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培
“我觉得,百年来的中国,大体是个翻译本的中国,也即,在翻译的着急过程中的一个未来文本。中国话已经说不清楚,必得要先翻译成英法德语(主要是英语),然后再翻译成中文,人们才认可它是我们的日常汉语。”
杨向荣翻译的波兰小说名家舒尔茨,据说很差,朋友微信来直接建议扔掉;而以施奇平的译文最好。问题是施奇平的译文在哪里?国内出版、发表了吗?也或者施是台湾人?一般而言,当代英美文学的迻译,台湾要大大地好过大陆我们这里,例如诗歌方面,米沃什、里尔克;小说方面,加拿大的迈克尔·翁达杰,等等。有些台湾的译者,译著干脆就第一时间拿到大陆来出版了,甫一亮相,总有台湾国文雅致讲究的腔调,这腔调反映在译文里,竟比我们自主创作的文本还要强烈清楚,真是让人惊讶不已!最好的中文,竟常常在翻译体的文字段落里!似乎只有在两种语言的中间地带,人们才能够重新觅得幻想的未来口味,以及创造所必备的信心。然而,仔细一想,我又觉得其实未必,事情也有另外的一面。一名台湾读者,对于绿原译的里尔克,或飞白先生翻译的哈代诗集怎么看?我很想知道。我也很有兴趣真的想要了解台湾和内地,两岸文士之真正的异同,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
就我自己的口昧,我觉得,百年来的中国,大体是个翻译本的中国,也即,在翻译的着急过程中的一个未来文本。中国话已经说不清楚,必得要先翻译成英法德语(主要是英语),然后再翻译成中文,人们才认可它是我们的日常汉语。事实上,母语一说,1840年以来,已大大打了折扣。我们的母语正四方迁徙,正在变成日语、英语、德语、俄语、法语!有一段时间,简直是在英语——确切地说:美国英语——跟老毛子俄语之间挣扎求生存!古汉语被挤压折腾得奄奄一息。幸亏没有堕落到波兰语或《傻瓜吉姆佩尔》的作者辛格擅表达的意第绪语言的程度。其实,在阴郁诡异的二十世纪,这两个小国家,不幸都出产出了震聋发聩的伟大现代文学家呢。汉字的母语变来变去,把我们的作者全变得晕乎乎东西不辩了。嗨,不提也罢。
总之,以下几名大家的名著翻译,是超越各种界限问题之上的。不论台湾大陆,中外古今,其文本本身成就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灵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