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锋 何 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间合作的“内驱力”探究
◇刘思锋 何 峰*
当前,受责任边界模糊、合作机制缺失等诸多因素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间合作的“内驱力”尚未完全形成,不同主体尚存在一定的“本位论”思想,合力育人成效仍不够显著。进一步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功能职责与合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主体积极性、强化责任追究是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间合作“内驱力”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本位论;内驱力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做过诸多重要论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工作方向。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诸如“三位一体”、“五位一体”等合力育人模式,对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激发各种资源的育人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但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大多数仍局限于把影响教育效果的各因素进行简单“堆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间合作“内驱力”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实践中各支队伍更是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工作合力。
心理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对“责任分散效应”进行了精心分析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我不去管,由别人去管”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1]。
按照组织行为学思想,社会惰化也称为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个体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或个体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从而出现个体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
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之间存在明显的“责任分散效应”和“社会隋化效应”,应引起我们注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间缺少明确的责任分工,各主体之间的职责定位较为模糊,最终导致目标分离、责任弱化、合作意愿淡化,无法在内部驱动力上形成共识,出现主体“各自为战,责任互推”的局面。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的功能定位认识存在局限。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自己是专业教师,其职责是给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理论指导和价值体系,剩下的工作需要个人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和教育,指导责任由辅导员、班主任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还有诸如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压力和任务,加之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也侧重于学生考试成绩和教师教学水平,对其育人效果没有明确要求。
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位模糊,责任心也随之出现“分散”现象。
其次,部分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动力缺失。教书和育人应当融为一体,专业教师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应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强化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的灌输。但是由于没有具体标准要求专业教师做到何种量化程度,做多做少全凭自觉,动力机制的缺失导致不少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次,各职能部门缺乏联动机制,育人能力参差不齐。学校管理人员、社会相关实务工作者、家庭等不同队伍都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但是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参与与否全靠自觉,不同的管理者个人进取心的不同导致群体动力混乱。不同部门、不同教育背景的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也不尽相同,工作实效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社会惰化”现象逐步显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通常包括三部分: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他们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是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主要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等;三是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发挥作用,他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此外,专业教师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职能部门干部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宣传主流思想,熏陶大学生。
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合力机制”、“三位一体”、“五位一体”工作模式、“全员育人”等模式,尤其是与专业教师的合力机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2]。在“责任分散”和“社会惰化”的现实条件下,这些举措都难以发挥功效。基于各自岗位的“本位论”,是不同教育队伍之间开展合作的“内驱力”的最大障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还形成了四类“本位论”现象,即理论本位论、专业本位论、管理本位论、活动本位论,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制约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四大“本位论”
(一)理论本位论:为了理论而教学,为了学分而学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学生视为客体, 作为施加影响的对象,忽视学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事实。加之其本身的局限性,讲授形式与方法陈旧,极易造成形式化与刻板化,教育的过程更多地被看作是灌输的过程,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本位论”的表现在于:将自身目标定位于按时上课,把教材内容传授完毕,促进学生掌握好理论体系,在以理论为中心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证明自己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于学生接受效果如何,往往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
(二)专业本位论:专业课教师只传授专业知识,思想渗透效果不佳
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之外还应该育人,专业课教师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其言传身教、课堂渗透,都能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职业道德,乃至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普遍将精力集中于专业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
(三)管理本位论:重管理轻教育,安全稳定成为管理核心
管理和服务部门的教职工因为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加上不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
“第一线”,在实际工作过程往往会忽视自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人”这一事实。现实中,管理工作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的观念还没能形成。其“本位论”表现在,把管理工作当作完成制度规定的呆板、机械任务;对于以管促教、管教融合把握不足。
