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オ�
摘要:
基层政治理论教育课的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正确掌握授课语言的规范性、针对性、逻辑性、幽默感等特点,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教育质量,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基层广大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
关键词:基层政治教育;教学语言;规范准确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党在部队基层有组织、有计划、相对集中进行的比较系统的理论灌输和思想启迪活动,是基层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它区别于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显著特点是:实施具有计划性,时间相对集中,内容比较系统。《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一个工匠想要把活干好,必须先把他的工具弄得十分精良。同样,要上好基层政治教育课,就必须把握好语言这个“器”。基层教育课的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正确掌握授课语言的规范性、针对性、逻辑性、幽默感等特点,对增强讲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基层广大干部应必备的素质之一。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部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体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官兵组成,这就要求在政治教育中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规范性的语言表现在语音的规范、遣词造句的规范、使用得体等几个方面。
一是语音规范。即发音准确,吐字清楚。这是广大官兵听得懂、乐于听的基础。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是现代汉语。而现代汉语方言繁多、差异较大,不便于不同地域的人员交流。因此,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必须使用普通话。现在基层许多干部不注意学习与使用普通话,说话时总是操着一口乡音,如:把“大街”说成“大该”,把“棉花”说成“梅花”,把“校对”说成是“笑对”,等等。这样读音不准确,语言的规范性就无从谈起。所以,首先应当读准字音,说好普通话,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交流,不使话语产生歧义。
二是语法规范。比如,有一位指导员在集中教育时,讲评战士写的读后感:“全队人员都写得非常好,只有XX同志跑题了。”乍一听,讲的很正确,可是仔细分析就发现,全队人员中包括了他说的写跑了题的那位同志,是犯了逻辑错误。又如,一位连长在队前讲话中说:“我无时无刻没有不关注连队的建设!”初听上去似乎合乎情理,其实是属于误用双重否定。所以,准确、恰当地选择语言,规范地使用语法,才能使受教育者听得明白、懂得其意。
三是语言文明。在基层连队,干部往往会成为战士的模仿对象。现在有些干部出口成“脏”、脏话连篇,甚至有些脏话都成了口头语,不但影响部队形象,而且不利于内部团结。这就要求授课者语言文明规范,不说粗话、鲁莽的话,使用文明用语,尊重爱护战士,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假如有一位战士回答问题不正确,干部如果粗鲁地说:“笨蛋,我不是刚刚讲过这个问题吗?怎么还不懂啊?”这样,战士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学习,战士怎么能够专心呢?如果换一种说法:“你回答的对吗?再好好想一想。”这样,战士不但思想上没有负担,还会很快进入状态。两者虽然意思相近,却有两种截然不同效果。所以,在政治教育课中必须使用文明用语,不说粗话,让教育真正起到作用。
二、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在特定的时代、场合、时间、空间进行的。而不顾时间、地点、场合,随心所欲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注意语言的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教育工作者失去应有的权威。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政治教育课的语言也要有针对性,要求授课人必须做到:明确受众、因人制宜,分清主次、因时制宜,审视环境、因地制宜。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明确受众、因人制宜,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一般而言,基层部队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按兵龄长短可分为新兵、上等兵、士官,按文化层次可分为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等。授课人应该根据受众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确定语言的内容和授课的形式。如,某汽车连政治指导员要给连队官兵上课,就必须考虑到连队人员构成以司机为主,兵齡普遍较长、年龄较大,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所以,语言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对新兵有时则要采取“迂回曲折”,等。
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未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不该说话的时候却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不直;不看对方的脸色便贸然开口,叫做闭着眼睛说瞎话。可见,紧贴实际、因时制宜的重要性。在教育课中,教育者要善于捕捉最佳时机,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最恰当的语言进行教育。如,部队出现内部团结问题,就要针对具体情形开展尊干爱兵教育;出现严重浪费的现象,就应及时地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即“情况”一出现,就“行动”。否则,时过境迁,失去良机,效果就难以保证。
审视环境,因地制宜,就是要求教育者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要同所在的场合相协调,切不可想到哪说哪、说到哪算哪,跟着感觉走。如,有位干部上教育课时喜欢夸夸其谈,喜欢天南地北的海聊,结果一节课上完,受教育者不但什么都没有学到,反而产生反感。如果同样的话语放在平时与战士聊天谈心,其结果可能是语惊四座,能为讲话者树立威信。
三、教学语言的逻辑性
巧妙设计、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是基层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政治教育首先要清楚要讲什么内容、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没有“内容”,教育课就成了“无米之炊”;而光有“内容”这个“米”,却不好好“调剂”,做出的“饭”也会味同嚼蜡,讲课就失去了效果。因此,授课时语言的逻辑性很重要,它是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授课效果的重要保证。斯大林曾对列宁的演讲做过这样的评论:“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讲中的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接一步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的一个不剩。”逻辑是从结构方面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违背了它,即使用心良苦,语言再精美,也会漏洞百出。在政治教育课中,一些人总担心自己的讲话讲得不全面,于是天上地下,方方页面,罗列了一大篇,但所有的话无所统帅,全无中心,让人听了不得要领。讲话之前,应该先在心里把要讲的话梳理一下,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经过组织,讲出来的话也就有了逻辑性。要使语言有逻辑性,就要一边讲一边思考,让语言接受逻辑的支配。否则,讲得“再多、再好”也都是毫无意义的纸月亮。如,有位干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自己还没有完全消化,就在教育课中组织部队学习,开口就是一大堆未作解释的术语、名词、概念,而且为了把某个自己不太理解的概念解释清楚而引经据典,可是全然不着边际,受教育者听了半天,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呢?因此,施教者必须潜心研究所教的内容,认真揣摩受教育者的思维及其特点,这样才能保证语言的逻辑性。
另外,语言的逻辑性还体现在用语的语速和语调上,授课时要尽量避免“传达式”的平铺直叙,适时调整语速和语调,力争生动而有起伏。
四、教学语言的幽默感
政治教育课的目的在于统一官兵的思想认识,丰富官兵的知识面。所以要善于调动课堂气氛,通过多种方式把空洞抽象的理论灌输变成快乐轻松的双向交流,提高官兵的兴趣。要注意抓住官兵喜闻乐见的人和事,尽可能地运用风趣生动的语言、典型鲜活的事例、引人入胜的警句名言来丰富教育内容,让官兵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接受教育。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惊人的效果。首先,适时地使用幽默的语言,使人轻松愉快,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能缩短同志间的心理距离,控制局面。如,一位指导员在给战士上课时,头顶上的灯管突然闪烁起来,许多战士窃窃发笑,好多战士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了坏了的灯管上去了。这时候指导员说:“我知道你们在看什么,知道这灯管为什么闪吗?那是因为讲得内容太精彩了,它在用闪光灯为我拍照呢!”这位指导员几句幽默的话语一下子就集中了在场人员的注意力,控制了混乱的场面。再次,幽默的语言比“直话”更容易让人接受。一句简单而又诙谐的话语,往往就能把深邃的见解、繁杂的道理表达得清清楚楚。基层的教育课是以打牢部队思想政治基础为前提、解决官兵现实的思想和部队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为目的的。教育者应该根据教育的不同内容,适时加入幽默的语言,受教育者听起来才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才能引起受教育者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陆军炮兵训练基地政治工作教研室,河北 张家口 075000)