的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机器,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探究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比如在讲授专题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一课时,笔者利用课件演示了飞船、航空站等航天器在浩渺宇宙中的活动,显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执着追求。宇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向往,对于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感受到宇宙的广阔与神秘,同时对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质疑。而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源,是探究的起步,学生对神秘的太空充满好奇,不满足于课堂有限的知识,他们把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去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来思考、探究问题,从中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
三、在体验中树立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故而教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科学知识,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一味传授,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吸收,成为科学知识的“存储器”,而不是科学观念的践行者。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切身的体验,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比如在讲授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之四大发明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结合个人体验谈谈四大发明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到四大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后有意识地将课本思考题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用大量的资料,仔细分析四大发明各自的影响,论证“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并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念,立志成才,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在故事中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坚强意志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是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我们知道,科学的巅峰并不是寻常人可以轻易到达的,一路上总是伴随着荆棘与坎坷,只有具备冒险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人才有可能最终到达山顶,品尝到成功的滋味。而无数科学家在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弘扬了科学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们热爱科学,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耕耘、献身的品质是高尚的,其精神是值得赞誉和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坚强意志,这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中就涉及许多科技史上闻名的科学家,其中有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化学家诺贝尔,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他的事迹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故事介绍,我们知道即使诺贝尔在制造炸药的过程中付出失去哥哥、父亲残疾、自己多次被炸伤的巨大代价下,仍然没有放弃自己所热爱的科学事业,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死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出去,用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诺贝尔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大奖。历史上无数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崇高品质和科学创新精神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财富,科学精神的培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信息时代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多角度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科技内涵,寓科学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努力把闪耀着科技光彩的宝藏准确、及时、系统地开发出来,恰到好处地转化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这样,历史教材就不单单是一部教学用书,它将是“活水”之源,历史课堂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渠道,定能绽放出美丽的科技之花!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