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雨*
模因论视野下新媒体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李思雨*
新媒体流行语是对当前社会现象、社会焦点和社会心态最直观、动态的反映。借助模因论的观点,可以对新媒体流行语的传播机制进行探讨。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流行语发挥着与遗传基因相同的作用,经过生发、复制、模仿、筛选而演化,使得新媒体流行语以强势模因的身份进行广泛流传和运用。应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媒体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新媒体流行语;模因论;强势模因;思想政治教育
2015年10月15日,教育部、国家语委第十次公开发布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体现了社会对于语言热点话题的普遍关切[1]。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语言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乃至于文化本身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对某些问题和事物产生了普遍关注,便会随之形成在此范围内广为传播的语言——流行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新媒体流行语大范围地传播流行起来,这种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大众时尚心理、充分体现自主选择的传播现象,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及大众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新媒体流行语主要是指通过新媒体获得广泛传播,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门用语。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语言体系,新媒体流行语的特点首先在表现形式上,集中借助了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等多种高效传播媒介,其无孔不入的存在方式让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主动对信息进行判断和筛选;其次在思维方式上,与传统媒体侧重以信息的整理、过滤以及经济利益为核心相比,新媒体流行语与传统媒体的主流话语有很大的差异[2]。也就是说,新媒体实现了还话语权于受众,由他们来随时随地获取感兴趣的信息,接收信息并进行整理,传播的主动权由受众来决定。
(一)语言模因的理论界说
模因论源自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是一种试图以生物学中的演化规则来作类比以解释语言、宗
教、新闻、知识、习俗等各类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正如生物学认为,基因是一种通过细胞的遗传机制进行复制的生物信息基本单位,模因论认为,人类所感知到的其周围的文化并不是真实的文化,而是经过有倾向性的心理及行为加工后的变异文化信息。模因就存在于这样的文化信息中,作为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它不断进行排列、组合以构成人们的思维整体。这些组成部分控制着我们的行为以应对它们所携带的信息,我们可以把自己思维中的这些信息片段和其他类似的表征联系起来,这些信息片段以一种可被传递给他人的方式将其内容保存下来[3]。模因论认为,模因是一种能通过复制、变异与筛选而演化的极具传染性的“病毒”, 这种病毒不但影响本体和周围的人群,改变被传染者的行为,引起他们着力去宣扬这种行为模式,就像“基因”一样,还会对下一代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文化传播中,模因的发展就是一部“优胜劣汰”的进化史。为了获取更多生存机会,模因必须像病毒依附于宿主一样依附于人们的传播,而人们的关注则是滋养其发展的最佳土壤。模因是否被关注并长时间保持被关注,完全取决于人们的心理取向,即其表征的内容是否在文化传承特性、所产生效应的外部世界和社会对它的敏感度方面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语言的发展进程来看,流行语的传播机制与语言学中模因论的观点一致。作为文化传播中最举足轻重的载体,人类文化得以通过口语传递或书面语言的记录而得以世代流传。因此,语言当之无愧地成为代表性的模因。
(二)新媒体流行语——语言传播中的强势模因
与进化论所提出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一样,不同的模因具有各不相同的自我复制能力,并通过彼此激烈争斗获取继续传播的机会。相较于口语、文字、图像传播等信息传播途径,新媒体流行语所独具的特性使其成为在模因为争取进化而不断的激烈竞争中,少部分能够生存下来的强势模因[4]。
1.形态构成的不规范性
与书面流行语不同,新媒体流行语以交流为目的,口语感极强,行文排列具有很大的自主和创新,或大量使用方言、别字、中英文直译,或采用数字、单字、词语、成语、句子甚至是图案等,给人以较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增加了让人一探究竟的好奇感。如“滚粗”(滚出)、“不作不死”(no zuo no die)、“涨姿势”(长知识)等是通过发音或语法不规范而产生的;“城会玩”(城里人真会玩)等是将长句简化为短语而产生的,“XDDDD”(闭着眼睛大笑)、“23333”(笑得跪地不起)等是将字母或数字图形化表达产生的,这样的不规范性重构了一套不同于传统权威话语的新体系和秩序,满足了新媒体使用者挑战权威的心理需要。
2.强烈的时效性
新媒体流行语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新媒体流行语的一个重要生成来源是社会公共事件。公共事件经过新媒体的宣传之后,任何一个信息点都可能会在新媒体中放大、发酵、传播,并广泛扩散,而这些流行语的传播效力通常会随着公共事件的完结及新流行语的产生而衰减,并逐渐淡出流行语的舞台。如“范跑跑”、“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等都曾是红极一时、引发了新媒体用户广泛探讨的流行语,如今在新媒体上的活跃度早已风光不再。换言之,流行语的时效性遵循正态分布式边际效益增减规律,随着某流行语的兴起,边际效益递增,使用频率越高越受人欢迎;随着该流行语式微,边际效益递减,出现频率越高越被人排斥。
3.来源的多元化
新媒体流行语有别于传统流行语的重要特征是其来源的多元化。传统流行语的生成大多经过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作为“把关人”有意识的甄别和筛选,其推广和传播结果既带有鲜明的传统媒体“把关人”特色,也符合“把关人”的预期。而新媒体个性化的特点使以往“沉默的大多数”拥有了话语权,也产生了来源各异的流行语。除了社会公共事件,新媒体流行语的来源还有其他渠道如“二次元”(平面、虚拟的世界)、“萝