(四)活动本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理论脱节
“活动本位论”表现在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做活动的目的是得到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认可;抓住最能出成绩的个别活动,做大做强;通过抓特色抓典型的形式,把少数优秀成果作为自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只要成功的喜悦,不要失败的教训”,集中精力只做特色,只求成功的局部效应。
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形成“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合力机制”难以落实,各教育队伍大都是从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出发,研究如何做好自己本职范围内的工作,形成了不同队伍的“本位论”,如表1所示。
表1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合力机制”与“本位论”的僵持
“社会惰化”与“专业本位”相随而生。如果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之间密切合作,围绕共同目标开展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将会事半功倍。现实中不同队伍出现的“各自为战,责任互推”现象,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身的原因,也有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责任分工、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
首先,从责任分工角度看,教育者缺少针对教育效果的共同目标。高校没有明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主体,对工作任务的机械分工导致教育环节的割裂。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课不是实践课,是掌握理论体系不是提高思想觉悟;专业课教师对成绩负责而不是对思想水平负责,由此导致了现实中理论本位、专业本位论的滋生。
其次,从激励机制上看,单一的激励方式难以激发合作动力。目前,由于高校人事制度较为陈旧,尤其是缺乏竞争激励机制的相应内容,严重挫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而且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其他组织,形成了一种体制性的劣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整体素质提高与技能提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部门、科室之间相互联系与协调不够的问题,从而容易导致忽略激励、不注重潜能开发等问题。
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影响了工作热情的发挥。高校物质激励已受到重视,但是,激发教师工作动机的其它有效方式还相对缺乏。因为生存的需要,单纯物质激励的方法只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低层次的需求,所以仅仅依靠物质投入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还是不够的,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其工作本身的兴趣和强有力的动机还没有得到必要的激励,所以也难以顺利实现所要达到的组织目标。
再次,从考核机制方面看,责任追查体系缺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考核内容是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学生工作者的考核侧重于日常管理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主体模糊,责任追究机制不够健全。比如对于学生因为参加某项活动而逃课问题,教师、辅导员和活动组织单位就常常会互相推脱责任。
“责任互推”是因为不同主体缺少共同目标、缺少合作造成的。从教育学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也就是要保证调动一切资源形成合力、构建教育体制覆盖全部学生。实际工作中的“一切”因素之间的相互惰化是制约合力育人格局的核心,也
是制约教育效果的关键。
高校为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就要引导不同的教育队伍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要创造条件加强队伍之间的合作。合作的“内驱力”不能仅依靠外界的催促和动员,更要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如表2所示。
表2 激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合作内驱力的依据和策略
首先,正面动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激发队伍间合作的意愿。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看,笔者试图从相关理论入手,探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合作的策略,需求层次达到了“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是激发内部驱动力的起点。全校乃至全社会对于有德名师的尊重、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尊重,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指导学生的原动力。正面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水平和加强合作意愿的途径主要有:开展师德评比、落实兼职班主任工作、设立成长导师等。
其次,用学生的成效和感恩行为激发合作动力。从反馈角度出发,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体验到学生思想水平提高带来的回报和成就感,进而促进他们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努力的主观意愿。反馈激励的途径主要有:学校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在毕业生中开展回馈母校教育等。
第三,拓展合作形式,进一步优化合作平台。在教学管理方面不仅要形成“各管一片、浑然天成”的体制,还要搭建合作平台,形成育人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好三个平台:学分管理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权评价学生“学分”;思想政治工作室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到辅导员的工作室;实践基地合作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一起在实践岗位中指导学生。
第四,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合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根据管理学“保健-激励”理论,必须的付出得到回报,叫做“没有不满意”;额外的付出得到额外的回报,叫做“满意”;额外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就会“没有满意”。创新和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额外的付出,这种有意义的额外付出,必须得到回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额外付出的激励形式主要有:对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中心等团体的制度建设支持、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开展的额外的劳动和付出在评先评优中予以激励等。
第五,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责机制。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问题以后,不能泛泛地都进行批评,也不能只批评直接从事这项工作的辅导员或者院系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职能部门不能只“做给领导看”,专业教师不能“只抓专业教学”,一旦出了问题,必须具体到每个部门甚至某个个人。
只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形成了合作的“内驱力”,把各种努力统一到立德树人这一共同的任务当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将迎来创新和突破。
[1]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宋静,何慧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70-71.
(责任编辑:黄立清 马加名)
G641
A
1674-9618(2016)03-0043-04
刘思锋,男,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师,讲师。
何 峰,男,山东财经大学就业指导处办公室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