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中的“大众”与“小众”

2016-12-10 02:48宫昌俊
读读书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为馆员大众

宫昌俊

曾经有一位读者到图书馆想查阅一本和《诗经》相关的书籍。工作人员经过查询之后,没有找到这本书。这位读者可能因此有些埋怨,这里的工作人员却略带奚落的口吻回应称:你要的书太“高级”太小众了,我们这里怎么会有呢?

这是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的回应。从服务规范上来说,这当然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从服务理念上来说,这位工作人员也是有欠缺的。“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这里的读者显然没有被人为地分为“小众读者”和“大众读者”;进一步讲,这位读者所要借的这本书,作为服务者的工作人员又怎么可以轻易定义这是“小众”的?这是“高级”的呢?

我们的部分馆员可能会认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目标就是大众的大众需求,至于那些“小众”需求(那些不怎么被大众媒体关注到的书籍、不怎么被大众讨论到书籍等等)则能满足就满足,不能满足似乎也无可厚非。这样的意识要不得。首先,从公共图书馆服务精神上来说,第一条就是“不歧视”。人为将读者分为是“大众的”和“小众的”并且厚此薄彼,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一种“歧视”;其次,图书馆界的主流意见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图书馆馆员对文献的鉴别能力比一般读者会更强,更不用说与专业读者相比了。所以,那位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大众”的还是“小众”,作为图书馆馆员不能有“印象”式的判断,更不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最后,在多媒体时代,“大众”的概念正在被瓦解(生活被“朋友圈”化,每个人几乎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分众”才是这个时代各个服务提供方关注的重点。这也是图书馆界近年来讨论中的“细分”读者群体(进行个性化的服务)。

一本书,阅读它的人也许有多寡之别(这里的多寡更不是判别一本书价值的尺度),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却没有“大众”与“小众”之别,所有读者提出的合理阅读需求,我们都该竭力满足。

猜你喜欢
人为馆员大众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十二星座之“家长会被批评后……”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试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素质构建
山高人为峰
大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