莉”(小女孩)等是来自日本动漫文化的舶来词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吓死宝宝了”等凭借新媒体的影响力而走红;“秒杀”、“剁手族”则是源于日常生活。此外,多元化的来源也导致了部分新媒体流行语格调偏低,如“然并卵”、“我了个擦”等就是通过将“不文明用语”简化、谐音化以表达心中情绪。这里的语句并非针对某个人进行的人身攻击,而只是类似于感叹句、疑问句的一种无意义的个人情感的发泄。
4.大众参与的助推性
新媒体流行语的传播,其实是一种体现了“人人皆为主角”的开放式文学参与。尤其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舆论在传统媒体难以表达的情况下,新媒体流行语就成为网络民意的风向标。诸如“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维修性拆除”、“房叔、房姐”等词语,都曾因大众参与流行语的传播而一度影响了事件的处理结果,展示了新媒体使用者强大的助推力和干预现实的力量,使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并更加提高了传播热情。
正是由于新媒体流行语的特性迎合了使用者反权威的心理需求,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并通过情感的宣泄来获得认同感,使得新媒体流行语获得广大使用者的认可,从而得以成功地“生存”、“繁衍”下来。
(三)新媒体流行语作为强势模因的传播机制
目前语言学界对模因论的研究以及传播学界对信息传播机制的研究认为,新媒体流行语作为一种强势模因,其发展与传播通常会历经以下四个阶段。
1.生发阶段
新媒体所具有的特性,使得每一个新媒体使用者都拥有信息发布和二次传播的权利,因此新媒体流行语的生发也变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如某学习机广告中,小女孩故作成熟地广告词:“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以恶搞式的传播方式迅速出现在各种对话中;出自于一篇小学生日记的“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更是被广大网民进行无厘头的解构,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由此可见,新媒体流行语生发的随机性,使其可能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新媒体传播的任何阶段。而一经生发,其独具的个性或被传播者赋予的其他含义会激发更多人的关注和追捧,并进入下一阶段。
2.复制阶段
新媒体流行语一经出现,随即会经历一个对于相同信息进行直接传递的复制阶段。新媒体所具备的转发、评论功能,使得其使用者只需要采取最为简单的步骤,便能实现对其所感兴趣的流行语进行复制并扩散。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作了《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5]。随后,在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了国家对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从而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态度。尽管“互联网+”一词最早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12年,但《政府工作报告》对其国民热度的影响,使其直接从互联网行业内的时髦词汇升级为2015年全国上下皆知的全民热词,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一时之间,无论是诸如手机钱包、打车软件等“O2O”领域,还是零售、交通、金融、教育、房地产等传统行业都纷纷打出“互联网+”的旗号,争相表达出对这个“香饽饽”的追棒热情。
3.模仿表达阶段
在这一阶段,使用者通过对新媒体流行语最初形式的模仿、类推和扩展,促使其无论在含义还是形式上都趋于多样化,也更加强化了影响效果。如某男生向心仪女生表白,该女生“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被网友用“四字成语”——“十动然拒”精炼概括,并用此类造词方式衍生出诸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等无厘头风格的缩略词语。在
这一阶段,传统媒体的介入会对新媒体流行语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如在2010年热度颇高的“给力”一词就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醒目标题刊载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6]。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就是对“有钱任性”词义的延伸使用。传统媒体的报道与转载让新媒体流行语体扩大了受众范围,但同时也意味着该流行语的传播进程进入了成熟饱和期。
4.传播筛选阶段
新媒体流行语的传播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当新的语体开始流行时,不少旧的流行语体就有可能逐渐被受众遗忘。此时,作为强势模因的新媒体流行语在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方面脱颖而出[7]。通过分析历年来新媒体流行语传播效力发现,尽管如“躲猫猫”、“杯具”、“打酱油”等带有负面情绪的新媒体流行语会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大众共鸣而获得广泛传播,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因其错误的价值观与人们对“正能量”的渴望不符,而逐渐降低使用频率,从而成为弱势模因。而具有正向社会效应的新媒体流行语则在使用者的主观筛选中,因其符合人们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而能够继续传播下去,从而对大众传媒语言产生影响,并得以在现实言语生活中留下印记。
在新媒体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高学历、高智商、喜爱新鲜、勇于创新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了新媒体使用者主体。然而,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骑在自行车上笑”、“求包养”等体现社会负面效应的流行语广泛传播,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各种思潮和言论的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基于对模因论的有效掌握,通过创造积极的流行语影响大学生,并通过推动广泛模仿表达,引导大学生辩证全面地看待并合理使用新媒体流行语,不断提升网络文明素养,最终使得正面思想得以在大学生思想生活中留下印记,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学校教育管理层面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流行语层出不穷的创作和传播,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同时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新媒体使用经验外,还要求其加强对新媒体流行语规范使用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调查分析,对不同时期新媒体流行语传播进行趋势和价值取向分析。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新媒体流行语的学习研讨,以培训的形式帮助他们把握新媒体流行语的发展趋势,提高新媒体素养,通过不断更新话语体系、改进话语方式、提升话语效力,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并依此消减教育主客体的话语冲突而带来的思想隔膜。
2.合理利用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8]。在新媒体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新媒体中的意见领袖是流行语成为强势模因的强力推手。这些意见领袖包含三类人,第一类是发布第一手资料的直接参与者;第二类是具有较高关注度的明星、作家等公众人物;第三类是大学生围观者中活跃的发言人,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强关注度。高校可以从第三类人群着手,通过合理利用意见领袖,影响流行语的生发阶段。
高校通过在新媒体中寻找或培养意见领袖,建立属于自己的意见领袖关系网,让其在对待国际政治经济敏感问题时理性发音,从而形成对学生的正
向舆论引导。在出现有争议的或者对价值观有负面影响的流行语时,高校可以通过议程设置控制意见领袖,详尽地发布客观真实的信息,并通过强化正面信息的方式,将流行语中具有正面影响的流行语作为强势模因并进行推广传播,以此改变学生的舆论走向。
3.培养健康校园媒介生态环境
校园媒介生态环境中各因素也像自然界各种因子一样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当前,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流行语等信息好比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水分和气体交换,众多使用者在通过媒介交换信息的同时不断影响着外界环境,而外界环境也同样反作用于其中的个体。尽管在新媒体流行语的复制阶段,其传播并不会受到高校行政手段干预的影响,但高校却能通过营造健康的校园媒介生态环境,让大学生获得更加优质的媒介素养教育,正确看待和理解新媒体流行语,将正向的流行语培育成强势模因,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判断,使其选择更为正向积极的流行语作为强势模因进行理解和复制传播。
(二)教育工作者操作层面
1.引导大学生树立对新媒体流行语的正确认识
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流行语中强势模因对于社会的正向影响,促使其积极参与新媒体流行语的复制阶段,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社会发展。通过对新媒体流行语的模仿与表达,不断扩展新媒体流行语的传播范围并发挥应有价值,通过认清新媒体流行语对社会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大学生因语义曲解和误用而造成的校园语言生态环境杂乱无章,达到提升文明素养,净化校园环境,维护大学生良好社会公众形象的效果。此外,通过倡导规范积极的新媒体流行语,能够营造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客观反映社会公众的文化心态,并形成符合主流社会价值取向的大学生价值观。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文化活动
高校应借助新媒体平台,鼓励大学生通过学习优秀文化作品,提升文化素养,使辩证看待、理性使用新媒体流行语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同时,应鼓励作为新媒体流行语主创力量的大学生们结合模因论中强势模因的特点,深度挖掘新媒体流行语的丰富内涵,更加积极地创造出兼具多产性和长寿性特点、具有较强社会交际功能和生命力的新媒体流行语。此外,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对新媒体流行语中强势模因的筛选工作中,自觉担负起以流行语净化校园语言生态环境、弘扬优秀网络文化和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的责任。
模因论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解读流行语的全新视角,这意味着对于思想价值观培养决不能在语言上进行简单粗暴地规范和压制,而应该通过建立更好的内部资源,打造外部环境,抑制消极流行语,促进正向语言的强势模因形成,并推动其藉由模仿和复制的力量,通过新媒体进行强力传播,从而促进语言文化的进化和发展,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EB/OL].http://www.moe.duc.cn/s78/A19/moe_814/201510/t20151015_213466.html.
[2]“铺张浪费”首次入围《新闻联播》十大成语[N].中国青年报,2014-1-10(6).
[3]凯特·迪斯订.自私的模因[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4.
[4]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 [M].Oxford:OUP,1999:67.
[5]马化腾.“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N].光明日报,2015-05-09(6).
[6]赵京安.江苏给力“文化强省”[N].人民日报,2010-11-10(1).
[7]庄美英.模因工程—如何打造强势的广告语言模因[J].外语学刊,2008,(1):83-87.
[8]百度百科.意见领袖[EB/OL].http:baike baidu.com/view/368550.htm/2016-05-10.
(责任编辑:神彦飞 郝 卿)
G641
A
1674-9618(2016)03-0021-05
李思雨,女,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年博士研究生,重庆交通大学辅导员,讲师。
本文系2015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新媒体流行语对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行为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5PY03)、2014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择优资助项目“基于自媒体的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fdyzy2014006)和2014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UGC媒体语境下的当代青年媒介素养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4SKZ2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